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報網
時代向前,在醫改節奏循序漸進、政策不斷加強引導、法規逐步細化要求、醫療技術迭代升級、精益運營需求增大的背景下,醫院對管理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外在要求與內在動力雙輪驅動下,新的變革已經出現。
新背景有新變革,數據化取代信息化,成為醫院精細運營的有力抓手。
對數據的應用能力,或許成為醫療領域下個階段的引路燈。
雙輪驅動醫院面向數據化的“火候到了”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醫院的管理模式一直保持著“收入拉動一切”的邏輯。藥品/耗材加成成為醫院的主要來源。
然而時代變了。
先是取消藥品/耗材加成,然后DRG(病種付費)到來,醫院首先要面對的是收支結構的改變,其次,如何在病種定額支付模式下,用合理的成本提供有效的醫療服務,這對大部分醫院來說,不適應也是個難題。
難也必須做。
上有政策要求。從國家衛健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開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的通知》(國衛體改發〔2018〕50號),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工作的意見》,再到《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辦法》(國衛財務發〔2020〕31號)與《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實施辦法》(國衛財務發〔2020〕30號),一系列政策要求逐步落下,精細化管理勢在必行。
下有內在驅動。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仍有約30%的三級醫院基礎財經信息化尚未完善。醫院是一個業務復雜多變、交易量高頻、賬目數據復雜、供應商數量龐大的機構,單靠簡單信息化連賬都對不齊。需要便捷的數字化、自動化信息平臺和配套的管理模式,醫院從臨床服務到資源配置,從內部與外部的供應鏈管理等各個環節才能形成聯動,在精益管理的道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醫院并不是缺乏數據,而是缺乏數據與業務之間和數據與數據之間的匹配、處理與協同能力。
在此之前,醫院的信息化系統構建是錦上添花的輔助工具,需求停留在靠信息系統解決業務的流程化和電子化。而時代變遷,支付制度改變帶來外要求、內驅動雙輪重壓之下,信息化數據化成了長期的基礎設施,如果沒有這個基礎,規模稍大的醫院可能會影響到發展甚至生存的問題。
“后疫情時代”加速醫療數據化的到來
疫情常態化防控以后,我國醫療行業迎來三點顯著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疫情常態化防控后,監管、社會對醫療服務的重視程度提高。經濟高速發展之際,疫情的突然出現,讓更多的人正視生命健康的重要性,進而加速醫改進程,而醫改進程逐步深入,醫院對于精益化管理的需求與日俱增。
第二個變化,明確了以公立醫院為主導的方向后,公立醫院改革進度將加快。疫情出現后,社會對醫院的數字化業務、數據化管理需求增多,解決問題的渠道以線上為主,這也格外考驗醫院的數字化能力。
第三個變化, “后疫情”時代對醫院資源調配的管理,疫情培養了醫療機構線上處理業務的習慣,在疫情中,從武漢相關醫院調配各地醫療資源到各地醫療供給援助武漢本地醫院,都需要考驗線上化的醫療資源調配能力,一種能力一旦培養而出,就必然圍繞著這個能力繼續向前。
三項變化加持之下,醫院管理向著數據時代穩步邁進。
醫院的行業特殊性也對其本身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醫療服務是醫院的核心內容,醫療服務的流程相對復雜,包括門診預約、住院登記、各種檢驗檢查、醫囑下達、醫囑執行、手術、藥方、醫保核算等環節都產生大量數據。醫療服務之外,醫院還有科室數據、供應商數據、人力資源數據、物資數據、資產數據等核心數據,其中任何一類數據的管理、維護、集成不當,都會對精細化運營產生直接影響。
此外,DRG背景下,醫保部門需要結合當地醫院的醫療服務成本情況,對單一病種進行定價,定價依據需要長期關注且分析各醫院的醫療資源配置情況。對治好一類病癥需要醫院調配的所有資源匯總,有數據可依的情況下方可保證定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因為病種付費機制下,為患者治病先花的是醫院自己的錢,這同樣倒逼醫院擁有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這也是“按病種付費”時代的基礎。
數據能力是醫院核心靈魂
回到醫院自身,要培養數據處理與應用能力,首要解決的是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互聯互通。
我國仍有約30%的三級醫院基礎財經信息化尚未實現,已經建設的財經系統不少停留在傳統以會計賬務管理為核心的層次,亟待進一步升級;下沉到二級醫院,數字化程度更是不容樂觀。
大部分公立醫院的財務系統和醫院HIS系統、庫存資產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門對接不充分,各職能部門各行其是,數據整合能力不足,難以實現各部門間的數據共享,從而在醫院內部出現了較嚴重的“數據孤島”現象,進而影響醫院整體運營分析掌控。
而實踐過程中,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長期磨合,長期對數據的標準統一、治理維護、多維打通、建模分析、算法結合等方面的學習與構建過程,這也是一個長期維護服務過程。
時代要從信息技術變為數據技術,數據化對醫院來說,是發展之基。而醫護人才與醫院數據能力將成為現代醫院最核心的兩大靈魂。在未來,醫院的數據化可能不單純是一個信息產業,而是國家醫療改革進程中不可分割、深度整合的一部分。
立足當下,部分條件困難、經費不足的醫院甚至連信息化流程都沒有構建,如何談論數據能力的培養?除了自身觀念上改變和前期布局,也需要一些社會力量的幫助。
醫療信息化服務商望海康信近期將正式發布ODR解決方案(數據運營中心)。這是一款構建在醫療信息化上基礎上的數據運營產品。具體來說,ODR一款通過整合、治理醫療服務全過程及其應用的各類資源的全貌的數據,來打通醫療管理與人、財、物等資源管理,利用數據挖掘建模等手段支撐醫院內部資源配置與優化的大數據中心。
ODR發布后,望海康信的OES產品(醫療機構高效運營系統)將與ODR同步聯動,形成數據中心,將醫院的電子病歷或CDR與后臺藥品與耗材供應鏈、人力績效、后勤管理、設備跟蹤等一切與財務、預算、成本實現平臺化打通,資源運行數據實時匹配,做到完全互聯互通,實現醫囑、資源和賬務的數據同源與即時性。
在醫院精益運營的背景下,DRG/DIP支付背景下,成本管控一定要事前、事中、事后,精準地跟蹤到個體病人病案、醫生信息、材料使用、藥物使用、設備使用及能源分攤等,而ODR+OES系統能夠做到將醫院的各資源系統與臨床系統數據集成,精準到個體個案的顆粒度。
而從信息化基礎躍升至數據化體系搭建,對于服務商而言,面對的市場也進入了一番新天地。僅以頭部信息化服務商的收入而論,年收入約在20億元左右,而進入數據化時代,面向的市場更為廣袤,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2021年市場規模為212.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是49.89%,這片藍海天下共逐之。另一方面,數據建模、算法等相對基礎系統搭建更高一代的技術逐步應用,從競爭激烈的信息化基礎構建步入競爭壁壘相對較高的數據化支撐,具備技術基礎的服務商掌握更多先發優勢。
市場范圍的擴大,服務內容的精細,伴隨著更高的市場潛力。
醫院要把基礎從信息化轉為數據化,服務于醫院的技術公司也要跟隨這一趨勢,未來技術公司可能要深入至醫院的業務流程,在醫院精細化管理的背景下,優秀的技術公司應該能夠服務醫院運營的各個環節。
望海康信CEO段成惠說:“現在,國家行政管理部門在逐步牽頭落實智慧醫院的行業標準和信息標準,醫療行業自身對于數據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加之數據技術的迭代升級,我們最新發布ODR+OES解決方案,這是大勢所趨,并非偶然。可以說從望海康信磨劍十八載,只待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