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醫療市場,醫療費用占GDP近16%。美國以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強大的技術研發實力、嚴格的醫療管理流程引領世界醫療產業。移動醫療行業領域,美國誕生了TelaDoc(在線問診)、ZocDoc(預約醫生)、WellDoc(慢病管理)、凱撒醫療(醫療保險)、FitBit(可穿戴設備)等一批行業標桿企業,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得到資本市場青睞。
一個完整的醫療體系,包括需求方(患者)、服務提供方(醫院與醫生)、支付方(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和患者)等基礎主體。上述三方主體的情況決定了一國醫療生態,影響著各國移動醫療商業模式實現形式。
美中兩國不同的醫療生態
在美國,醫療支付方以商業保險為主,雇主要為員工購買任職期間的醫療保險。政府主導的Medicare(聯邦政府醫療保險,每月工資1.45%,用于65歲退休后老人的醫療保險)和Medicaid(低收入貧困人口)兩大社會保險作為一種社會救濟的方式幫助弱勢群體。奧巴馬醫改的核心就是強制雇主必須為其員工購買商業保險,增加覆蓋率。美國醫療服務提供方中,醫生具有三種執業模式,獨立行醫、醫生集團、醫院雇員。其中,在私人診所獨立行醫占相當比例。美國醫生收入高、社會地位高,醫療服務費用昂貴,一些手術需要排隊時間較長,患者需要選擇接受其醫療保險的醫療服務機構,并提前進行預約。
在中國,醫療支付方以政府統籌的醫療保險為主,具體表現為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和新農合三大保險。保險公司的商業健康險剛剛起步,未成為醫療的重要支付方。此外,雖然有政府統籌的醫療保險,但覆蓋范圍有諸多限制,如各種年齡人群、各地存在不同的報銷比例,門診和住院報銷比例差別很大,如上海2000年后工作的人,住院醫保報銷比例為50%。因此,個人是中國不可忽視的支付方,由此方可以理解中國日益高昂的醫療費用與醫患關系緊張的相關性。中國醫療服務提供方中,醫生絕大部分為公立醫院的雇員,屬于事業單位編制,其評級和接觸病人都需要依附于醫院。中國醫生正常的收入不高,醫療服務費用降低,藥品和醫療器械檢查費用較高,患者在本地區可以自由選擇醫生,手術預約排隊情況總體寬松。
商業模式可以借鑒,醫療生態不可以復制。以下在對比中美移動醫療標桿企業的時候,時時回溯中美兩國不同的醫療生態。
在線問診:TelaDoc VS. 好大夫
美國TelaDoc公司創立于2002年,早期通過電子郵件方式提供在線問診服務,現在通過App、Web端提供視頻、語音等即時醫療服務。醫生可以在線開具處方,部分患者所在的保險公司開始接納并支付在線問診的費用。2015年7月,TelaDoc在紐交所上市,獲得資本市場追捧。其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建立在美國高昂的醫療服務費,輕病和慢病在線問診確實節省了時間和金錢成本,并且有商業保險和自費用戶作為支付方。自由執業的醫師具有時間和動力在應用上提供服務。
好大夫在線創立于2006年,為患者提供專家預約加號、免費義診、醫院及醫生資訊等服務。目前,其服務已涵蓋全國3200家醫院,8萬多個醫院科室、30余萬名醫生。2007年獲得聯創策源、雷軍300萬元天使投;2008年獲得300萬美元A輪投資,DCM投資;2011年獲得數千萬美元B輪投資。2015年6月,獲得6000萬美元C輪融資,摯信資本領頭,崇德資本等跟投。好大夫作為國內在線問診的標桿,受到創投追捧。
兩者對比可見,國內醫療服務費用較低,缺乏在線問診有力的支付方,隨著醫保覆蓋逐漸加大,以及分級診療推進,患者自費在線問診的增長空間將會受限。好大夫等中國在線問診公司商業模式的突破,受限于中國的醫療生態,以及未來醫保支持在線問診報銷。
預約醫生:ZocDoc VS. 掛號網
美國ZocDoc公司系網上預約醫生的標桿企業,創立于2007年,2015年8月估值為18億美元。首先,美國患者在選擇醫生時,往往要確認所購買商業保險是否支持該醫療機構或醫生,且存在大量的獨立執業的私人診所,具有患者和醫生匹配的巨大市場。這不是通常意義上選擇專家名醫的概念,而是匹配。其次,美國自由執業的醫生需要根據預約來確定診療安排,ZocDoc第二個匹配是患者與醫生的時間,醫生上傳自己的排期,患者據此與約定就診時間。ZocDoc在紐約、亞利桑那和印度三地駐點,共在包括洛杉磯、紐約等52個城市開通服務,員工共計600余人。僅在美國,每月就有超過500萬人使用ZocDoc服務。該商業模式對患者免費,對平臺醫生收取每年3000美元的會員費用。
掛號網創立于2010年,是中國最大的免費網絡預約掛號平臺。其已與全國23個省份、1300多家重點醫院的信息系統實現連接,擁有超過5000萬的實名注冊用戶和15萬名重點醫院的專家。2010年,掛號網首輪NEA、紅杉資本、賽伯樂、晨興創投、今日資本先后投資2000萬美金;2014年10月,融資1億美元,騰訊領投。掛號網大都實行號源托管方式實現預約掛號,直連HIS方式數量較少。
兩者對比可見,ZocDoc在美國醫療生態下建立了清晰的盈利模式。掛號網也充滿創新精神,與保險公司等推出多種創新產品,但中國公立醫院作為強勢服務提供方,缺乏自由執業醫生群體,難以獲得穩定的支付方。未來,對大數據應用的憧憬,則受限于直連醫院HIS系統等難關。探索中的掛號網,甚至涉足線下云醫院,重金打造浙江烏鎮互聯網醫院。
慢病管理:Welldoc VS. 糖護士
美國WellDoc公司創立于2005年,是糖尿病管理應用標桿企業。其產品分為免費版本和收費處方版本。WellDoc搭建出完成的疾病管理系統,包括:患者輔導、社會參與、臨床決策支持和自動化專家分析系統技術平臺。公司旗艦App產品BlueStar于2013年6月中旬通過了FDA許可,通過了臨床試驗有效性驗證,成為了第一個需要醫生處方并可被醫療保險報銷的移動應用。醫生開出購買該公司App的處方后,公司會針對患者病情調整出專用的App治療方案。該公司以研究為導向,具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糖護士是國內較早進入糖尿病慢病管理的移動醫療公司,創立于2013年。目前公司開發出測血糖設備——糖護士杏及糖護士App。其中App具有血糖數據、商城、知識庫、控糖達人(社交)等功能。糖護士于2015年2月獲得A輪數千萬元人民幣融資,投資方是賽富亞洲和創新工場。目前,由于門檻較低,市場巨大,國內進入糖尿病慢病管理領域的企業蜂擁而至,尚未有領先者。
兩者對比可見,WellDoc以科研為基礎,成為全球首例可作為處方的移動醫療應用。2011年起,美國FDA將涉及健康的移動醫療App作為藥品來進行監管,大大增加了App研發成本,同時也降低了惡性競爭,讓有實力的企業專注于研發。國內對移動醫療App尚未進行有效監管,門檻低,以商業模式運作為核心出發點,短期內即已推出導醫、導藥、電商等盈利模塊,大量應用同質化運用。
商業健康險:Kaiser Permanente VS. 平安集團
Kaiser Permanente,中文名凱撒醫療,是美國集醫療保險和醫療服務于一體的高度整合醫療機構。凱撒醫療模式建立起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的利益統一體,公司從商業利益出發,高度重視用戶的健康管理,從而減少醫療風險,實現了醫療保險、醫療機構及醫生、用戶雇主、用戶等多贏局面。凱撒醫療機構只對參保用戶提供醫療服務,注重將健康管理和診療融為一體,建立起公司體系下醫療機構、醫生、患者、保險機構共享的電子病歷體系,即提高了醫療效率,又增加了用戶粘性。凱撒醫療商業模式,消除了各方道德風險,是美國醫療生態的優秀商業實踐。
平安集團是集銀行、保險、證券為一體的金融控股集團。2014年推出了平安好大夫App,打造O2O醫療商業模式。線上App具有問診系列(免費問診、找名醫、家庭醫生)、患管理、藥品O2O、電子健康檔案、慢病管理、兒童健康服務、用戶社區、計步器、健康商城等一站式功能。2015年3月,平安宣布建設“萬家診所計劃”,用10年時間打造1萬家統一標準的“平安診所”,從而與平安好醫生形成線上線下的合力。平安希望打造集健康保險、健康管理與自有診所為一體的商業模式。
兩者對比可見,一個成功的醫療商業模式必須建立在其醫療生態下,凱撒醫療建立美國企業為其雇員購買醫療保險的體制下。而平安集團要逐漸建立起適合自身的商業模式,需要認真研究、深深植根于中國的醫療生態。
可穿戴設備:Fibit VS. 咕咚
美國FitBit創立于2007年,是美國最大的可穿戴健康運動記錄服務商。其旗下有Fitbit多系列手環,通過軟硬一體化產品,在App顯示運動距離、時間、步數、心率、心跳等指標,并具有社交功能。2015年6月,Fitbit登陸紐交所,市值62億美元。截止2014年,Fitbit銷出1090萬個健康追蹤設備,營收7.45億美元,凈利潤為1.32億美元。
咕咚(成都樂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國內運動可穿戴設備的領先企業,成立于2009年。其旗下產品包含智能配件、手機運動軟件、運動SNS線上線下社區等,核心產品咕咚App具有運動軌跡、運動圈、咕咚吧、運動場地、活動、俱樂部、競賽、健康記錄、配件、成就、微信好友排行等。2011年4月獲得盛大數千萬元天使投資;2014年3月獲得6000萬A輪投資,領投方為深創投,中信資本創投跟投;2014年11月獲得SIG和軟銀3000萬美元B輪融資。
兩者對比可見,Fitbit與咕咚在商業模式上并無較大差距,只不過Fitbit產品定價更高,成為一種時尚產品,連奧巴馬在公開場合都佩戴Fitbit。上述兩個企業都是基于手環,而手環開發功能應用有限。隨著蘋果、谷歌等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智能手表市場,智能手表對智能手環的替代作用巨大,巨頭“降維打擊”,將對運動智能可穿戴設備產生巨大影響。
小結
美國是當前最大的醫療市場,中國將是未來最大的醫療市場。美國移動標桿企業對中國的意義是借鑒,在醫療生態巨大差異下,單純復制,不免生出“南橘北枳”的后果。中國蜂擁的移動醫療創業企業和項目,也必須在平衡新醫改進程,匹配中國醫療生態的基礎上,尋找自己的出路。
(來源: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