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大醫院看病排長隊、“一床難求”,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卻乏人問津。為破解這一現象,吉林省中大醫療健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探索推出“智能健康醫館”,通過智能化手段全面升級基層醫療服務,提高財政補助的效率與質量,引導居民在社區就醫,嚴控醫生濫開“大處方”。這既保障了醫保基金的安全運行,也推動了醫療資源在全社會的均衡配置。
所謂的“智慧健康醫館”,是一座通過遠程遙控航天技術,計算機專家協同技術和云數據庫管理等手段,將多臺醫療檢測和醫療設備科學整合,實現智能化管理人體健康的微型醫館。
每個醫館有5平方米以上大小,館內配備身高、體重、血壓、脈率、血糖、尿酸等檢測人體基礎代謝信息的設備,同步配備專業的中醫經絡檢測,精神壓力及血管健康檢測,心血管功能檢測等全自動化、多種現代中西醫體檢儀器。
前來就診的居民,可在兼職醫護人員的輔助下完成全科檢查。
而居民的體檢數據,將會被自動歸集到電子健康檔案內,并自動傳輸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診所的電腦里,作為開展社區疾病篩查,及時發現健康隱患,確定高危人群,并對指標異常的居民進行健康提示的依據。
引導居民“家門口看病”
長期以來,硬件設施落后,缺少人才,從業人員素質低,成為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主要障礙。也是因為這些,導致基層醫療機構的社會信任度下降,與轄區居民脫離“粘性”。
“智能健康醫館”可強化基層醫療的診病治病能力,提供專業的高科技醫療設備,同時,還能給予基層醫療定期培訓和會診幫扶等,為基層醫療注入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智能健康醫館”與長春市各社區共同開展免費建立健康風險檔案和辦理老年補助證等活動,已累計邀請7位專家,出診60余次,為1300名社區居民提供體檢服務。
通過惠民、利民、便民的醫療服務,引導群眾更多地關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更多選擇在社區醫院就醫,選擇在“家門口看病”。
為了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消費的“含金量”,“智能健康醫館”還特意增加了彩超、心電、健康風險檔案、云端智慧醫療等健康服務項目,增強與居民的互動,并免費提供健康服務咨詢等。
未來,“智能健康醫館”的健康管理平臺系統將分別從服務水平、服務質量等不同維度,定期對醫療服務數據、公共衛生數據、藥品數據、衛生資源數據、居民滿意度進行統計。通過該平臺可以全面了解基層醫療機構的每位醫生坐診情況、所開藥物數量和信息,每位患者對醫務人員的評價等信息。
“大醫院掛號要排隊,等床位,非常麻煩,確診病情以后,能夠在家門口康復治療。可以刷醫保卡,藥物比大醫院便宜,還可以預約醫生上門服務,省去候診時間和交通費。”綠園區豐和社區居民李傳宇說,隨著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軟件水平改善,在家門口看病放心又省錢。
提升基層醫療服務 促進醫療資源均衡
以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往往“落實在表面上,開展在報告中”,很多居民群眾根本都不知道有免費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互聯網+醫療的推動下,上述醫改政策不落地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據了解,“智能健康醫館”每周定期的社區義診活動,所帶來的兩個變化,一是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帶來了門診量的提升,二就是讓更多的居民增強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意識。“看病先到社區醫院”或成為轄區居民的首選。
“我有糖尿病,在大醫院確診以后,平時就在社區醫院做后期康復治療,有社區醫生實時上門回訪。”說起最近的義診服務,家住經濟開發區衛星社區的劉長海老人豎起大拇指:“中醫的問診、處方建議,西醫的化驗、檢測,一圈兒下來,在家門口就可以完成身體檢查。省時、省力,不用家人陪同,健康評估報告下個禮拜就可以拿到手。”
在未來,“智能健康醫館”的探索,還將提高政府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貼效率不高等問題。通過“智能健康醫館”的健康管理平臺,進行大數據統計和分析,真正實現按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精準、合理下撥,防止機構將“補事”的經費直接用于“養人”。
“智能健康醫館”的健康管理平臺,還能方便衛生部門通過查閱診療信息,防治過度醫療,控制了“大處方”。將信息同步給醫院、醫師、醫務三者,控制過度醫療,防止醫藥費用過快增長,確保醫保基金安全運行。
業界人士表示,這些都是“智慧醫療”要努力的方向。“信息化只是手段,最大程度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作用,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準定位,維持醫院的生存與發展,最后達到醫療資源配置平衡。”
此外,“智能健康醫館”里的設備,擁有能夠“未病先治,已病探源”的技術能力。查體預防,健康評估,可有效預警疾病風險,健康的“自我”管理,可在這里真正的實現。
對個體健康進行檢查、監測,通過互聯網,生成“活”的電子健康檔案,再通過數據平臺篩查,形成依據,基層醫療機構人員進行健康評估,開展綜合健康服務。最終,將通過社區家庭健康管理的智能終端,如手機 、電腦或者APP等形式,及時反饋個人。
(來源: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