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2016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直播 > 廖新波:互聯網下的醫生與管理

    廖新波:互聯網下的醫生與管理

    為了推動智慧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健康中國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2016年4月13日—14日,由健康報社、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智醫療聯合主辦的“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四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在北京正式召開。會議以“智慧醫療的進化與蝶變”為主題,與會專家針對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分級診療、互聯網+醫療等議題展開精彩演講和討論。1000余位醫院、企業、科研機構、投融資行業精英參加了會議。

    廖新波:互聯網下的醫生與管理-智醫療網

     

    13日上午,會議主題報告環節順利進行,主題報告由健康報社移動健康研究院秘書長羅剛主持,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巡視員廖新波以《互聯網下的醫生與管理》為主題,做了深入的報告。以下是報告文字實錄:

    之前兩位衛計委的領導已經把當前的形勢和要做什么給大家講了,我就我個人的想法跟大家談一下,其實這個話題,我想很多人都應該關注,因為我們不管互聯網做什么,最后的落腳點要做什么,無非是我們的醫改里代詞提出三醫聯動,這里面的醫療是最主要的,

    這里面是誰主導醫療行為,誰主導健康行為,一定是醫生,所以我們過去的醫改中有很多的失衡,很多事情翻來覆去,這種情況下我們用什么方法來改變呢。我個人非常贊成李斌在兩會提出的,他說用互聯網+提升醫療水平,關鍵點一定是在醫生之所以在醫改這么多年來,我們各項任務之所以實現不,有很多種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沒有一個主規則,我認為他像三國里面孔明借箭,這個箭就是醫生。如果李斌講的能實現的,我們所有的一切都能實現。

    李斌說的,可能是代表個人的,也許是代表衛計委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兩會以前,我們到底能做什么,我們可以說互聯網可以給我們解決很多問題。互聯網到底在當今里面的兩個概念怎解決,一個是互聯據網云醫院,我說兩個沒有很大的區別,關鍵是互聯網醫院是在原有的整合。不管是社會的互聯網平臺,還是醫院自己的個人的平臺,一定是沒有信息共享的,我在很多年前中山大學叫我去給他們鼓舞士氣,他們提出一個概念,但是至今沒有落實,不是互聯網解決不,關鍵是我們政策,所以說互聯網如果要進入醫療標準政策是最主要的。

    其實云醫院就是應用了互聯網的理念,那么怎么樣連,怎么通過,關鍵在我們的衛計委,發改委,各行各業所以說三醫聯動,并不是我們衛計委要做的事情,也做不的事情,所以如果大家達成一致,我認為這是今后互聯網的帶動的發展。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我們的又一補充,

    回顧一下7年的醫療改革,我們發現,在過去,尤其是溫家寶時期,我們提出的更多的是從刺激需求出發,而且我們提出了一個純經濟的觀點,以投入拉動醫療內需。這句話非常不好聽,醫療不管它是基本醫療還是高端醫療,用“拉動內需”來說是不恰當的。我們應該是解決預防問題,預防和治療是一對矛盾。預防做的好了,醫療的內需不可能拉動。所以,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醫院在醫改的7年里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產值突飛猛進。這是一個好現象嗎?不是好現象。

    最近,中國社科院做出的一個報告里面,就已經提出我們的任務沒有完成的表現,就是我們的病人越來越多,我們的費用越來越高,政府的投入,如此大的需求量,政府的投入,肯定是投入不足。不管如何,醫療方面一定是高速的發展,現在因為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同在一個市場、同在一個刺激需求、同在一個過度醫療的情況下競爭。現在供給側改革,有什么利好的消息呢?其實我個人認為,勞動力的解放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剛才PPT里李斌提出的,互聯網+醫療團隊,而且“醫生工作室”第一次寫到了我們的重要文件里面。

    “醫生工作室”我很早就提出了,也許有人說我是創始人。?“醫生工作室”怎么做的好呢?供給側一定要談,為什么雙向轉診,為什么分級診療我們做不下去?我們總是希望通過一種行政的命令去做。包括我們的醫聯體,我們可以做到什么呢?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醫聯體還不存在。至今我還是這樣的觀點,如果說醫生解放了,讓市場配置資源,政府推動,醫生解放,不管走到他里他的價值都一樣,是不是分級治療就能實現了呢?所以說,分級診療最關鍵是兩把鑰匙:一個就是人事制度改革,一個是工資制度改革。

    人事方面:表現在職稱、福利、醫院的等級,這些我們都做過嘗試,總是推進不了。由于這樣的人事制度,把醫生永遠困在私有制體制里的醫院里面運轉不出來。

    第二是工資制度,也使醫生的價值不能體現。比如說,當你是在三級醫院收的是15塊錢專家門診費的時候,到了二級醫院你能收15塊錢嗎?你是醫聯體的醫生到下面去,現在我們的技術受到了醫院等級的困惑,某某級醫院只能做某某級手術,我們的醫生在下面無所事事,也使我們的資源又重新聚集到大醫院,大醫院越做越大。所以,醫生的解放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醫改的主要任務。我們不是說要把醫生從單位向社會過度嗎?我們做了多少?而事實上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現在放開醫生多點執業,而事實上醫生多點執業問題多到姥姥家去了。而又有醫生多點執業,但他不會夠開,因此院長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我也問過院長,支不支持醫生多點執業?他也很想支持,但屁股決定腦袋。

    衛計委有很多想法非常好,比如說控制公立醫院規模擴張,也是某些大醫院連一天的闌尾手術都有上百臺,這是我們希望的一種景象嗎?在國外,沒有一個醫院像我們的醫院這么大。我昨天也在跟一個審計師交流,他說美國有一個非常大的醫療體系,他是一個集團,而不是一個醫院單位。所以,公立醫院改革提出,三級醫院逐步退出,市場會活,民生也會活。無論怎樣,都可以看到,今后所有的政策都可以實現的話,我們會迎來一個春天。

    醫生團隊,目前以美國為首的醫生團隊,美國有沒有分診醫療?我說,制度性的分診醫療是沒有的,由市場來推動的是有的。因為,私人醫生制,社區醫生制,病人由醫生來轉介紹,為什么中國就醫一日千里的發展呢?雖然很多領導看著蒸蒸日上,實際上是一種資源不足的表現。因為,中國的老百姓看病,在縣里面看了,到市、到省,最后還是要走一圈才滿意。而沒有一個醫生為他做醫療指導、健康指導。那么,醫生團隊能不能做到呢?互聯網能不能做到呢?所以我也提出,如果中國要實現社區醫生制度,必須+互聯網。而且,這個互聯網可以解決很多社區醫生的主要工作,無非就是首診嘛,首診之后上網嘛。

    我們現在也在研究處方的互聯網上采購模式,也逐步把藥店從醫院剝離出來。這么多美好的技術,我們還沒有推動它、實現它,是不是有點可惜呢?所以說,中國看病的市場繁榮有很多是虛幻的。協和醫生告訴我,80%的病人是不吸收到協和來看的,為什么有黃牛黨呢?無論是誰,我們根本不知道病人所需要的醫生在哪里。而且,病人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醫生就處于一種“薄利多銷”的狀態,就是醫生價值沒有得到體現。這也是針對當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比如說廣州市中醫院貼出個布告“請患者不要只開藥,要開檢查”,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醫生團隊要規范,不要只撈錢,其實醫生團隊這種形式完全是可以下沉到基層的。工資制度改革以后,醫生的價值可以通過價格來體現的話,他的技術可以到基層,不用我們做任何的行政干預,就可以很好的解決問題。所以,今天醫政司的有關領導也在,我也分管過醫療,我也深深地感覺到,我們為什么允許一些縣級醫院申報三級甲等醫院?其實,中國的醫院等級制度一定會取消。隨著互聯網+、隨著醫生團隊,看看美國,科迪弗蘭診所有多少張床?1400張床,整個體系只有4400張床,以診所的形式出現,有大量的日間門診,而且這些日間門診不是迫使醫院要收病人才能從醫保那里拿錢。所以說,如果改了,它不僅僅是醫生撈錢的地方,而是醫生的價值體現和尊嚴的回歸。

    醫生自由執業之后,他既可以跟他所謂的第一單位簽一個合同,也可以由不同單位的人組成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是有一定保障權益的,有專科醫生、助理醫生、護士、麻醉師,可以跟若干個醫院合作,我們稱之為PHP。這個關系一旦建立,人才就不愿意進醫院了,假如我們的醫保認可醫生團隊,也認可負擔醫生團隊額外費用,醫保就會省大量的錢。如果在縣級醫院治療一個病1萬塊錢,到了大城市至少需要3萬塊錢。如果,1萬5在下面報銷了,不是省1萬5嗎?如果醫保在當地100%報銷,醫保和病人共同都省了很多錢。

    你們仔細想一想,這樣的制度,是不是更好呢?醫生價值也實現了。所以,將來這些醫院要做什么呢?我們不是在原有的流程體制下進行信息化,而是通過信息化資源整合、流程改造。所以,互聯網的轉變,無非是從傳統的匯總模式到現在的MDT。MDT其實也是醫生團隊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MDT的費用如何支付呢?有多少醫生是1+2+3這樣加起來呢?一定不是,它是一種價值的體現,時間的整合,智慧的整合,所以這個價錢也要做個合理定價,才能保持MDT的發展。

    所以,要實現PHP,你現在賠償的額度有多大呢?正是因為我們低賠償,才造成了有些院長管理不善。比如說,某某醫院多收費現象,男病人收了女病人的四項費用。如果這個要告的話,一定要告到你關門,如果在美國的嚴厲制度下。正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制度。

    再一個,如果醫生多點執業了,醫責險不可以解決嗎?一定可以解決。如果醫生多點執業了,責任誰負?誰做誰負,誰聘誰負。而且,PHP之后,醫生的福利、社保誰付?美國又怎么負呢?我們總是拿美國說事,其實,我們的醫改,更多的是采取美國的市場機制,市場機制不等于市場化。既然這樣,我們就應該用人家的成熟理念和成熟辦法。

    將來,互聯網下的醫生、醫院、患者關系,無非就是PPT上這樣(醫生、機構、用戶)。互聯網下如何做客戶關系管理CRM?老顧客發展新顧客,在市場里尋求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就是從信息技術到信息關系方面的轉化。所以,CRM是為我們建立一個新型的“客戶關系”,現在病人是沖著醫院來的,將來希望是跟著醫生跑的,將來兩大最重要的關系是醫生和患者。把平臺建設好了,患者自然就會到來了。

    再一個是“重度垂直”,形成一個你該做的閉環、深耕細作,現在有些醫院在做一些社區醫療,我認為是不務正業。互聯網醫療要做什么,必須要有分工,而不是你獨攬、市場的瓜分,現在很多醫院更多的是市場的瓜分。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的戰略,分析客戶,為我們的客戶提供更加超值的服務。通過互聯網、物聯網改變我們的醫療服務,也希望這方面的專家設計好客戶關系管理系統。

    最近,甘肅廳長劉威忠做了兩件事我非常認可:1、醫院不能越來越多。2、醫生即使再窮,也不能指著重復收費賺錢。我們如果用信息化來管理,會出現重復收費嗎?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利用好信息化,不知道信息化是用來做花瓶的還是用來做管理的。所以我們現在觀察一下,醫院里面管理者有多少是專業管理者?其實我們更多的是從專家里面過來的兼職人員,大醫院就會越來越小。

    剛才我們拿阿爾法GO舉例,雖然它現在價格可能很貴,但技術準入放開了以后就會價格越來越低。我們不是在單一的醫院有意見,而是更多的公司加入,剛才康處長也在講,鼓勵商業的網絡公司進入醫院提供服務,這就是分工啊。我們有APP,有很多結算,就是因為我們不開放。也比如說,馬云能不能把所有的支付都聚攏起來?一定可以,但是醫保也可以啊。所以,醫保的觀念一轉變,我們支付就很容易了。

    所以,將來大醫院怎么做呢?兩把解鎖鑰匙和三個行政解禁,醫生獨立支付分帳,他的價格是多少。醫院的服務,包括信息管理的費用,還有其它的維系費用,平均每天多少錢。這樣,才能使我們不以什么養什么,現在很糟糕的狀況就是“以檢養醫”。同樣的三級醫院,難道你就能保證質量一樣嗎?所以,監管才是最重要的。加上我們現在臨床檢驗,美國有一萬多種,我們僅僅是運用了五千種。為什么有些開展不了?因為單獨醫院開展太貴了,質量不能保證。所以,第三方檢查檢驗,關鍵是如何監管它保證質量。而香港的做法,誰做的檢查、誰出的結果,誰負責。

    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