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凡達》里,人類軍團嫻熟地操作機甲士兵戰斗的情景,如今在醫院的手術室就可以看到。
1月6日晚,代表著國際最高科技水平的手術機器人“達芬奇”抵達西安交大一附院, 1月8日,落戶僅一天,該院泌尿外科團隊就駕馭“達芬奇”成功地為一位男性前列腺癌患者實施了前列腺癌根治手術,完成精彩的“首秀”,標志著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外科手術開始步入了“機器人”時代,陜西省的腔鏡微創手術技術邁入國際先進水平。
1月8日上午,交大一附院泌尿外科吳大鵬教授坐到離機械手臂不遠的操控臺前,像操作游戲手柄一樣,將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套在操作系統兩邊的感應指套里,眼睛對著操控屏上的3D目鏡,開始做前進、后退、剪、挑等動作。與此同時,達芬奇的機械臂靈活地在患者身上做相同動作:切割分離組織、電凝止血、扭轉、打結……隨著三支手臂像“八爪魚”一樣相互配合,剝離和不斷清掃腫瘤周圍的淋巴和組織,長有腫瘤的前列腺被完整地切除下來。
跟以往手術不同的是,吳大鵬教授團隊有了達芬奇后,單獨一人就能完成上百種精細手術動作,而手術助手則負責為達芬奇更換“手指”工具,如電凝刀、剪刀、鑷子、持針器等。
“機械手臂與人手最大不同之處在于,機械手能完成人手無法實施的動作,如任意360°旋轉拐彎,機器人手臂很小可深入人手難以達到的部位,從而超越了傳統外科手術的極限。”泌尿外科賀大林教授介紹說。
“哪怕最好的外科醫生,手也難免會有輕微抖動,而達芬奇可以幫助醫生過濾這些抖動。”吳大鵬教授這樣解讀達芬奇。由于手術就像操作3D游戲一樣,所以醫生一臺手術做下來,也不那么辛苦了,以往需要4人的手術,用機器人只需要1-2人。
達芬奇另一個神奇的地方,在于遠程醫療。2001年,在美國與法國之間,曾進行過首例跨國遠程機器人手術。在北美,已有約2000臺達芬奇在各大醫院“工作”。不過,由于造價昂貴,一臺“達芬奇”的造價在2000余萬,在中國,目前僅有40余臺,在陜西省則剛剛起步。
“中國目前也在研發類似的手術機器人,一旦普及化成為可能,將機械手和操控臺進行聯網,醫生即使身在西安,也能為其他地區新疆、西藏的病人做手術”,賀大林介紹。
據了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將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婦科、五官科、小兒外科等多個科室應用,可應用于胃胰十二指腸切除、心臟搭橋、輸卵管成形等手術。
達芬奇機器人的“前世今生”
意大利著名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不僅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還癡迷于機械和醫學。500多年前,他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20世紀90年代,美國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研制出醫療手術機器人,將其命名為“Da Vinci Si”(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起初,美國研制達芬奇是為了戰時需要,希望醫生能為前方戰士遙控手術。這種軍用技術,后來逐漸應用于醫學臨床,到如今,臨床上已發展到第三代“達芬奇”機器人。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