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福建省遠程會診模式大大節約醫療資源

    福建省遠程會診模式大大節約醫療資源

    最近,記者從福建省衛計委了解到,福建省遠程會診模式大大節約醫療資源,這種模式要推廣下去。

    福建省遠程會診模式大大節約醫療資源-智醫療網

    福建省遠程會診模式大大節約醫療資源

    近日,福建省立醫院開展了一場神經內科臨床病例討論會。通過“遠程醫療會診平臺”,省立醫院與武夷山市立醫院、長汀縣汀州醫院三方的醫師,以在線視頻直播的方式,“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實時溝通討論病例。

    近年來,省立醫院不斷創新幫扶機制、幫扶內涵,打破地域限制,在最大范圍內實現醫療資源共享。

    “幫扶不是簡單的‘輸血’,最終目的是提升受援醫院的‘造血功能’和整體服務能力,從而造福廣大群眾。”省立醫院院長朱鵬立表示。

    創新模式

    分院“托管式”對口支援

    近日,省立醫院腫瘤外科李偉華博士一路風塵仆仆,來到武夷山市立醫院,為一位90歲的患者施行了直腸癌切除術,其精湛的醫術得到了患者家屬的好評。

    “城鄉醫院兩極分化,城區大醫院往往擁有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備,”武夷山市立醫院黨支部書記黃麗芳深有感觸地說,“而縣鄉一級醫療機構,尤其是部分偏遠鄉鎮的衛生資源較為貧乏。”

    2008年,武夷山市立醫院發展遭遇瓶頸。經過多次協調溝通,省立醫院在武夷山市立醫院加掛“福建省立醫院武夷分院”的牌子。省立醫院以醫療技術幫扶為重點,以規范醫療行為為目標,先后派出眼科博士、腫瘤外科博士掛職擔任副院長,進行全方位地幫扶;開展教學查房、手術示范,開辟兩院的轉診綠色通道。幾年來,省立醫院派出專家151批1387人次到分院開展技術幫扶,15批90名骨干醫師到分院駐點工作,累計搶救危重病人400余人次、手術1100多例。

    省立醫院下派專職支援干部王晉生不顧年邁,為山區醫療事業發展多方奔走。在被查出患有結腸癌之后,他先后經歷了8次化療,在化療期間,他還在省立醫院與武夷分院之間奔波。為了合理利用省立專家人才庫,他收集了千余名醫護人員的電話號碼,不厭其煩地打電話詢問、確認,組織他們到武夷分院“傳、幫、帶”,會診各種疑難病例。

    如今,武夷分院各專業組的技術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疑難重癥的處置能力不斷提高。2015年1—10月,分院門診量達52.28萬人次、手術量達1.16萬例,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高位嫁接

    提升幫扶對象的醫療水平

    “前幾年,開出壽寧縣城的頭兩班車乘客大部分是上省城、寧德市看病的,‘看病難’是當地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社會問題之一。”到壽寧縣醫院掛職的省立醫院醫務部副主任陳濤說,2012年以前,壽寧縣醫院基礎設施落后,醫技水平和業務收入位居寧德縣級醫院最后一名,一線臨床醫生無法安心工作,幾年間流失衛技人員100多人。

    2012年,陳濤受命掛職壽寧縣醫院副院長。他大膽開展工作,像“播種機”一樣傳播先進的管理理念、醫院文化等,加強和規范內部運行管理,使醫院呈現出喜人的變化。

    根據協議,省立醫院每年派出5-8名高中級職稱以上衛技人員常駐壽寧,免費接收5-10名壽寧縣醫務人員進修學習。協助壽寧縣醫院完成整體異地搬遷,幫助爭取上級經費支持,建立院際之間的遠程會診網絡。

    “省立醫院的對口支援增強了壽寧縣醫院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醫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壽寧縣衛計局局長周少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壽寧縣醫院住院床位,從幫扶前的160張增加到300張,臨床科室也從5個病區擴展為9個病區。建成遠程醫療分中心,運用現代通信技術,實現專家與患者、專家與醫務人員之間異地“面對面”遠程會診、遠程教育。

    與此同時,社會對醫院的信任度逐步增強。在2014年全省116家二級醫療機構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統計中,壽寧縣醫院位列第18名,在寧德市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中名列第一。

    個性幫扶

    填補老區重癥醫學科空白

    “受援醫院需要什么?”“我們能做什么?”“走的時候能留下什么?”這是省立醫院院方在與下派醫務人員座談時常會提到的三句話。

    為了從根本上提升幫扶醫院的整體素質,省立醫院為受援醫院提供全員培訓,囊括專科人員、管理人員。

    對口幫扶除了解決一些共性需要外,還根據受援醫院的不同情況,采取項目推動和差異化幫扶。針對汀州醫院亟須建立重癥醫學科,省立醫院先是接收了重癥醫學科的主任、護士長、醫生、護士前來接受短期培訓,同時,省立醫院的專家、護士提前進駐,從根本建設、醫療流程、工作內容等方面進行交流,確保科室的建設一開始就處于較高的起點。

    “重癥醫學科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搶救成功率,也為我縣外轉危急重患者創建了平臺。”汀州醫院院長曾憲清說,去年12月27日,他們接收了一位腦干出血的重癥病人,得益于專家傳授的有創動脈壓監測技術,患者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采訪札記

    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

    健康是群眾的基本需求,關系千家萬戶幸福。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國,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城鄉醫院對口支援“手拉手,結對子”,既彰顯了大型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又可帶動小醫院走出低谷穩步向前。

    城鄉醫院對口支援是緩解農村居民看病就醫難問題的一項民生工程。通過這一形式,將城市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貼近群眾,可緩解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的矛盾,實現共享,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對口幫扶不是單向的。讓人欣喜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大城市公立醫院也鍛煉了隊伍,提高了醫院的輻射能力和影響力。省立醫院骨科醫生朱希田在壽寧縣醫院下鄉幫扶期間,幫助開展了腰椎肌間微創入路手術等一系列骨科醫療的新技術和新項目,并多次開展教學講課和教學查房,赴偏遠山村義診。“在壽寧縣醫院的工作經歷,讓人終生難忘。”朱希田說,“下鄉診療,加深了我對基層群眾的感情,今后我們要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來源:攜手健康網)

    標簽:智慧醫療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醫療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