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業界 > 【案例】武漢同濟醫院:基于移動技術的醫療質量環節控制研究與應用

    【案例】武漢同濟醫院:基于移動技術的醫療質量環節控制研究與應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1900年由德國醫師埃里希·寶隆創建于上海。經過11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如今已成為學科門類齊全、英才名醫薈萃、師資力量雄厚、醫療技術精湛、診療設備先進、科研實力強大、管理方法科學的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創新型現代化醫院,其綜合實力躍升為國內醫院前列。

    醫院現有病床4000張,設52個臨床和醫技科室,其中國家重點學科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30個。2014年門、急診量達到428多萬人次,出院病人17.6萬人次,住院病人手術量7.1萬人次。

    同濟醫院信息化建設在國家“十二五”醫療信息化規劃指導下,已經逐步形成了以電子病歷為中心的臨床信息平臺、以HRP為中心的運營平臺、以HIS系統為中心的醫院管理平臺以及信息化基礎設施管理平臺,基本實現了智能化管理與科學決策,區域協同醫療常態化。同濟醫院信息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建設,效果顯著。

    目前,同濟醫院已建成電子病歷系統、護理病歷、LIS、PACS、心電、病理、輸血、麻醉、藥事等覆蓋全院62個臨床和醫技科室的信息系統,?業務系統達160余個,軟件模塊達到260余個,涉及科室和病區330個,其中臨床信息平臺建設涵蓋了臨床業務活動的各個環節,通過移動查房、移動護理、移動心電等多種技術手段實現醫囑閉環管理,從而形成一體化、無紙化、智能化、精細化的電子病歷。2012年,同濟醫院對傳統的HIS系統進行升級,已建成門診先診療后結算、預約診療、分時就診、自助服務系統等門診服務優化體系。

    同濟醫院信息化頗具規模,建設了總面積400m2的現代化標準機房以及信息安全認證體系,現有信息點25000個,終端9300個,服務器300余臺,數據存儲容量900T。建設了臨床數據中心,已經形成了病案中心、影像中心、報告中心,為臨床醫護人員以及科研提供決策支持。

    項目背景

    傳統的醫療環節質量控制方法,要求醫護技人員填寫大量的檢查表,不僅耗時,降低了醫療服務效率,而且容易出現差錯,也不利于信息互通,難以對環節質量控制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和統計分析。雖然醫院已經將醫療質量管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建立了醫療質量實時控制的管理模式,實現醫院決策層、管理層和執行層對醫療質量實時信息的有效監控。

    但是隨著醫院業務的不斷發展,醫療服務和安全問題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傳統的醫療環節質量控制方法已無法滿足優質醫療質量管理的需求,目前醫療環節質量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問題:醫院的信息采集點沒有延伸到床旁,移動性較差;現有的系統無法滿足醫務人員移動辦公的需要;無法跟蹤醫囑狀態的全生命周期。

    項目建設內容

    面向環節質量的移動信息技術,主要解決醫療過程中各環節質量的信息系統移動化問題。為達到對醫療環節質量的全面監控,使醫療環節質量得以全面提升,需要對包括門診和住院醫療服務中的醫、護、技等各個領域的移動技術應用進行全面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醫療閉環管理:通過部署移動醫療系統,實現醫囑閉環管理、檢驗閉環管理、檢查閉環管理、手術閉環管理和關鍵醫療物資閉環管理。

    移動護理管理:床邊護理百分之百移動化,實現床邊身份識別、床邊醫囑執行、床邊給藥核對、床邊體征采集,提高護理效率和護理質量;同時,實現護理質量管理移動化。

    手術環節質控:實現醫生手術行為管理,保證手術室潔凈度;實現手術環節核查,追蹤手術全過程;實現手術高值耗材追溯,提高耗材管理水平。

    移動查房

    目前醫院已經全面普及平板電腦,用于在患者床邊查看患者的病歷、醫囑、檢查報告、檢驗報告、影像數據和歷史病案等所有信息,幫助醫生快速準確地做出臨床診斷,為患者提供及時的醫療服務,從源頭上牢牢把握環節質量。具體的實現手段如下。

    (1)便捷病歷瀏覽:醫生無需攜帶笨重的病歷夾,只需使用平板電腦即可快速瀏覽病人的所有病歷資料。

    (2)床邊病歷采集:醫生診療方案的確定依據來源于病人的癥狀及各種體征,而病歷數據采集的最好方式就是床邊采集,減少二次錄入的差錯。

    (3)移動醫囑下達:醫生在查房過程中,移動系統可實現直接醫囑下達,醫生可根據需要,直接在移動系統中對醫囑進行停止、修改、新增等操作,在查房的同時完成了醫囑的下達,避免因遺忘造成的醫療差錯,也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

    (4)多媒體病歷:借助平板電腦的高清攝像頭和內置錄音器,來豐富完善病歷資料內容,如對病人談話過程進行錄音,拍攝病人病變部位等。

    (5)信息及時提醒:將最新的檢驗危機值、病人異常生命體征等重要信息,在第一時間推送至移動終端,以便醫生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移動護理

    通過引入智能識別技術、移動計算技術,實施醫囑床邊執行、給藥核對、床邊體征采集等,改變傳統護理工作模式,在護理環節過程中進一步加強質量控制,提高護理質量。具體實現手段如下。

    (1)身份識別:護士在病區打印出帶有病人住院號的二維碼腕帶,在執行各項醫療操作之前,護士使用PDA掃描腕帶,確認所做操作和患者的匹配關系。

    (2)醫囑執行:護士持PDA穿梭于各個病房,使用PDA進行條碼掃描或者屏幕點擊,在床邊完成執行醫囑的操作,PDA實時記錄執行者和執行時間等信息。

    (3)給藥核對:護理人員在給病人準備藥物治療前,使用PDA核對藥房配送的藥品;移動護理信息系統將一條用藥醫囑拆分為多個醫囑執行項,確定嚴格的執行時間點,避免發生如護士提前用藥等錯誤操作。

    (4)體征采集:護士使用PDA,方便、靈活地提取或錄入所采集到的患者生命體征信息,避免重復錄入造成的錯誤;通過采集的數據,根據臨床需要生成各類單據。

    (5)檢驗核對:護士在為患者抽血化驗時,通過掃描腕帶核對病人信息,確保樣本采集準確完成。

    移動標本核查

    基于移動終端實現了檢驗標本核查和病理標本核查,降低了標本采集和送檢環節的差錯率,實現了對標本的實時追蹤;完善了標本時間質控,防止標本因放置時間過長而變性,確定責任人員,加強管理。

    (1)檢驗標本核查:基于PDA實現了檢驗標本核查。在標準采集階段,通過病人信息核對和采集確認,完成核查。在標本收集送檢階段,通過收集數與應收集數核對、收集撤銷、已收集信息查詢瀏覽,完成核查。具體流程如下:①護士在病區為患者抽血并裝入試管后,試管離開病房進入了試管存放點,支助人員使用PDA掃描試管,根據去向不同對試管的去向進行分類,同時標識試管進入了支助接收的環節;②樣品進入檢驗科后,支助人員再次拿取PDA對試管掃描確認,標識試管已安全進入檢驗科;③在試管上機檢測時,檢驗科人員使用PDA對試管進行掃描,確認試管進入檢驗環節。

    (2)病理標本核查:基于PDA實現了病理標本核查,實現了病理工作站前移至手術室。具體流程如下:①在手術過程中或手術結束后,護士通過PDA對標本袋掃描,完成與醫生之間的標本核對交接工作。②護士將病理標本送檢,接收科室通過PDA確認接收標本,完成與接收科室之間的標本核對交接工作。

    移動手術環節核查和行為管理

    從醫生為病人開立手術申請到手術完成病人回到病房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執行點,譬如支助接病人、交換區換床、麻醉開始、麻醉復蘇和返回病房等,對這些執行點進行核查,是數字化手術質控的重要手段。隨著手術數量的攀升,醫院對手術環境和手術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高標準潔凈手術室已成為醫院發展建設中的重點之一,應用RFID技術完成動態追溯管理具有顯著優勢。

    (1)手術環節核查:基于PDA的移動核查系統,進行手術環節核查,通過PDA核查患者信息,保證了手術全流程的準確性,降低了手術事故率;在手術全流程中及時準確地記錄各個環節的執行人和執行過程,讓主治醫師、護士、家屬能夠隨時查詢到病人的手術狀態。

    (2)手術行為管理:通過RFID來唯一標示人員在進入手術室后所有活動,并在關鍵點部署RFID讀卡器來獲取人員在關鍵節點的狀態。當手術人員進入手術室大門時,穿上具有RFID芯片的手術服,到鞋柜和衣柜區使用衣服上的RFID芯片刷卡打開相應的衣柜和鞋柜,然后更換衣服和鞋子,進入二次換鞋區域,通過刷手術服上的RFID芯片打開二次鞋柜,然后更換二次鞋,并通過二次鞋上的RFID芯片打開手術間門禁進入手術間。對于醫生違規進出手術室,系統將跟蹤RFID芯片,通知報警器報警予以提示,同時將在手術室外大屏公示違規行為。

    為實現臨床醫療服務的全方位移動化,同濟醫院部署了大量的移動終端設備,包括用于病區護理的PDA、標簽打印機,用于醫生查房和護理查房的平板電腦,用于醫技交接核查和質量控制的PDA,用于手術患者交接及病人部位核查的PDA以及用于手術室衣服和鞋子的RFID芯片等。移動護士工作站、護理文書、護理質量管理等系統已經全面覆蓋全院110個病區,PDA目前有700臺以上,平均每個科室就有7臺左右。

    項目應用效果

    同濟醫院自建立了基于移動技術實現覆蓋臨床醫、護、技等各個領域的醫療質量環節控制管理體系后,提高了醫療工作效率,改善了醫療質量。

    支助人員在各個手術環節必須使用PDA進行信息的錄入和核對,手術醫護人員必須同時使用員工卡,穿戴配有RFID芯片的衣服和鞋子,進出手術室展開手術,手術感染率降低了43%,對于提高手術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手術室潔凈管理成本降低了30%。

    在部署移動護理系統后,進一步深化電子病歷系統在臨床的應用,優化了作業流程,連接了信息流轉,改變了傳統護理人員手工轉抄錄入護理中各種數據的工作模式。同時,護士可以在床邊校對醫囑,核對藥物和患者身份,通過移動手持終端進行各種操作,直接存入數據,有效地提高了護士臨床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切實地減少了臨床工作的醫療差錯和降低醫療風險。

    在部署了移動醫生站后,讓醫生在查房時能夠看到患者所有的住院信息,這對于醫生綜合判斷患者的病情,給出最及時、最恰當的診斷是非常關鍵的支持。

    在實現了移動應用臨床醫技全覆蓋后,醫療差錯率降低了80%,最大限度避免了因信息匹配錯誤造成的醫療事故。

    項目實施中值得關注的問題或思考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也遇到病區數量大、要實現的功能多、客戶要求的上線時間短等問題,建議采取前期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同時,安排強有力的實施團隊,與信息科及護理部溝通充分,分樓層、分功能進行實施,從易到難,逐層突破,并提前對風險進行分析,對項目風險進行了很好的控制。此外,還需要落實培訓機制,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運行“大培訓+小培訓”的方式,每個樓層安排2-3名實施人員蹲點培訓,并設置24小時支持電話,有問題隨叫隨到;每個病區設置一個負責護士,由她來培訓其他的護士人員;最后對所有的護理人員進行考核,直至合格為止。

    來源:中國數字醫學

    關鍵詞:電子病歷大數據健康管理移動醫療移動互聯網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