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在城鎮醫院里,可以通過遠程會診系統獲得三甲醫院醫生的會診,前提是醫生可以獲取到病患的病例信息,通過精準一致的醫用專業顯示和醫療專業會診流程與網絡順暢傳輸。
正在做這些事的不是醫療設備巨頭,而是原來賣家電的制造商。家電產業市場趨于飽和,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也日益趨薄,家電制造商向醫療設備行業跨界已成為一種流行風潮。飛利浦、西門子,國內的海爾、海信等企業,一直在布局醫療產業。
對這些企業來說,醫療電子正呈現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便攜化的趨勢,這給了電子企業跨界的契機,家電制造商得以駛入醫療電子事業的“藍海”,但是,在這些家電巨頭的醫療情結背后,現實仍是非常“骨感”的。
家電企業集體跨界做“醫療”
最新發聲進入醫療領域的是海信。海信在提供給南都記者的書面回復中稱,海信的目標是“在十年時間內發展成為集團支柱性產業”。2014年3月,青島海信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注冊成立。做出如此舉動的初衷,是想在海信大平臺資源的協助下,嘗試利用海信擅長的顯示技術與圖像處理技術,開發醫療顯示設備、便攜式超聲設備、醫學圖像處理系統等醫療項目。
海信集團內部人士透露,按集團戰略,海信在十多年前就已進軍醫療電子產業,設置了醫療技術重點實驗室,從事醫療診斷等相關技術的研發和儲備。
家電企業紛紛布局醫療產業,早在2004年,海爾曾投資300萬涉水醫藥流通業,成立青島海爾[0.73%資金研報]醫藥有限公司;海爾醫療用冷藏設備已經發展超十年。2012年,T CL攜手私募浩然資本合資成立醫療集團。與利薄如刃的家電相比,醫療電子利潤豐厚。一位跟蹤醫療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告訴南都記者,醫療設備毛利率相對較高,高的可達80%,與醫療顯示相關的部分利潤可達40%左右。
外資電子企業的轉型步伐邁出得更早。三星電子相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公司非常關注醫療機械行業的發展,未來這是公司“lifecare”(譯:關愛生活)的業務之一,B2B以及B2C業務均有可能發展。去年,三星收購了美國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 )專業醫療器械企業“N euroLogical”,將其收編為子公司。
除此之外,美國G E、荷蘭飛利浦、德國西門子等消費電子巨頭紛紛掘金醫療電子市場。相關研究機構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市場已經達到1900億規模,預計2015年將達到3400億,而在過去三年里,國內醫療電子產業市場規模保持了15%-20%的高速增長。
“藍海”市場競爭也很殘酷
T CL和海信等的優勢在于,瞄準的蛋糕也是醫療顯示設備及醫療影像設備。與他們不同,西門子、G E和飛利浦在醫療領域已經深耕多年,雖然同為電子企業,但是西門子、G E和飛利浦三大外資公司分食了中國高端醫療器械超過七成的市場份額。從整個市場格局來說,目前高端市場方面,進口占比超過80%,國產僅15%的份額;中低端方面,國產占了1/2強的份額。
這就是國內家電企業跨界即將面對的市場,雖然是“藍海”,但是壁壘和競爭同樣存在。面對跨國企業的強勢地位,海信向南都記者提出了國產軍團的幾點優勢所在:一是現有醫療巨頭并沒有進入醫療顯示領域,這個市場主要是國內小廠家在做。二是醫療巨頭優勢主要體現在技術壁壘和品牌優勢上,國內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可取得技術突破,提升技術、質量等。另外在銷售網絡方面,是跨國企業無法匹敵的,同時還有國家及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的支持。“國內目前尚無大型家電廠商在這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但未來一定會有。”
這或許是跨界的國產家電企業的想法。據悉,迄今為止中國還沒有一個大型而知名的醫療電子公司,城鎮醫院和三甲醫院的水平差距較大,亟需“去中心化”。而這一點的技術支撐就是醫療電子產品的運用,“例如顯示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恰恰是做醫療設備顯示器最關鍵的部分。”
但是,現實可能很“骨感”。醫療行業券商分析師張楠向南都記者表示,這塊市場其實很成熟,要做好市場就要能搞定醫院,“醫院進入壁壘很高,要看這些企業如何安排銷售。”這是和家電銷售完全不同的市場,原有的市場經驗難以復制到醫療領域。
海信負責人承認,醫療設備現有采購體系比較封閉,后來者進入不易。國際巨頭長期建立的技術壁壘和品牌認知是挑戰之一,醫療設備的特點是高投入,長周期,認證門檻高,見效時間長,需要新進入企業堅定,長期投入。
●未來幾年,中國醫療電子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 5%左右。
●目前高端市場方面,進口占比超過80 %,國產僅占15%的份額;中低端方面,國產占了一半多一點的份額。
●2013年國內市場已經達到19 0 0億規模,預計2015年將達到3 4 0 0億,而在過去三年里,國內醫療電子產業市場規模保持15%-2 0 %的高速增長。
業界視點
家電企業的“醫療”夢
TCL:TCL醫療電子以醫療影像診斷為核心業務,專注于介入、核磁等高端醫療產品的研發與銷售,目前在普放、骨科C T等產品上已取得突破。醫療電子正積極布局營銷網絡,通過新媒體傳播、渠道拓展等方式推廣移動D R、超聲、移動中C等新產品。
海信:醫療圖像處理技術,數字醫學等是海信研發課題,海信的數字醫學將專攻顯示屏、便攜式彩超、計算機輔助手術和智能微圖像四大領域。已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建立重點實驗室。通過移動互聯網以及云技術,涉足醫療手術模擬技術,“工作站+移動顯示平臺”的商業軟硬件平臺,也正在研發當中。
海爾:旗下海爾特種電器有限公司是全球醫用低溫產品及科研儀器的開發制造基地,年產能在80萬臺以上。今年4月份,青島海爾宣布轉讓青島海爾特種電器有限公司醫療板塊,海爾創投、凱雷投資、維梧資本入局。
采寫:南都記者 王海艷 實習生 王付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