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2015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峰會直播 > 血糖高管歐陽俊:糖尿病精準管理的大數據智能實現

    血糖高管歐陽俊:糖尿病精準管理的大數據智能實現

    為了推進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發展以數據為基礎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11月28日至29日,“2015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峰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圍繞“開放、變革、發展”的主題,邀請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優秀企業、市場研究機構等領導與專家、高層及800余位行業精英參與,深入探討科學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應用和價值挖掘、推動醫療健康大數據依法有序開放、醫療健康大數據互聯互通、數據標準與安全等醫療健康大數據相關熱點議題,為我國醫療健康的數據的發展提供前瞻的思想與觀點,為研究制定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政策和戰略獻計獻策。

    血糖高管歐陽俊:糖尿病精準管理的大數據智能實現-智醫療網

    在28日下午舉辦的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與創新論壇上,血糖高管創始人歐陽俊作了題為《糖尿病精準管理的大數據智能實現》的精彩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一天學到很多關于大數據的知識,剛才悅糖的老總也介紹了,跟我們做的是一件事,就是糖尿病的選題。血糖一直在做糖尿病這個選題,也是經過這三年的時間,自己的一些體會和各位分享。

    1.14億人,每年都在不斷增長,每分鐘都有10人以上在那里成為了患者,這就是現在的糖尿病群眾中國的現狀。國際糖尿病聯盟發的2013年的數據,全球3.82億糖尿病人,在每個圈里外面都有一個黑圈,黑圈是沒有確診的糖尿病患者的前期病人,這個群體占很大的比例。在中國是50.1%,這么一個群體。也就是說還有大量的介于糖尿病群體高危群體的所在。

    中國的所有糖友,一年就是6個小時和醫生進行交流。剩下8760小時都是自己獨自面對糖尿病,可以說是比較孤獨的。在國內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大型研究,1986年至今,阜外的李光偉教授也參與其中。研究結果是,糖尿病這種疾病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效果是非常顯著的。糖尿病的研究在美國、瑞士、臺灣,也都有同樣的研究。臺灣有共同照護,四個人組成一個小組,進行互相管理,效果是非常明顯的。2013年118萬糖朋友八,占臺灣70%,通過互相照顧的方式,死亡率下降到2013年的44.4%。

    我自己做了十一年,一直在做線下網絡管理和服務,我們在做糖尿病的時候也知道,我們一開始是管理為主。因為這個群眾需要有深度的服務來做,同時你只有對它進行個性化的管理、干預,才能夠真正讓他接受你。所以我們在這些人中,開始做了后臺,其實前幾年一直做后臺,做糖尿病的管理后臺。3分鐘,肯定會接到醫生的管理電話,24小時都可以接到,因為我們有24小時的值班醫生。包括后臺的分類模型等等,我們做的兩件事,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兩塊。

    分為兩個端口,一是醫生端,都是給醫生用的,管理比較方便,也方便數據采集。將近有一萬個醫生在里面,全是糖尿病的醫生。大概副主任以上的,占所有醫生中占40%,剩下是副主任以下,主治多一些。這一萬名醫生是開了自己線上的糖尿病專科診所,在里面可以自己設置服務的價格,收費的標準,可以很方便添加患者,看到患者的病例、數據,也可以方便進行交互、交流、管理。如果患者提問題,三分鐘肯定有醫生和患者回復你,醫生的服務越來越熱情。兩年前開始,那時候要跟醫生解釋,這個人給你帶來什么好處,現在醫生不用說,大家都理解。而且線上的服務真是越來越細心,真是解決了很多的問題。我們很多的疾病,特別是在某一個點的時候。

    我說我個人的例子,有一次凌晨四點多的樣子,我小孩突然耳朵痛,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又這么晚,凌晨四點,又沒辦法,就是兩個禮拜前。我就在群里問了一下,沒想到真有一個縣級醫生給我回復,給我解答了疑惑。作為醫療行業,我覺得這是很有價值的事。我也期待著我們平臺的每一位醫生能夠給患者提供服務,真的是很及時的,這也是很多糖友所希望的。

    重要的是用戶端,國內外所有做糖尿病的平臺來說,一是資訊,就是以各種各樣的文章、資訊、圖片為主的APP。二是發現,這個國內比較少,國際的比較多一些。三是教育,改變培訓,工具類為主的APP。四是管理,我們血糖定位的就是管理,通過數據智能化的采集,通過分析、遠程服務和監督,真正幫糖友解決他想要解決的問題。

    數據也講到動態這塊,我們也和動態,國內最大的龍頭企業在合作。它的動態血糖儀和我們打通,能夠7×24小時,把一個人的血糖每三分鐘采集一次。從醫療用的,到逐漸轉移到家庭,這對管理糖友也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們希望通過動態血糖儀的微創,因為不要扎到血液,其實沒有什么痛感。逐漸地讓每一個糖尿病患者,通過動態,通過醫生遠程的數據處理,能夠得到很好的體驗和服務。

    核心的是做紅色和黃色這塊。早期發現是糖尿病非常有價值的,而且也是花時間的。疾病管理,這兩塊是我們花的精力比較大的。教育、咨詢、互動、商城都在做,你是真正幫他解決問題,才能形成深度的聯系。早期發現在國內比較少,我希望這個行業里有更多的同行一起來推動,才能夠把這個行業的教育做得更好。因為糖尿病這個群體缺乏的是教育、認知。因為人很難控制自己的不良習慣,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糖尿病,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良的運動等,這需要很深度的認識過程。

    早期發現里我們做了糖尿病前期的預測模型,花的時間是比較多的,幾年時間一直在做這個事,部分疾病管理也是。

    糖友通過血糖儀有一個評估,會得出糖尿病風險評估報告。如果你達到80%,甚至90%,那你真應該注意一下,應該去醫院確診一下,這是前期這塊。前期的十個人五個人都屬于糖尿病的前期,特別是胖子。如果確診是糖尿病,就會有一個并發癥的分析評估。通過并發癥的評估會給出分型、分類,有三萬多個個性化方案,完全符合這一個人、這一個用戶的個性化。你應該怎么樣運動,怎么樣改善,簡單說就是這樣一個邏輯。

    對這些未確認的,相應的提示風險,包括一些隱私檔案的提供。對于確認的,包括預警的模型,來確定。這一版APP還沒上線,下周會上線。右邊是85%,可能高于同年人,屬于很危險的狀態,真是應該去醫療進行相應的確診和了解。右邊有相應飲食運動的方案,讓用戶很方便執行,應該怎么樣做相應的目標。

    如果是并發癥這塊,哪種并發癥你的風險是多大,都有很細的評估結果。就會告訴你相應的運動、飲食等方案。通過這個,我們更想要做的是,讓每一個得了糖尿病的人,自己能夠提前知道我現在得并發癥的風險是什么樣的。糖尿病本身一點不可怕,怕的是并發癥。并發癥隨著患病年齡時間長,并發癥可以說是百分之百。首先是由血管開始變化,逐漸到眼、到足。很多人人為習慣是我沒有并發癥前是該吃吃、該喝喝。一旦出現并發癥以后往往比較晚,很重了,這是現在人這么多年的行為習慣。我們通過預測模型、風險管理模型,能讓每一個人沒有糖尿病的,能夠隨時知道我可能沒事測一下,我對糖尿病的風險有多大。我得了糖尿病,怎么減緩和延遲并發癥的發生,這才是對身體非常有價值的一方面。

    這是我們真是的數據,三個月的評分到二型糖尿病的患者,給了相應的血糖目標,給他進行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的方案。這是靜態數據,在執行的過程中,系統會制定修正方案,通過他的飲食、運動等等,相應的動態數據的上傳。每個人的應用習慣不一樣,有些人喜歡散布,有些人喜歡打球。我們根據這個朋友的身體狀況,給他的指導方案,修正方案,充分地制定出給每個糖友的方案都個性化。如果按營養師的角度都是一個方案,每個人都不習慣,要從自身的角度逐漸去改變他,他執行不了這個方案就是零。哪怕他做30%、20%,這個方案就有價值。我們要從動態、靜態完成這個方案,真正實現給每一個糖友的方案都個性化。

    我們做幾年下來,很多用戶不是我們自己說,他三個月前,半個月前的數據自己都能看得到,效果也非常明顯。

    糖尿病這個垂直領域、細分領域,無論是大環境,還是力量的推動,來普及,讓更多的人物避免去得糖尿病,得了糖尿病的病人,盡可能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很好的健康,并發癥來得很晚。做的工作中,我們確實自己感覺很有價值。一方面因為我們做一個開放式的平臺,凡是感興趣的我們都可以合作,我們和保險公司也有上線,我們的用戶也可以去享受投保的服務,一塊錢可以享受兩萬塊錢的保險。上午中國移動的和健康,也是花很長時間的。我們側重于管理和服務,深度影響和改變每一個糖友。未來在大的智慧醫療體系中,不管這個體系做得越來越大的時候,都缺不了、離不開這樣一個細分糖尿病的板塊,我們希望成為這種板塊的一部分,能夠做出我們應有的價值。

    非常感謝大家,如果大家對血糖有感興趣的,也歡迎一起溝通。

    標簽: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健康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