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羅·萊文森的心中,有一條媒介技術發展的人性化路線——媒介技術將以更適合人類感官生理特性方向發展。這位媒介理論家看到了媒介技術的積極面,并堅信沿著這條路徑發展,媒介技術便能使人從自然和生命的壓迫中解放出來,進一步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
在醫療領域同樣能夠瞥見萊文森這一觀點的影子。2014年,基于智能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理解、臨床知識圖譜等人工智能技術,云知聲開發出語音電子病歷系統,以語音錄入這一人類自然言說的形式,替代醫務人員在電子病歷記錄過程中鍵盤鼠標錄入操控形式,將醫生從繁復的病歷采集與錄入工作中解放出來。
伴隨政策推動、需求拉動以及企業探索,智慧醫院的建設已邁入2.0階段。基于人工智能、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智慧醫院建設,已成為未來醫院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源于技術發展的醫療變革之風,已吹向全國。
然而,企業在探尋智慧醫院建設的過程中,仍存在如如何規劃產品路徑、如何找準市場先機等諸多尚待解決的難題。由此,動脈網專訪了云知聲醫療業務線總裁謝冠超,以探尋答案。
場景+產品=云知聲的生命線
2012年,云知聲便發布語音云及深度學習應用,開始了其在科技領域的探索。早期的入局,并未讓云知聲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持續快走之勢。相反,公司在人工智能市場喧囂之時,選擇沉靜下來做技術。
就其去年的招股書來看,2017年到2020年,云知聲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分別為109.13%;117.78%;77.61%、163.55%,比值遠超過規則要求的15%。
財務指標節選
同時,云知聲嘗試采用第二套上市標準登陸科創。該標準要求企業”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由此,足以看出云知聲在技術研發上的決心。
從云知聲發展路徑來看,其前期在核心技術打磨上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為其后續發展持續提供動能,使公司能夠不斷高走。
企業發展路徑
但對于云知聲來說,打好技術基礎僅是其在產品研發上所邁出的第一步。產品能力及其在應用過程中所衍生出來的場景價值更為關鍵。
在訪談中,謝冠超告訴動脈網:“在醫療領域中,云知聲期望能夠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創新,但在技術之后,更期望技術能夠在醫院及其他應用場合中產生實際價值。”
2014年,云知聲一舉進軍醫療領域,針對醫療行業效率、安全、數據三大痛點,開發出語音電子病例智慧醫療語音系統。通過自動將語音轉為文字、以結構化的方式錄入電子病歷數據,提高病歷錄入效率。同時,為了能夠精準識別,云知聲還為醫院做了深度定制,根據不同科室、不同病種的整段病歷資料,運算出關鍵詞句語料,為40多個臨床和醫技科室提供分場景支持,以適應醫院不同科室實際的使用需求。
該系統語音識別準確率超95%,個別科室的語音識別率超98%。云知聲告訴動脈網,系統高準確率背后,是以其所研發的國內首個醫學領域語音識別引擎為支撐——針對醫學數據庫(數百萬醫學專有名詞、數萬小時語料積累、極其復雜的中英文混合表述方式和特殊醫學符號)做大量模型優化。
云知聲前期對技術的深耕成為了企業持續向上發展的基點,而其在醫療智能語音系統所積淀的數據與對醫療場景的理解,則為其后續開發相關產品提供了更多支撐,建立起自身壁壘。
這正如謝冠超所談及的那樣:“基于不同的場景,將會衍生出不同的技術能力,創造不同價值。因此,在做好技術的基礎上,加以對場景的理解及數據的積累顯得尤為重要。”
云知聲對于產品的理解,使其在過去兩三年中推出了一系列基于其自身構建的臨床知識圖譜,及相關技術衍生出的一系列醫療輔助決策類產品,其產品框架已不完全局限在語音識別范疇。
知識圖譜,底層技術
基于百萬數據,云知聲邁出了自己的下一步,構建起知識圖譜。該知識圖譜覆蓋癥狀、體征、疾病、手術,檢查檢驗,藥品等七大類實體,共計132萬個,對應醫學術語334萬;包含十大類實體關系,共計757萬實體關系;在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考取超過500分的成績,對其知識圖譜應用能力進行了驗證。2017年至今,其知識圖譜已完成三次迭代,并投入使用。
知識圖譜迭代路徑
目前,云知聲已憑借該知識圖譜在多項比賽中斬獲冠軍。
在技術的加持下,知識圖譜作為推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其建立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行業從重復性的腦力工作中跳脫出來。云知聲在知識圖譜上的深耕,亦使其產品智能化水平逐漸提升。云知聲期望通過打開知識廣度,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平衡,構建出一個基于知識圖譜的完整輔助決策系統。
在謝冠超眼中,信息化是智能化技術的前提,當信息化邁入較為成熟的階段后,智能化則將成為智慧醫院建立所必經的路徑。基于其知識圖譜,云知聲下一步計劃通過打造輔助性決策類產品,解決當前階段的常見問題。并計劃通過AI技術,做臨床決策上的持續推動,實現從效率工具到決策支持產品的跨越。
在產品規劃上,謝冠超進一步解釋道:“現在我們更多將該產品定義成助手,但我們希望有一天他能夠真正變成醫生的同事,變成醫生的導師。盡管無法確定在這條路上還需走多久,但在我眼中,這一定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后續云知聲還將不斷完善臨床知識圖譜,提升技術能力。并將產品投入到醫療場景中,實現自身技術、能力與行業需求的有效結合,深入產品開發。
下一步,智能化
作為一個以技術為底色的企業,云知聲似乎擁有抓住事物背后的邏輯鏈條,從數行代碼中找到行業內在痛點所在的能力。
今年一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病案管理質量控制指標(2021年版)》及相關解讀的發布,再次將病案問題上升為重要管理任務。
從電子病歷相關問題出發構建醫療產品體系的云知聲,便恰好踩在了這一節點上。作為早期入局者,云知聲已構建起智能病歷質控系統、醫療質量管理平臺、單病種質控平臺、智能醫保審核系統等相關解決方案。
謝冠超告訴動脈網:“最初我們對醫療質控的理解比較簡單,我們僅將病歷看成一份文書,找出其中不合理之處。但隨著業務推進,我們發現它不僅涉及醫療病歷文書的問題,還涉及整個醫療業務中的問題。因此我們現今在醫院里面提供的已經不再局限于病歷質控產品,而是一個完整的醫療質控平臺。”
云知聲的智能病歷質控系統,在做病歷形式篩查的同時,還可以準確理解病歷內涵并進行缺陷篩查,重塑業務流程,提高病歷質控工作效率。為質控員提供輔助工具,幫助醫務處自動管理質控工作,并給出多維度統計分析。
可見,云知聲已經完成了由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的迭代升級,并搭建起醫務、醫管、醫保三方業務。
目前,云知聲以三甲醫院為主要標桿客戶切入,與北京協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建立其合作。以行業技術提供者為合作對象,已上線100+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綜合三甲醫院,另有500余家處于測試階段。
產品化,一條難以繞開的路
談及營收,謝冠超向動脈網表述:“今年上半年和去年相比,云知聲在醫療業務上的收入翻了一倍不止。”
據了解,云知聲整個醫療團隊不足百人,而這些人卻支撐起了其醫療板塊業務,使其營收保持每年成倍的增速。云知聲為何可以做到?這得益于公司的商業路徑——產品化。
在云知聲眼中,產品化是AI企業面前一條難以繞過的道路。若不做標準化產品,便容易被客戶需求打亂自身產品研發節奏,觸碰到天花板。
由此在產品開發上,云知聲堅持做標準化產品。通過讓戰略走在技術之前,技術走在業務之前,業務走在客戶之前,滿足同一場景下不同客戶90%以上的需求。
當產品化實現,人效比便能夠得到提升,進一步助推其營收增長。
沉與浮
9年時間,云知聲從A輪至D輪已累計獲得10輪融資(企查查數據),至少20億元資金。并獲取51款軟件著作權,533項專利。云知聲可謂已穩為人工智能/物聯網領域領頭的獨角獸之一。
從云知聲近兩年籌備科創板上市,經歷靜默期,到其今年聲稱為持續構建核心技術和產品體系、保持競爭力撤回科創板IPO申請材料,這家深耕技術的公司,似乎也在隨行業沉浮。
當云知聲再度退回一級市場,斬獲近一億美元D1輪融資。可以看出,在沉與浮背后,云知聲所做的努力不無意義。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來源: 動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