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進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發展以數據為基礎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11月28日至29日,“2015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峰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圍繞“開放、變革、發展”的主題,邀請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優秀企業、市場研究機構等領導與專家、高層及800余位行業精英參與,深入探討科學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應用和價值挖掘、推動醫療健康大數據依法有序開放、醫療健康大數據互聯互通、數據標準與安全等醫療健康大數據相關熱點議題,為我國醫療健康的數據的發展提供前瞻的思想與觀點,為研究制定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政策和戰略獻計獻策。
在28日下午舉辦的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與創新論壇上好卓數據吳仕華吳總作了精彩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今天非常高興能夠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做另外層面的探討。
首先,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數據。也就是說國內的健康狀況已經到了非常嚴重,慢病非常爆炸性地增長。尤其是剛才兩位糖尿病專家提到,目前國內糖尿病患者非常高。大數據,一是醫療大數據、二是健康大數據。9月份召開全國建行管理協會第十一次峰會,在鄭州。當時的題目叫健康產業論壇,把健康和產業聯系起來。上兩個禮拜前,在廈門,我參加過一次中國第九屆院長峰會。那個會上我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前幾年的醫學界的會議上,各類的醫療設備廠家和藥物廠的公司比較多。兩周以前的廈門會上,我們明顯看到超過一半是互聯網、醫學信息、醫學數據,這樣的企業討論工作。
我們可以把當前的醫學狀況提出有圍墻的說法,這是一個院長提出的。圍墻里面的管,圍墻以外我們不管。就是進醫院的事我們醫療在管,院前的事情沒人管,出院以后還是沒人管。這樣形成了健康狀況很嚴峻的現實。
十年前,我們開始啟動了活人體檢在中國特色的健康保健的形式,由各個企業單位推動進行人群健康查體。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多多少少參加過一次,或者是若干次體檢。我們這十年來沉淀現在的體檢數據,現在有沒有可能把它變成一個個人健康檔案存儲起來,這我們一直在探討的問題。大家在體檢過程中,自己回顧一下,連續五年的體檢數據、資料哪里,基本上沒有很好地保存。這是我們整個團隊希望在這點上,做一點點貢獻。
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析一下現狀,基本上每個人,現在通過有超過一半,或者是1/3的人,每年都在參加體檢,不管是通過公立醫院體檢中心,還是民營體檢機構,尤其要提到的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民營企業機構,美年大健康,已經在成功上市。現在每年的體檢量可能超過1000萬人,還有更多的民營機構和第三方合作機構都在做這個事。每年可能三四億人體檢,體檢完以后我們得到的就是一張紙制的報告,這個對體檢后的干預處于缺失狀態。這塊的工作有必要加大力度去改善。
這是我拿了美年大健康的這幾年的數據給大家做的探討,2010-2015年體檢人數逐漸上升,今年可能會突破1000萬人。這么大的數據在我們服務器都沉淀下來了,我今天特別印象深的是和諧和北大的專家介紹,有數據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數據才是大數據。
現在隨著我們的深入,在業內也發生了改變。體檢以前超過90%,都是企業買單主導做這件事,這幾年我們明顯看到有個性化的需求出來,有個人愿意為自己的健康做體檢需求。二是由于這種模式的形成,我們的體檢都是以你花多少錢做什么樣的體檢,配置你的體檢套餐,這是非常科學的方式。現在也在往個性化方案走,所以私人定制也產生需求。三是以前我們的體檢按照業內非常資深的專家定義,叫病例體檢,就是查病的,每年查。查問有病上醫院,沒病再來。如果再往下推,一直變成你有病這個查體才有價值。這個現象也已經發生變化,大家現在查體不是找到你的病,我挺好,就是希望給我預警。糖尿病的項目非常好,開始往這個方向推動。
從單純的體檢向檢后的綜合服務在過度,在提出這樣的需求。從原始的、最簡單的出具一個紙制報告,告訴你一個結果,向往數據化過度,這都是行業產生的變化和挑戰。
不怎么樣做到大數據和數據的分析共享,有價值的健康數據必須具備這樣的特點。一是數據連續、可持續的,不是一個孤島,不能進行連續性的分析和產生健康畫像。我們認為通過日常的體檢,監測設備,通過問卷、病例、基因等等,尤其是要有一對一的,能夠有負責任的、健康管理師的跟進,使得你的數據有連續性。二是低成本的,有連續性。現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產生,給低成本帶來了可操作性。我在這個行業有五年,意見我們想做到前面這一點人力成本非常高。一個健康管理師、一個專業醫師,你能夠服務的人很少。現在我們有了移動互聯網、有了互聯網平臺,一個后臺服務人員可以接納很大的后臺服務的量。我們可以在線服務,降低服務成本。三是可獲取,我們希望聯合、對接更多的體檢系統,能夠把這些數據在云端儲存,提供移動的分析報告,提供健康管理分析建議。四是可分析,數據是必須標準的,沒有標準數據是數據垃圾,沒有用。我必須建立標準,建立個人健康分析畫像,對整個的數據提供教學科研的某些價值。一個有效的健康數據,這是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
北大同志講的觀點我非常認同,現在有點過熱,都在講大數據。我挑體檢數據,從體檢報告沉淀你個人的健康數據是比較容易的,也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入口。所以我們想從個人健康檔案這個核心基礎開始做,逐步在這個基礎上完善它更多的健康信息。比如說通過問卷調查,通過日常內體質監測的補充,通過日常問詢的沉淀,實現個人健康檔案比較完整的沉淀。
目前的體檢流程是這樣的走向,從體檢到日常數據的采集,到歷史數據的分析和對比,通過問卷我們得出風險評估的報告,逐步對慢病,或需要臨床治療的一些對象,輸送到醫院,這是一個逐步走出去的過程。
最后我們希望通過好卓數據的努力,把從體檢數據沉淀,把參與這個平臺的所有健康檔案進行精確的分類。把人群提供不同的管理群主,提供后臺不同的支持,聯合這里的人員,不管是線,還是提供問卷分析的,提供慢病管理,包括健身、營養、中醫的機構,日常體質監測的廠家和設備,比如說悅糖,這種心腦血管和慢病的管理團隊,我們打通。讓真正有需求的服務對象到他需要的醫療機構,實現多方的融合。我們通過平臺分析分類幫助他找到服務方,或企事業團隊,共同為國人健康提供我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在座的各位如果有興趣,希望下來和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