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14年移動醫療行業的融資新高,2015年仍有43億美元的資金流入,進入2016年,移動醫療仍被認為是正在崛起中的行業。
據相關預測,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230億美元,中國則有望達到25億美元。與此同時,國內某市場研究中心也公布了國內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已增至45億元的數字。杏仁醫生CEO馬丁表示,布局移動醫療行業,一方面要在醫院端抓住醫生資源,一方面要清楚認識到這個行業門檻很高的現實。
鎖定核心資源是行業發展關鍵
恰好呼應最近熱議的供給側改革,馬丁表示,“先有醫后有患”,他表示創立杏仁醫生的初衷,一方面是希望改善中國的醫療體系,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給醫生創造貢獻。醫療最核心的痛點依然是供給不足,如果不改變這一點,只是對于現有資源的再分配,意義可能并沒有這么大。杏仁醫生以診后服務為切入點,通過認證醫生實現一對一主動引導患者的方式提高用戶活躍度和粘性,認證的醫生超過了35萬名,并且,截至目前,杏仁醫生獲得2億元B輪融資。
杏仁醫生于2014年9月3日上線,集中于醫生服務領域,通過服務好醫生來服務患者。馬丁表示,“中國的醫生應該得到更多的尊重,要滿足他們的需求,服務好他們,以此改善中國醫療體系,以醫生為中心,其實也是以患者為中心。為醫生著想,也是在為患者著想。杏仁醫生的愿景是成為醫生的顧問和伙伴,和他們一起經營患者。”
馬丁強調,布局這一系列的最終,還是為了服務好患者。
“在線上,杏仁醫生擁有35 萬的醫生,已經是中國最大的醫生平臺。而在線下,我們也花了很多的人員和精力。”馬丁表示,目前杏仁醫生已經有549 名員工分布在全國34個城市,每個月拜訪5萬名醫生,來線下協助全國各地醫生的工作。
之所以如此強調供給端醫生的作用,與馬丁的出身密不可分。澳籍華人馬丁中文名沈揚,曾任澳大利亞公立醫院的全科醫生、澳洲皇家海軍軍醫(中尉)、參加過聯合國的維和部隊隨軍醫生,回國后,歷任西門子醫療信息服務業務發展總經理、iSoft集團(CSC醫療系統)亞太區解決方案和臨床總監,以及中國第一家中美聯合醫院“和睦家醫院”副院長等。
正因為此,馬丁反復強調杏仁醫生團隊的強大,“我們包含最專業的醫科與互聯網人才。移動醫療這個行業的門檻還是很高的。“
移動醫療行業開發進行時
醫療行業是一個逃不開壟斷性的行業,因此必然不會存在過多的競爭者。一方面,在競爭上,馬丁強調絕不對參與價格戰,他表示,“補貼永遠沒有結果,且會傷害這個行業,雖然我們資金充足,但不會做任何補貼。 “馬丁稱,“醫療服務如果打價格戰只會不斷拉低行業標準,犧牲掉醫療品質。健康產業的發展最需要的是良好的氛圍,必須將目光放長遠,不能追求短期利益。”
另一方面,自2015年始,移動醫療公司紛紛從線上走到線下,開設線下診所,建立醫療閉環。杏仁醫生也將重點移焦到線下。馬丁透露,從政府層面來說,隨著醫改的進一步推進,醫生在市場化醫療方面有著越來越多的機會。杏仁醫生會在前期醫生工具的基礎之上,在2016年為醫生開展更全面的線上線下的服務,幫助他們面對市場化得機遇。
馬丁認為,醫療市場分為政府計劃下的醫療和市場化醫療。前者是政府指導下的公立醫院體系,如簽約醫生、掛號、分級診療,其目的是給百姓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而后者是市場根據現實情況的調節,為了滿足市場的其他需求而產生的市場化醫療。移動醫療公司作為一股來自市場的力量,更應該關注如何滿足政府計劃外的醫療需求。移動醫療應該關注如何做好市場經濟,而針對普遍醫療的問題,應該交給政府去做。
馬丁醫生強調,杏仁醫生的醫生工作室和現有的移動醫療公司開的線下診所有本質上的不同。在此之前移動醫療公司做門診都是針對C端用戶需求的,如丁香園、春雨醫生等。但杏仁醫生的醫生工作室的本質是服務于醫生多點執業的訴求,因此杏仁醫生服務的是B端用戶,再通過B端間接服務C端,為終端用戶提供相對于公立醫院更優質的服務、并收取不高于公立醫院的治療費用。
但是追問到35萬注冊醫生,每天能有多少數量到杏仁工作室工作,馬丁表示,行業確實還處于培育期,但這個大趨勢是確定的。
到目前為止,杏仁醫生已經在全國建立了34個辦事處,線下團隊有470人,并于近期升級成為顧問團隊,每月拜訪5萬名醫生。在一些核心城市,杏仁醫生的醫生覆蓋數可以達到40%-60%。
(來源: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