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業界 > 莊一強:民營醫院漲價的空間在于個性化服務

    莊一強:民營醫院漲價的空間在于個性化服務

    如果說自2009年啟動的新醫改最大成效是實現了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全覆蓋,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看病貴”問題,如今民營醫院自主定價權的放開,可謂是解決”看病難“問題最重要的一步。

    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明確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此舉可以說這是2009年啟動新醫改以來破除”以藥養醫”體制最為有力的政策!” 他還表示,”這項政策對公立醫院改革和社會資本辦醫具有實質性推進作用,也很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原則。”

    國家衛計委體制改革司司長梁萬年曾經對記者表示,公立醫院改革是當前醫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他指出,目前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任務是要取消以藥補醫,建立科學補償機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編制、人事、分配制度。

    此外,這項政策還有望緩解醫療人才短缺這一痼疾。

    “在各種醫療資源中,醫療人才是最重要和核心的資源,而醫療人才的短缺在我國已經達到了一種空前危機的狀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在中國200萬的執業醫師隊伍中,有近一半人不具備大學本科教育水平。然而近10年來,大多數醫學院畢業生卻沒有進入臨床醫生的隊伍。” 蔡江南感嘆道。

    (編者注:據《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在202萬名執業醫師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者占比53%)

    我國醫療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多年來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長期壓抑的醫療服務價格和僵化不變的定價機制。

    “醫生門診收費甚至低于理發和洗腳的價格。醫生公開收入嚴重偏低使得優秀人才不愿意學醫,醫學院畢業生不去行醫。醫生依靠過度用藥和檢查來彌補收入,讓醫患矛盾和沖突日益激化。”蔡江南認為,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醫療服務定價機制,使醫療服務價格合理,已成為我國深化醫改刻不容緩的任務。

    對話嘉賓

    破冰之舉還是只具象征意義?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日前在解讀《通知》新政時表示,非公立醫療機構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開放后可以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加快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在緩解當前群眾看病難矛盾的同時,還可以促進醫療市場的競爭,推動公立醫療機構深化改革。

    莊一強:目前我國的公立醫療機構都是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而在非公立醫療機構中則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兩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已實行市場調節價,這次政府所放開的是非營利性的民營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我認為,政府這次提出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更像是一個標志性姿態。畢竟民營醫院的服務市場占有率還非常低,還不足以起到影響整個醫療市場的沖擊作用。

    根據《201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按醫院病床數比較,非公立醫療機構只占整個醫療市場總服務量的10%左右,在與公立醫療機構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另外,在技術力量方面,由于中國絕大部分優質醫療技術力量都集中在公立醫院,為吸引更多的病患,大部分民營非營利性醫院的定價比公立醫院還要低,所以說政府這次放開民營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服務價格實際意義并不是太大。

    劉國恩:

    人們普遍抱怨的”看病難”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公立醫院的服務供不應求;二是公立醫院的”以藥養醫”.解決供不應求,最有效的解決辦法莫過于開放市場,動員社會力量增加醫療服務供給,而吸引社會力量的最佳制度安排就是設置具有激勵作用的市場價格機制。

    至于”以藥養醫”問題,雖然政府對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醫生收入及藥品售價干預較少,但是相對于公立醫院,這些醫院的平均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比卻更低。所以說放開非公立醫療服務的價格管制,探索一個更加能夠體現市場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機制,都是中國醫改突破供不應求和”以藥養醫”困局的勇敢嘗試。

    我們不能因為目前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占比很低,就認為價格放開以后的影響很有限,政策的實際意義不大。中國民營醫療機構占比之所以偏低,就是因為市場和價格一直沒有放開所導致的。

    如果我們希望社會力量舉辦的醫院能夠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就必須要盡快地把這個市場放開,在價格上給民營醫院以更靈活的政策,讓它有一個成長、發展的條件和環境。

    朱恒鵬:中國醫改的最關鍵一環,就是打破公立醫療機構對醫療服務的行政壟斷。公立醫院長期”以藥養醫”導致醫患關系緊張。但破除”以藥養醫”不可能僅僅通過調整行政定價實現。嚴格管制公立醫院服務價格乃是國際通行規則,但在未形成充分、有效的醫療服務市場競爭的情況下,合理公立醫院的管制價格很難形成,公立醫院及其醫生診療行為扭曲難以避免。

    放開民營醫院的自主定價權,有利于增加民營醫院醫生的工作積極性。當非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生完全通過自身服務獲取陽光、體面的收入時,可以激發公立醫院的管理層和醫生改變國有身份的積極性,有助于推動深化公立醫院改制。

    價格放開后看病會越來越貴嗎?

    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市場化以后,大家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總體醫療價格會不會因此而水漲船高。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市場占有率較低,在與公立醫療機構競爭中仍處于弱勢地位。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價格后,由于在基本醫療服務上與公立醫療機構存在競爭,不會出現集中漲價局面。

    蔡江南:醫療服務的價格的確會上漲,也確實需要上漲,因為我們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價格是被嚴重壓低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醫療費用會出現全面上漲,我們現在整個醫療環境是在以藥品和檢查來養醫的。

    從2012年7月開始,北京陸續在友誼醫院、朝陽醫院、同仁醫院、天壇醫院、積水潭醫院等5家市屬醫院實施了改革試點,取消15%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代之以醫事服務費。雖然看一次醫生的支出可能要比以往掛號費貴一倍,但醫生的收入直接提高了。醫生也不會隨意開高價藥和讓患者做多余的檢查。因此患者就診時的藥費和檢查費支出減少了。

    事實證明,與改革前相比,5家醫院的醫保患者經濟負擔明顯減輕,無論是門診患者還是住院患者,醫療費、藥費和自付費用都在降低。

    莊一強:我認為肯定會有漲價的現象出現,但并不是所有的醫院都會漲價。整個環境是由市場決定的,如果漲價太厲害,老百姓承受不起,就不會有人去,沒人去了,價格自然還會降下來。這就跟在餐廳吃飯是一個道理,我們都不擔心餐廳飯菜價格會瘋漲,因為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進行選擇。

    另外,由于現階段民營醫院的數量和技術力量都不夠強大,因此它們也沒有漲價的底氣。

    對于民營醫院來說,漲價的空間在于個性化服務部分,如果你希望享受高質量的服務,那么你就要付出相應的高價。通過價格的杠桿,醫院可以對病人區分服務,讓大家進入一個有序的就醫環境。

    如果所有賓館的價格都一樣,那么大家肯定都會沖進去搶住五星級賓館,這樣就會導致五星級賓館排的隊又長,服務質量又差。但是價格放開以后,不同星級的賓館提供不同水平的服務,每個人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賓館。

    劉國恩:比如現在在公立醫院做闌尾手術要2000元,而非營利性民營醫院受價格管制,不大愿意做這種手術,所以老百姓都只好選擇去公立醫院排隊、托關系做手術。

    在價格市場化以后,如果民營醫院做闌尾炎手術要收4000塊錢,它肯定會解釋它貴的道理,包括環境、床位等等,那么老百姓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要不要多付不能被報銷的剩余2000元錢。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