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 (包括移動通信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 , 與傳統醫療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醫療健康服務業態的總稱。
據國家衛健委統計,截至2021年3月23日,我國有7700余家二級以上醫院已經建立了預約診療制度,為患者提供線上服務;全國建成的互聯網醫院已經超過了1100家。
當前,我國“互聯網+醫療”已走過以PC互聯網為主的1.0時代,以移動互聯網為主的2.0時代,處于2.0至3.0階段的過渡時期,并即將走向以互聯網醫院為轉型方向的3.0階段。最終將會實現囊括在線問診、診斷、遠程治療、處方開具、送藥到家等全面服務內容。
“慧醫天下”首席執行官陳華此前接受采訪,探究智慧醫療數字化平臺的發展模式。
提供全方位“互聯網+醫療”服務
慧醫天下互聯網醫療平臺(簡稱“慧醫天下”)是由海南醫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獨立運營的一個覆蓋全產業鏈的智慧醫療數字化平臺。該平臺成立于 2020 年 7 月,背景資料顯示,核心團隊均擁有逾 10 年的互聯網醫藥行業經驗。
陳華介紹,秉持著“開放、精準、專業”三大原則,“慧醫天下”擁有“合規、高效、專業、信任”四大優勢,廣泛吸收各界合作力量,為患者提供醫療健康產品、線上診療和疾病管理服務。目前主營業務涵蓋互聯網醫院所有基礎板塊,包括在線圖文和電話問診;科普患教視頻和直播;讓患者便捷地進行處方購藥等,均為網上操作。
在下一階段,平臺可能還會推出一些有意思的新功能。“大體來講,希望結合醫院、醫生的具體困難和需求,從慧醫天下的角度提供支持。例如針對縣域醫生的需求,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就像是去觀摩資深醫生的手術,這樣他們自身得到提升,從而可以更好地服務患者。”陳華補充道。
功能陸續推出的同時,“慧醫天下”也在不斷完善科室建設,從心血管、呼吸消化到腫瘤科,持續滿足不同患者需求。其中,腫瘤業務于今年8月初正式啟動,不僅進一步加強了慧醫天下互聯網醫療平臺專業科室的全面性,更重要的是深度鏈接醫生和患者,為腫瘤患者提供長周期醫療健康管理的線上醫療服務陣地。
“熟醫患”模式賦能醫生
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慧醫天下”平臺注冊醫生超7.2萬,其中多點執業醫生數量超5萬,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這些醫生大多數其實是‘大醫院’的‘小醫生’和‘小醫院’的‘大醫生’。”陳華解釋,“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的衛生機構和人口配置,跟一些發達國家差距不大。所謂的‘看病貴、看病難’實際上只存在于部分醫療機構。目前主要是基層醫療的信任度低,導致患者扎堆三甲醫院的醫療資源。這是一種很可惜的資源錯配問題。”
特別是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由于信息壁壘等原因,醫患關系大多是陌生的,就診體驗不佳。針對這一問題,“慧醫天下”希望通過“熟醫患”模式,一方面鼓勵就近就診,讓當地患者相信所在地的醫療機構;另一方面努力建立起醫患間的信任關系,打造“一個患者、一個醫生、一個指導或上級醫生”的“1+1+1”模式。
由此,“慧醫天下”推出“患教直播”,從病理、案例、用藥等各個差異化內容入手,為醫生設計一系列內容。陳華解釋道:“直播是一種摸索的方式。我們的目標不是打造網紅醫生,而是讓醫生能通過直播等方式服務好患者。”
開拓縣級市場,構建智慧醫共體
當前,“慧醫天下”下沉市場業務已經成功上線并計劃覆蓋數千家醫院,為縣域醫生提供多點執業機會,將全病程方案帶進廣大縣鄉。但也面臨著相關現實問題。
對此,陳華認為,要接地氣,要量力而行,逐步構建智慧醫共體。“不敢說一次性覆蓋全國的縣域,我們要做的話,一定是在大的政策框架和趨勢之下,先選一兩個省做摸索和嘗試。同樣,要做專科,也一定是選一兩個相對比較熟悉、聚焦的科室。不管從區域上還是領域、功能上,都是先聚焦,再逐步推進,確保可規模、可量化、可復制、可放大。”
患者至上,打通商保和醫保
如今,很多“互聯網+醫療”都在做打通商保和醫保的舉措。“慧醫天下”也做了多個方面的嘗試。
首先,在“鼓勵商保”的政策下,結合部分產品,開始做商業商保相關的嘗試,主要去解決一些中高端的問題。例如為了實現更好服務廣大患者的目標,“慧醫天下”聯合鎂信健康探索特定藥進商保,共同打造了一個“心享未來”慢病商保項目。同時,為了更好地滿足慢病患者的居家健康管理需求,“慧醫天下”將有2款血壓計配合藥品套餐正式上線,幫助患者隨時監控身體狀況、及時提供醫療建議和干預。
“醫療領域講求線上線下結合,公立民營互補,各類技術、數據、資源整合,本質目的都是為患者創造價值,逐步打通商保和醫保也是如此。”陳華說。
來源:中新網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