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移動醫療行業徹底火了一把,市場規模達到42.7億,用戶規模1.27億,BAT巨頭紛紛入場布局,融資規模越來越大,平安好醫生、微醫集團、丁香園、春雨醫生、好大夫、尋醫問藥網6家獨角獸各懷絕技,獨霸一方。各類創業公司也如雨后春筍般登場。無奈移動醫療說到底還是線下資源為王,無法獲得實際用戶的公司含恨倒閉,擁有一定積累的公司靠著上一輪融資還能苦苦堅持,尋求突破或成為收購對象。
移動醫療行業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進入下半場的標志也逐漸凸顯出來,初創公司成為平臺的機會已經不大,而醫療行業萬億級的市場潛力注定了還會有更多的玩家入場。下面我們就來盤點下移動醫療的下半場還會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玩家?
1、電商巨頭——醫藥電商領域唯一的藍海
京東——2015年11月域名為“yao.jd.com”的京東醫藥城悄然重啟,掛名上藥云健康旗艦店,首頁打出醒目的“B2B全新上線”字樣,并按地區分類,與醫藥B2B電商的網站樣式類似,并顯示京東已取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
隨著醫藥C牌照(營運B2C業務的牌照)井噴,B2C已經成紅海,而傳統占據90%份額的B2B業務卻少有電商分羹。成立于2014年5月的B2B醫藥電商藥品終端網在2015年連續完成了3輪,總額上億的融資,表明了資本對于B2B醫藥電商的青睞。上藥擁有國企背景,在醫藥B2B企業排名前三,依靠上藥的支撐,京東深耕B2B也在情理之中。
由于處方藥網售仍未解禁,若無法區分個人或企業買家,則會觸碰政策紅線,因此用戶需接受京東認證,當前業務也僅在上海、江蘇和安徽三省試點,藥品種類并不豐富,也沒有成交量,近期網站顯示再次關閉,我們猜想B2B醫藥電商在業務的推進方面還是有較多的限制和不確定性。
相信未來隨著處方藥網售政策的逐步寬松和B2B醫藥電商市場的逐漸成熟。早早便布局B2B業務的京東將會成為醫藥電商領域最重要的參與者。
2、手機巨頭——龐大的C端用戶天然流量入口
華為——2015年11月,華為發布Mate8。Mate8的一大亮點是華為強調的手機健康管理平臺,除了常規的健身監測外,還提供血壓、血糖、體重、睡眠等方面的監測。
除了健康管理方面的布局,華為還在2015年12月與移動醫療頂尖公司芯聯達推出了“4G醫療”的行業解決方案,直接從院中切入,融合了移動醫生站、移動護士站和移動醫患溝通等典型應用。
基礎設施架構創新、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是華為的自身優勢,與醫療行業的合作可以在基礎上幫醫院構建醫療信息化的系統和高效的行業解決方案,而華為最近幾年高速成長的移動端業務也給其進軍移動醫療提供了天然的流量入口,B端與C端的龐大資源保證了華為在今后的移動醫療戰場上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小米——憑借著超高的性價比,小米手環成為中國最暢銷的智能手環,2015年銷量突破1000萬,并建立起了中國最大的人類活動數據庫。
最新一代的小米手環Amazfit除了每日運動計步、睡眠質量監測、智能震動鬧鐘、來電震動提示、快捷免密支付等基礎功能外,還帶有連接智能家居、運動保險、云端訓練計劃等新功能。
而早在2014年9月,小米便向九安醫療投資2900萬美元,借助九安在醫療儀器方面的優勢資源布局移動醫療。相信在擁有了硬件入口、醫療產品研發、大數據沉淀、移動支付全產業鏈閉環的布局之后,小米必將會在移動醫療的下半場有所作為,分得健康管理領域的一杯羹。
樂視——從影視制作到樂視手機,從體育大產業到無人車研發,樂視在每一個熱門領域到來之時都講得一手好故事,并且還都做得有聲有色。
醫療行業如此火熱,自然少不了樂視的身影。2015年6月30日下午,樂視與上海金仕達衛寧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衛寧軟件”)在北京共同宣布,雙方將達成戰略合作關系,圍繞公眾健康服務的需求以及健康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充分利用雙方在各自領域的優勢,打造互聯網+時代下的云醫院。
樂視的優勢無非是在C端流量和內容,當然還有無與倫比的營銷功底。衛寧的B端優勢和樂視的C端資源能否一塊兒講出一個“云醫院”的好故事,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們不難看出,國內手機巨頭切入移動醫療行業的邏輯普遍類似,利用手機和可穿戴設備終端布局C端用戶,通過大數據的累積和云端服務對接醫療資源。這種模式保證了C端的量,也一定程度上培養了用戶在線醫療的習慣,推動了移動醫療的發展。但在醫療行業里,除了華為在醫療機構信息化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積累以外,其他幾家均是新手,如何與醫療機構進行有效合作,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醫療服務是每一個新玩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3、移動、電信運營商——專業信息化改造,遠程醫療優勢
2015年11月,中國移動與泰達國際心血管病醫院(以下簡稱“泰心醫院”)在天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中國移動—泰心醫院移動醫療應用實驗平臺”,正式開啟電信運營商與醫療機構合作的全新模式。
初期的重點合作領域為“慢病管理”和“居家健康”監護;合作中期,將推動移動查房、醫患互動、院前急救、遠程醫療與外圍遠程門診、醫療機構雙向轉診建立一體化服務平臺;合作遠期,推動國內不少于100家醫院加入雙方醫療合作平臺,推動醫保報銷政策的落地和開展藥品物流服務,實現移動醫療藥品配送,完成移動醫療云平臺下的智慧醫療全產業鏈的運營和管理。
在移動醫療的大潮中,移動、電信運營商憑借信息化專業優勢和深厚的線下渠道用戶資源,可以在醫院信息化、慢病遠程管理、遠程醫療、急救平臺搭建等領域與醫院進行深入合作,共同開發移動醫療產品,并在未來成為移動醫療領域的巨頭。
4、地產巨頭——重資源優勢,高增長誘惑
隨著中國房地產行業逐漸進入成熟期,地產企業普遍告別暴利時代,投資收益率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地產企業在尋求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和利潤增長點。
住房是人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居住環境和人身體健康狀況密不可分,同樣需要重資產投入,兩者具有天然相關性。當前A股142家上市房地主企業,41家在轉型中,其中至少13家涉及健康產業,地產+養老、地產+人壽保險、地產+醫院等模式成為各個地產巨頭轉型進軍醫療行業的主打概念。
表2:部分轉型大健康產業的上市地產公司
2015年2月,恒大地產收購新傳媒,之后公司將更名為“恒大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其運營項目類型涵蓋整形美容、抗衰老、健康體檢、中醫養生、產品研發等五大產業體系。
2015年11月,恒大宣布,收購中新大東方人壽之50%股權權益及將中新大東方人壽更名為恒大人壽保險。恒大人壽業務將覆蓋壽險、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等。
2016年1月,萬達集團與英國國際醫院集團(International Hospitals Group Limited,下稱IHG)在北京簽訂合作協議。協議約定,萬達將在上海、成都、青島建設三座綜合性國際醫院,總投資金額為150億元。
如此多大手筆的投資都表明了地產巨頭進軍醫療行業的決心,而上市公司對利潤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對于當前中國逐漸市場化的醫療行業來說最重要的是模式的轉變和服務的提升,所以醫療行業并不需要太多短期的逐利資本。地產巨頭多成長于中國改革開放的蠻荒時代,在如今經濟下滑的時期紛紛轉型擁抱大健康行業,到底是扮演著醫療行業變革的新動力還是撈一筆就跑的野蠻人,且行且珍惜。
5、VR——處在風口的醫療黑科技概念
要說2015年還有比移動醫療更火的領域,那就是VR(虛擬現實)了,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只要能扯上VR概念,必定會吸引眾多資本的目光。隨著VR技術的一步步成熟和資本的推動,VR進入了越來越多的傳統領域,大有摧古拉朽之勢。實際上,VR技術很早就被嘗試應用于醫療保健領域。
比如結合了可視化仿真技術和壓力反饋技術的VR產品可以讓臨床醫生在練習外科手術時可以享有視覺及觸覺上的雙重體驗。
針對利用VR技術治療那些創傷后產生應激阻礙和心理疾病患者
利用VR技術模擬不同場景,切入個性化健身市場
總體來說,VR技術的應用在醫療保健領域處于初期階段,但是前景廣闊,研究機構RnR Market Research近日發布了一份虛擬現實醫療服務市場研究報告,報告指出:2014到2019年間,全球VR醫療服務市場的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9.37%。
雖然暫時國內并沒有一款涉及醫療的VR產品發布,但相信一定有不少創業者和VR大廠已經瞄準了醫療保健市場這塊大蛋糕,2016年讓醫療行業變得越來越有趣的參與者非VR莫屬。
6、電視公司——構建家庭健康中心
2015年11月,醫療互聯網企業趣醫網(quyiyuan.com)宣布與電視健康類應用提供商視惠康達成合作,雙方將基于智能電視終端共同打造“家庭健康中心”服務平臺,通過該平臺為用戶提供預約掛號等一系列服務,構建面向家庭用戶的健康數據和服務中心。目前包括TCL、創維、長虹、康佳、海信等國內知名電視廠商都已經在其產品系列中裝載了“家庭健康中心”平臺。
家電行業積累的針對終端個人消費者的經驗在移動醫療產品推廣上還是有優勢,尤其是個人或者家庭使用的健康管理類的移動醫療產品,家電企業現有的品牌營銷、渠道架構、售后網點等都是可以直接被利用的。移動醫療產品或許可以成為國內家電企業的突破點。
7、公立醫院——自我改造升級,掌握核心醫生資源
移動醫療的風潮把公立醫院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公立醫院成了臃腫繁瑣、資源封閉、制度落后、亟待改革的代名詞,各式各樣的創業公司紛紛喊著口號殺入醫療行業,妄圖顛覆行業格局,分得一杯羹。公立大醫院表示:老虎不發威,你們真當我是一塊肥肉了,待到時機成熟,分分鐘教你們做人!
掌握了核心資源的公立大醫院在移動醫療的亂局中強勢入場,給那些瘋狂融資,燒錢推廣的創業企業結結實實上了一課。北京協和醫院和兒童醫院APP一經推出,便達到數十萬的下載量,沖上醫療免費榜前三十,溫州大學一附院、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玩起移動醫療來并不輸給一線互聯網公司,廣州、寧波、上海的云醫院2016年必然全國遍地開花,估計不久院長就要強制醫生在自家APP上問診隨訪了。雖然互聯網企業引領了移動醫療的風潮,但公立大醫院多年的資源和品牌積累仍然是其他參與者無法匹敵的,如果公立醫院主動擁抱互聯網,從內部進行改革,那從行業發展來看不得不說是一大幸事。
結語:
移動醫療看似已經走到了下半場,但整個醫療行業仍處在一個非常傳統的狀態。整個中國醫療市場規模高達3萬億,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和應用場景的不斷豐富,未來也將保持較高的增長。而2015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僅有170億,移動醫療更是只有42億,這一方面說明了移動醫療市場潛力巨大,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政府對醫療行業的嚴格把控程度,未來移動醫療行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會依賴于政策的走向。
醫生自由執業之于醫生集團、處方藥網售之于醫藥電商、遠程醫療之于醫療信息化、藥品零差率之于醫藥控費依然是擺在從業者面前的政策紅線,未來的開放和實施還需要政府、資本、醫療機構等多方博弈。
國內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微醫集團、平安好醫生和春雨醫生等移動醫療巨頭推行的美國凱撒醫療模式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具體到保險控費、分級醫療的實施上仍在一步步摸索中,距離真正實現和盈利還是困難重重。美國凱撒醫療模式到今天已經歷了70多年的發展,而國內的現狀是醫療服務方和支付方的利益是相反的,醫生和醫院的利益需求如何滿足,支付方如何監管醫療流程實現合理賠付都是凱撒模式中國化遭遇的困境。
BAT等巨頭雖已涉足醫療行業,但相比其在O2O、金融和大娛樂領域動輒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的投入決定了他們只是在試水。新晉的6家移動醫療獨角獸除了在融資方面的輝煌業績,在商業模式和盈利點上同樣還是在探索,整個移動醫療行業距離爆發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在真正的黎明到來之際,巨大的市場潛力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玩家攜著大量資源入局,資本的驅使,技術的推動和政策的變革會使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小村投研的觀點是在掛號入口和B2C醫藥電商方面已是紅海,并不適合新玩家進入,而純粹的線上應用無法形成競爭力,所以移動醫療的落腳點會越來越重,把握核心的醫療資源是關鍵;6家移動醫療獨角獸在各自領域均有一定程度的品牌和資源積累,踏了很多坑也形成了基本的商業模式,未來都會做到平臺化,在業務上同質化的競爭會日趨激烈。
在政策走向不確定的情況下,新的市場參與者更多的是應該憑借自身的優勢,以與業內合作的方式切入醫療行業的某個細分領域,避免與現有巨頭的正面競爭,共享龐大的市場紅利,在這種情況下未來行業的并購和垂直領域機會也會頻繁出現。因此無論對于互聯網巨頭、上市公司、創業者還是投資人來說,移動醫療依然是一個不容錯過的金礦,值得深度挖掘。
(來源: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