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推進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發展以數據為基礎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11月28日至29日,“2015中國醫療健康大數據峰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圍繞“開放、變革、發展”的主題,邀請主管部門、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優秀企業、市場研究機構等領導與專家、高層及800余位行業精英參與,深入探討科學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應用和價值挖掘、推動醫療健康大數據依法有序開放、醫療健康大數據互聯互通、數據標準與安全等醫療健康大數據相關熱點議題,為我國醫療健康的數據的發展提供前瞻的思想與觀點,為研究制定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的政策和戰略獻計獻策。
在下午舉辦的醫療健康大數據商業與價值論壇上,西安交通大學附屬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教授郭佑民作了題為《大數據時代的臨床研究》的精彩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國提出“大病不出縣”的戰略,在醫療大數據方面,國家已經投了50億,這樣就能支撐縣醫院能做信息化嗎?因此,國家想的好不等于這個事情做的好。
醫學發展的方向是什么呢?是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海量存儲和大數據的應用,已成為發展的方向。所以,必須改變傳統的醫療模式,就應該把疾病的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把這些服務放到第一位。
實際上,新的模式是以健康為切入點,從生管到死。我們為什么說醫療產業是一個永不落的朝陽產業呢?是因為每個人都會得疾病,想不得疾病不死,所以麥肯錫評估兩個產業:醫療產業、殯葬也,永遠不會倒閉。
醫療信息化的目標:
長遠目標:我們希望將最先進的IT技術充分應用于醫療行業,將整個社會的醫療資源和各種醫療服務聯結在一起,整合為一個巨系統。以提高整個社會醫療保健服務的工作效率,降低運行成本,更好地為社會和國民服務。
近期目標:通過網絡把全部預防、診斷和臨床作業過程納入等數字化網絡中。大家上午、下午談的,這件事情都還沒有達到,紙上談兵的成份更多。
醫療信息核心環節:醫學影像的信息化,充分體現了大數據,實現實時在線與雙向或多向傳輸。
我們看一下,這是醫學信息化的整個環,為什么把醫學影像信息化放在中間呢?是因為它占到醫療信息化的85%左右,我們看藍色的部分是文本文件,相對來說比較占比小。
在2011年的時候,我們陜西在洛川縣,延安大學附屬醫院的影像學數據平臺,對縣上所掃描的CT數據進行3D處理。醫學影像學作為重要的數據之一,希望通過省-地(市)-縣-鄉鎮醫療機構多級在線模式的數據中心管理,最終將醫學影像學信息納入國家、省內,或者區域醫療的數據管理中心,真正實現信息共享。為管理區域內患者與疾病的全程提供依據。
我們看一下臨床研究的現狀,我們國家人口眾多,疾病譜豐富,醫療資源具有國外所沒有的優勢。我國臨床醫學門類齊全,從業人員數百萬之眾。我國與國際接軌的臨床研究成果甚少。大量的臨床和影像學數據被顯性,或者隱形浪費,數據并沒有被有效利用,數據接口也各自為政。
大家有搞醫的,有搞工程學的,臨床需求是什么呢?實際上,業外人做了業內人的事情,對醫療流程并不是完全了解。還有,臨床研究的數據、研究參數設計不規范,采集方案不規范,計算機專家所提出的大數據研究技術方案,缺乏與臨床專家有效反復的溝通。計算機專家所提出的大數據研究技術,缺乏臨床支持和反復的驗證。
換句話說,只要大家進過醫院,滿墻貼的都是教授,教授用我形容的話,在這些大學醫院教授就跟草一樣多,你要找到好教授、懂技術的教授,實際是很少的。我們看一下,應該怎么做呢?實際上我們應該構建一個數據庫,涵蓋各種數據機房,再做一個知識庫,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真正的疾病庫框架。
其次,我們需要影像學專家、工程學專家配合,醫學專家提需求,工程專家提解決方案,醫學專家再驗證,這條路才完整。而現在做的事情是,我是工程專家,我做啥你需要啥,而將來應該是醫學專家需要啥,工程學做啥,這樣才有價值。
醫學參數有這么多,這些東西臨床表現、臨床體征,很復雜,既然要做科學研究,我們是不是要盡可能的做到計量化?什么是科學研究,就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復雜,把規律找出來,最后再把復雜的事情做簡單。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們來構建一個知識庫。
為什么還要考慮治療經濟學?因為,我們國家畢竟還不是特別富裕,因為還要考慮到國家的承受能力,還要考慮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根據臨床醫學的需求,與工程學反復溝通,構建數據平臺和數據庫。前面講了那么多,不知道他們跟醫院結合的有多緊密,大家都說信息主任牛逼,實際上我們還需要驗證數據平臺和數據庫的適應性、便捷性和可靠性。這個平臺,首先要實現對常見疾病進行輔助診斷或者決策。
我們看一下,醫學影像學數據的獲取,數據管理是臨床研究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的關鍵環節之一。臨床研究的結果是否被認可,關鍵是看研究數據的質量。臨床研究數據適當的管理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后期的準確處理,保證了數據的真實性。
電子數據捕獲,又稱為電子數據采集系統,是目前臨床實驗中針對數據收集和管理的一種全新理念。這是過去我們做研究的流程,設計CRF表,涉及臨床專家、數據庫管理專家。現在我們要把紙質的變成電子的,?過去做任何研究用紙質問卷描述,現在要變成電子的。上頭這一排是傳統的臨床研究模式,一共分了八步,下面的現代臨床研究模式,等于我們把它縮減成了四步。這樣,就會大大提高臨床研究效率。
我們再看一下,作為大數據時代的研究,藍的這排,每個流程都需要有人來參與,有專人來負責,研究方案設計、實施、統計、文章、纂寫,這個環節是個非常嚴密的環節,這樣做出來的數據我們認為是有效數據。
為什么需要進行質控呢?為了實行國家醫改大政方針,診療成本將會逐步下降,互聯網的進步也將使醫療過程更加便捷。實際上,各種臨床路徑、實驗室檢查、影像學類檢查標準化,規范臨床數據的規范化,將有助于各級醫院的檢查互認,降低醫療過程各個環節中的成本。最終達到減輕國家和個人的支付負擔。
上頭那個圖,如果我們看10毫秒的掃描,神仙也不會診斷,1毫秒掃描看到病變了嗎?實際上就是肺癌。如果我們真正能把大數據做成的話,無論從醫學人口學、病理與生理學,臨床和診斷、人口智能,各個方面都會有所提高。
我們是不是應該按照疾病的分類,對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最新的進展進行知識匯集,然后通過對常見疾病的采集和數據庫構建,然后基于臨床的大數據,采用數據挖掘技術,才能發現疾病的新知識,或者新規律?如果我們不是從常見病入手,如果不是從規范數據的齊整性入手?我們怎么獲取這些東西呢?我不知道是不是還有更好的辦法。比如,基于大數據解決或者改善,由于信息爆炸與醫療信息貧乏之間的矛盾,以適應國家大病不出縣的指導性戰略。
充分利用臨床醫學影像大數據,避免因個人知識和經驗不足而導致對疾病診斷的局限性。這是國家衛計委的一個關于數字肺1000多萬的項目,有很多指標,我們可以把每個指標做的特別詳細,然后把每個不同的病例進行分類,做的特別仔細。然后,通過計算機輔助診斷,將來肺氣腫給出的量,得出肺氣腫的體積占到全肺體積的多少,目前這個運行良好。
同時,我們還可以做肺血管的粗細定量,我們還可以做肺拴塞的定量評價,全部以漢化的形式、以數字標注,西醫是要拿數據說話的,我們認為洗衣是科學、中醫是哲學,哲學要比科學高一個層面,因此我們再上升一個層面可能就是神學了,所以中醫一定還是要比西醫高明一些。這是我個人觀點,不一定對啊。
基于數字肺的呼吸系統疾病評價體系平臺構建,這些都是基于我們有大量數據和測試的前提下完成的。盡管現在大數據炒的非常熱,我站在一個臨床醫生的角度,我認為量化的程度不夠,因為拿不出來具有說服力的數據,來說明你這個病怎么著、你那個病怎么著,包括現在的健康體系也是一樣。
謝謝各位專家和來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