為了推動智慧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健康中國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14日,由健康報社、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智醫療聯合主辦的“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四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在北京正式召開。會議以“智慧醫療的進化與蝶變”為主題,與會專家針對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等議題展開精彩演講和討論。1000余位醫院、企業、科研機構、投融資行業精英參加了會議。
13日下午,智慧醫療院長峰會順利進行,此峰會由北大人民醫院院長助理劉帆主持,協和醫院副院長王以朋以《智慧醫療未來》為主題,做了精彩的演講。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各位同道,接到大會的命題作文,是智慧醫院,但是我互聯網的事情很隆重,而且我們醫院現在大家都在做,這個我只代表我個人的見解,跟協和醫院沒有太多關聯。就是移動互聯與健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狀態,是什么樣的信息和什么樣的內容,
第一是醫療的本質與優質醫療資源,交流與醫療與互聯網的姻緣關系,第三個移動醫療到底是什么狀態,我們講醫療的本質和優質醫療資源,我們說現在我們在社會上最近三年起起伏伏存在著眾多的互聯網與醫療相關的公司,不管是做咨詢也好,做硬件也好,做軟件也好,或者做服務,或者做可穿戴產品等等,都把它和互聯網和醫療結合起來。但是醫療到底是什么本質?為什么有些公司起來了一兩年又消失了?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來分析一下大致的情況。我們說醫療是解決病痛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從開始有醫學一直到現在,西醫大概幾百年的歷史,中醫我們有大概三千年的歷史,走過來,我們看看大概的情況,它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到底說是什么狀態?能不能被現在的新技術、新科學或者新方法,能夠把這個過程替代,或者把這個過程顛覆,這是我們要探討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醫療這個過程是怎么樣一個行為。
第二個,它是一種經驗科學,為什么叫經驗科學?我們西醫和中醫有區別嗎?大家想一想西醫和中醫有什么區別?一個老師帶一群徒弟,中醫是這么帶出來的,西醫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在中間吸取新的方法,這一代傳一代下來,它是一種經驗科學。為什么年資越高越值錢,這個話不是對所有醫生都是金科玉律,但是對整個醫療來說,我覺得應該是一個金科玉律。只要你潛心去鉆研,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隨著你年齡的增加,隨著你看的病例越來越多,你的經驗就越來越豐富,所以醫學這個本質是一個經驗科學。能不能說在未來,也許未來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長一點的時間,我們有智慧醫療呢?到那個時候我們的住院醫生上來就能夠診斷很復雜的,比如風濕類的疾病,很復雜的一些綜合癥,能不能診斷?我覺得這一天會到來,但是這一天的到來依靠的是什么?剛才劉帆很謙虛,他是北大國際醫院的副院長,他很年輕,他在這里面已經奮斗了十幾年了。這個經驗科學到什么時候能夠變成一個智慧醫療?這需要一個路程,而且這個路程就像剛才劉帆教授說的,我們有大數據研究院,到什么時候大數據足以支撐某一個疾病,某一個綜合癥足夠大的數據支撐,這個疾病就可以說不需要經驗了。因為我有計算機的功能,我有智慧的功能。
第三,隨著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我們醫學得以進步。大家想一想哪一樣東西不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進步的?我們現在用的導管,我們用的心臟支架,這些東西從1985年開始到86年到90年代開始成熟,這個導管的技術,這種球囊的技術,這種支架的技術,后來我們逐漸發展,有各種先進的支架,但這些東西是隨著我們的科學技術發展而進步。我們如果沒有那么薄的鈦合金的薄片,我們怎么用激光來雕刻這個支架?我們骨科用的內置物等等這些產品,它隨著科技和工業的發展而進步。達芬奇機器人,第一次我看到達芬奇機器人,我就跟趙院長說,趙院長做了一百多例,將近兩百例的機器人,我說這就像大玩具,你手放在下面,腦袋看著這個屏,病人躺在邊上,如果我們的遠程可以支持的話,我在這操作,在新疆的病人同樣可以在這個地方做手術,只要那邊的配合,只要那邊把該用的器械放進去,這個手術可以做成。大家覺得我們現在的遠程這樣是不是可以做?隨著科學和工業的發展,醫患要不要面對面?以前是個事實,以后這個是不是事實?以后我醫生和患者不要見面了,我給你診斷治療,是不是不可以面對面去做?
我舉過一個例子,中醫看病人要望聞問切,我們要不要面對面去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我留給大家去討論,以前是這樣,我現在為什么打一個引號?以后是不是還這樣?但是至少現在我們國家衛計委說網上只能進行咨詢,不能進行診療。咨詢和診療中間的界限是什么?在座的都是院長領導們,大家看看是什么?現在三個醫學模式走下來,不管走到哪一個模式,從經驗到建立科學實驗的基礎到辯證法的階段,所有這些過程實際上反映的還是后面這個,就是現在的經驗都在每個醫生的腦子里裝著。我們之后的智慧醫院也好,智慧醫療也好,你把所有人體結構都輸到計算機里面,計算機是不會診斷的。你只有把無數醫生腦子里面的經驗輸給計算機之后,變成這些病人實際的東西,變成嚴格的CF表,然后經過計算機處理,計算機只會處理這些表單,這些表單給計算機的是什么?就是某一個東西的成千上萬成百萬的一個數據,這一個東西一百萬兩三百萬的數據,計算機分析完了之后告訴你這個數據分析完之后是什么狀態。醫生的經驗就是這樣。
我舉一個例子,13年IBM公司就發明了我們的第七級電子計算機,他拿一個電腦給我看,就是一個普通的感冒,你來的時候就告訴醫生怎么著,醫生把所有的癥狀輸進去,醫生給出診斷,這些癥狀和這些診斷來的?三百萬份東半部美國病人的CF表,大家能不能靜下心來,把這三百萬CF表填好,誰來做這個工作?如果沒人做這個工作,大數據現在中國還沒有。怎么把醫生腦子里面這些經驗把它掏出來?然后歸集成我們需要的這些內容,然后把它總結成計算機語言,這才是未來我們智慧醫療的出路。如果沒有這些,光是你給他人體解剖的數據,給到電腦,電腦診斷不出病,他也沒辦法治療,所有這些都是一個醫生兩個醫生三個醫生對這個疾病整個處理過程匯集成多少萬,幾十萬上百萬份的數據,然后我們分析完之后,給出的這么一個計算機的邏輯思維和計算方法,得出來這么一個文件。到那個時候,我跟IBM醫學藥學總監這么說的,你這套軟件不要醫生來做,隨便找一個人來就可以做大夫,因為他每一步告訴你做什么,優質資源集中在95%的綜合醫院,優質資源都在大型綜合性醫院里面,不光是44所部管醫院,包括省醫院,這個優質資源的產生,它的成長時間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成長起來的,需要一個深厚的文化底蘊,需要一個科學的培養體系,需要給他一個發揮才能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正規訓練和本人的努力,這兩項是分不開的,然后才會出現好大夫,才會出現好醫生。優質資源怎么能更好發揮它的能動性,發揮它的潛力。但是現在怎么辦?這是我們要動腦子的,既然說優質資源不可以短期內大量的成長,我們現在就要想這些資源我們怎么能夠把它用在刀刃上,這就是國家目前所采取的醫聯體,采取的分級診療等等,就是想把優質資源做的更好,當然還有我們的多點執業。
但是所有這些都不可能一夜之間完成,都是在一個過程中間不斷的摸索,為什么國家說分級診療給一個時間段,去年醫政醫管會說的,到2020年完成分級診療,各省市說分級診療,今年年末要完成分級診療,怎么完成?我們的醫療和我們的醫保現在是兩個部門再管,醫保卡和健康卡不掛著,老百姓帶著兩個卡,一個是健康報,一個是醫保卡,還是那么做。優質資源我們要考慮怎么來發揮它的作用。
下面談談醫療和互聯網,這件事實際上不應該是我來談,但是我就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說一下。主要就是三種模式,一種是醫療為主體,加上互聯網技術,現在這一件事越來越被廣大的醫務人員包括我們的IT人員逐漸認識,互聯網是給我們醫療提供更好的、更先進的、更實際的、更能密切和大夫和大夫之間、醫院和醫院之間、醫生和病人之間,甚至病人和病人之間的一個通路。它是一個技術,但是它無論如何在現階段代替不了醫療的這個功能。
第二個是互聯網為主體,加上醫生加入的模式,就是在前三年,去年、前年或者13年的后半年,我們有大量的互聯網公司在做這件事情,拉了很多醫生到互聯網上為病人服務,好不好?好,沒有問題。但是這種服務的檔次、服務的系統性和服務能夠逐漸接近最好的診斷、最好的治療,還是有缺陷的。我們現在互聯網的加入模式有多少我們最優秀的醫生在這上面?
第三點就是我們醫生自己做了一些組織,加上互聯網和法律法規,就是我們現在比如主刀醫生,有一些網站是我們醫生自己發起的,組織了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醫生來做醫療的服務。中國有一個特點,中國只要有一所醫院,我說的是三年前或者四年前建的醫院,基本都是五臟俱全的,沒有一個醫院說建起來的沒有麻醉科,沒有放射科,我租用麻醉大夫,這種模式在美國已經存在了七十年到八十年。因為他們的資本運作到了一定層次,我就做這么一個醫院,缺這樣的科室醫生,我能找到這些人來支持我的工作,但是我們國家的醫院是五臟俱全的,我們這個醫生組織通過互聯網的狀態,大家都在做,但是能做多遠,做的多好,不知道。還有法律法規,醫生是完全辭職了,王以朋離開協和了,給我多少錢離開協和醫院,到我這個組織來,你給我多少股份,你得創造出來你的價值,創造出來你在醫療中間立足的空間,創造出來一定的平臺,才有上市公司可以收購,你才能變現。你怎么能夠創造出這個平臺?這些不再多談了。
互聯網的技術和醫療聯合體在這幾個方面是會有未來的,特別是我們的遠程會診,通過互聯網技術,這是已經存在多少年了,從1994年衛生部搞的金衛工程就是遠程會診,只不過那時候不是網上的,叫LDS電話線的,都是延時的,那個時候就有遠程會診。慢病管理現在已經做了很多的試點,但是把慢病管理做成一個流程,下面去社區醫生,然后是二級醫院,然后是三級醫院,這個做成非常好體系的不是特別多。還有分級診療,到底怎么來分級診療?醫保怎么支持分級治療還是未知數,但是互聯網技術在這方面有非常好的前景。
最后一個問題很簡單,移動醫療+互聯網的未來。這是智能化,我們看以前的體溫計,現在變成大家看到的這些貼片,這都是RFID一些定位的或者體溫自動采集的,輸液的東西有自動報警的裝置,這些技術對我們中國醫療進步作出了貢獻,自動化的技術和我們IT技術已經在醫療上面幫了我們很多忙,我們達到了要求。
這是物聯網,這個病人離開了院區,過了馬路,我能馬上知道哪個病人過了馬路,在幾點幾分出去了,這些物聯網的東西是沒有問題的。以后不用說器材處再送了,你直接病房的護士就向外面去說,我訂多少支注射器,根據它的價格,根據它的品質,按照比例就分配了,然后在器材處備一個案,公司直接送到病房,器材處不再有庫房了,這種事情在物聯網時代完全可以做到。我們藥房不再有二級庫了,協和11年實現了這個功能,商業公司直接配送到藥房,中間的傳單全部是電子化了。協和醫院11個醫藥公司全部是電子,沒有一張紙質的傳單,包括你的驗收,包括你傳過去的東西,他給你發票,我們這邊傳過去錢,都是電子化的。物聯網作為一個互聯網的一部分,在醫院里面起到了很多的功能。包括我們His系統走的路線都是網絡上的一些功能。
第二個樓宇建設,智能化的樓宇建設,現在很多醫院的新樓都有這個功能,哪些門開了,哪些門關了,在樓宇監測的地方都可能被監測到了。智能化我們都可以做到,在今天醫院的智能化管理上,這些硬件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的移動設備,護士的PDA,護理車,醫生的查房車,現在查房車、護理車都不用了,現在用的都是平板。每個組有個平板,你這個組管的七個病人都在上面,所有的信息,老大查房的時候說這個病人怎么樣,一查,這上面全有。內科特別喜歡,外科我們發了基本上沒人用,為什么?他太著急了,兩句話過去了,藥物好不好使,有沒有影響,這個藥物對血小板有影響,曲線怎么樣,在平板上都能看到,這些功能在我們醫院多多少少可能實現晚一點,也可能實現早一點,都有可能。后面還有一些遠程會診,不在這里贅述了,都可以做。
最大的一個,我曾經三年前就希望在我們國家做病理的遠程,一個病理醫生的成長大概需要14-15年,我們說是不是所有縣醫院病理醫生都很到位?做一個局域中心,做一個區域中心,再做國家中心,一層一層下去,從現在硬件設備上,你看這些設備是逐層的掃描。現在不是說照相了,我焦距對的不好,照的不清楚,現在都是逐層掃描,直接數據傳上去了。我希望能夠做這方面的事情。
還有就是APP,我們很多醫院都有APP了,但是這個地方是國家衛計委跟我們強調,一定要保護病人的安全,我們醫院開發的APP是自主知識產權,我說了算,什么東西放到上面去我說了算,沒有電商,沒有其他廣告在我APP上。現在開發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大家知道北京說診間加號不讓加了,現在把加號平臺推給醫生,我要看個病,給我加個號,病人什么名字,ID,我的工號都發過去,劉帆把這三個字輸進去,扔到大平臺里面去,也是預約制了。就算我今天上午說的11點看,他也認為這是預約,不是診間加號。北京市發了一個文件,無價的也得下來,現在醫生都離開了,下一步怎么辦?這是應該智慧醫療解決的。
大家看看遠程心電,血壓血糖,現在變成無線發送,發送到你的手機上,你再給中心站發上去,現在技術的進步,都是我們不能想象的。血糖,24小時動態的全部出來了,你吃多少飯,藥好不好用,24小時怎么樣,這些我們都會逐漸的豐富起來,價格也會慢慢下來。我們穿戴的這些產品,有些是間接的,有些是直接的。但是作為我們醫生來說,千萬不要把這些產品作為我們診斷的唯一依據。因為它有些是間接的,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完了之后得到的。三年前出了第一個手環的時候,說我能監測你的睡眠質量,睡的好不好,業外人士問我,我說你晚上睡不好,你拼命翻身,手環就動了,第二天就告訴你睡的不好。但是現在這個東西逐漸越來越好。
最后一個就是我們的經驗醫學到數字醫學,我們現在可以說在數字醫學這個層面上走,但是到智慧醫療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我還在這提醒一句,我們為百姓做了很多工作,做了很多事情,花了很多的錢,但是我們真正用我們自己的數據,大家現在不要去想大數據,現在就是你自己的數據,你是不是已經用好了?為你醫院的質量,為病人的安全,這些東西你都可以做,是不是現在已經做好了?做好了,我們就說你已經具備了應用數據的天賦和應用數據的能力,然后再向大數據邁進,借別人的數據和你自己的數據的對比,來提升自己的質量、安全和效率。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