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互聯網+醫療”給患者帶來了什么?

    “互聯網+醫療”給患者帶來了什么?

    2021-08-02 資訊 Eli
    “互聯網+醫療”給患者帶來了什么?已關閉評論

    “互聯網+醫療”給患者帶來了什么?-智醫療網

    7月22日,川渝電子健康卡正式實現互聯互通。今后,無論是在四川還是在重慶申領的電子健康卡,均可以在對方醫療機構實現“一卡通用”。

    作為“互聯網 醫療健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今年5月,四川省已有3890.3萬人申領了電子健康卡。

    互聯網技術和醫療“聯姻”,給看病就診及公共衛生建設帶來了極大補充。截至今年5月,全省已建成互聯網醫院79家,全省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累計開展預約掛號1.09億人次,開展遠程會診131.29萬人次。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健康服務格局初步形成,醫療健康服務便捷化、可及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就醫體驗顯著改善。

    關鍵詞一

    “互聯網醫院”

    患者可在家連線醫生看病就醫省時省力

    “我是AI導診助手,可以為您提供人工智能醫療服務哦!”7月22日,家住成都市溫江區的黃勇告訴記者,以前去醫院看病,不知道該掛什么科,“現在打開微信就可以根據癥狀推薦科室和醫生,太方便了!”

    前幾天,黃勇因為頭痛和失眠想去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就診,通過該院AI智能導診服務獲取了掛號推薦,并在線掛了門診號。據了解,成都五醫院今年初上線了“互聯網醫院”,患者可在家通過在線門診功能和醫生交流病情,病案復印、門診繳費、報告查詢等也均可通過“互聯網醫院”操作。

    廣安市居民李阿姨年過六旬,患有糖尿病,10年前接受了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糖尿病專家黃斌主任的治療。過去,她每個月都要從廣安到成都找黃斌復診。在成都市二醫院成為成都首批“互聯網醫院”后,2020年9月,李阿姨通過互聯網醫院掛號就診,黃斌在互聯網醫院上接診,并調閱了她既往的病歷資料和醫囑處方,在線開具電子處方。

    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累計建成互聯網醫院79家,累計開展網絡咨詢100.6萬人次、網絡復診87.7萬人次,開具電子處方44.9萬單,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累計開展預約掛號1.09億人次,395家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實現了掃碼就醫,通過掃碼就醫的也已超過1.2億人次。

    “互聯網 ”也為醫院的人性化服務帶來了技術支撐。

    7月20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SICU(外科重癥)示教室,患者家屬王先生在這里完成了一次遠程探視:他的妻子在院內住院,不方便家屬直接探視,醫院通過建立的5G VR探視系統,讓王先生實現了探視妻子的愿望。

    不僅僅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華西第二醫院建設了基于5G的醫療行業專網,讓5G技術推動急救、遠程診療等方面升級,還通過5G和VR技術的融合,建設了隔離探視系統,讓患者家屬在病房外甚至家中通過VR頭盔、手機APP等多種形式預約對患者的探視,緩解家屬的緊張情緒。此外,還打造基于“5G AI 人臉識別”的全景醫院監控平臺,實現了對院內異常行為分析預警能力的提升,還在產科門診等各重點科室實現在線人臉識別掛號功能,既保障了院內各區域的安全,又提升了患者的掛號體驗。

    關鍵詞二

    區域協同

    醫聯體引入新技術偏遠地區患者享高質量治療

    “互聯網 醫療”推行以來,四川省各級醫療機構也將互聯網技術引入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建立起遠程診療、遠程影像等醫療服務模式,不僅提升了醫聯體內機構的技術水平,也大大方便了農村和偏遠地區患者就醫。

    6月29日,成都市新津區花源鎮村民王大全(化名)在干農活時不慎摔傷,在衛生院照了X光,又擔心衛生院可能“看不準”,準備前往區人民醫院。沒過多久,老王的X光片檢查結果就出來了:軟組織挫傷。讀片醫生正是新津區人民醫院。衛生院醫生介紹,這種深度的軟組織傷對他們來說較難判斷,所以通過遠程讀片系統把光片上傳給了區人民醫院。

    近年來,新津區依托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醫療合作單位,建立“四川省人民醫院內窺鏡遠程診療平臺新津分中心”“華西醫院遠程會診和視教新津分中心”“華西附二院區域聯盟醫院新津網絡門診”和區(縣)鄉兩級“多方視頻醫療會診中心”。目前,新津區基層醫療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已實現了全覆蓋。

    6月7日下午,身患宮頸癌的75歲患者張燕(化名)躺在內江腫瘤醫院的病床上,她的病情通過5G技術傳輸到遠在成都的四川省腫瘤醫院的遠程會診中心進行會診。這也標志著省腫瘤醫院與中國移動四川成都分公司等共同研發的四川省首個5G云放療系統正式投入使用。據了解,此次投入使用的5G云放療系統,包含遠程影像、AI勾畫、遠程計劃多項功能,專家可以實時為異地患者制定放療方案。“5G云放療,不僅可讓偏遠地區的患者能在家門口得到高質量治療,還能讓當地醫生通過現場來學習。”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郎錦義說。

    現在松潘縣人民醫院與四川省第二中醫院有著一條“遠程網絡熱線”。作為對口幫扶單位,從2019年建立起遠程診療平臺后,兩家醫院拉得更近。在這條線上,省第二中醫醫院針灸康復科發揮國家級重點專科的特色優勢,實現了對松潘縣人民醫院針灸科醫護人員在膝骨關節病變的“醫護治”的線上一站式情景教學,推進了當地基層中醫康復能力建設。

    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四川省已累計開展遠程會診131.29萬人次,遠程影像診斷750.25萬人次,遠程心電診斷394.41萬人次,有效緩解了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群眾“看病遠、看病難”問題。

    關鍵詞三

    智能服務

    基層人員智能化辦公居民健康數據即刻上傳

    近段時間,不少家住綿陽市游仙區的市民發現,自己簽約的家庭醫生隨身攜帶的工具包“輕”了很多,一些醫生在為簽約市民查體時還會拿出一塊平板電腦操作。

    原來,得益于該區衛健局配套建設的“健康游仙”智能公衛服務系統,這些家庭醫生手中的平板電腦可通過該系統上傳和保存居民的健康數據,并將其自動上傳到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系統和居民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醫生能隨時查看簽約患者的身體狀況,并就地對其提出醫療健康建議。

    “基層公衛服務人員實現了智能化和無紙化辦公。”綿陽市游仙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區啟用“健康游仙”智能公衛服務系統后,工作人員不再花大量時間寫信息填表,有更多時間入戶為老百姓服務。

    為了推動基層醫療機構的常見病診療和健康隨訪等方面的效率,攀枝花市搭建了“云平臺”“村醫通”“健康一體機”等基層醫療服務平臺,在各鄉鎮(街道)設置了260臺移動隨訪設備。攀枝花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這些設備可更快速地采集居民健康檔案和隨訪信息,能讓家庭醫生準確掌握簽約居民的健康狀況,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對慢性病患者的隨訪效率。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四川省多地在基層推廣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使用健康一體機、推進家庭醫生電子簽約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成都、瀘州、綿陽、廣元等地已成為居民開放查閱個人電子健康檔案的試點城市。

    關鍵詞四

    體系覆蓋

    2022年基本實現全方位記錄、管理居民健康信息

    “互聯網 醫療”今后的路該如何走?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四川省推進“互聯網 醫療健康”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到2022年,四川省“互聯網 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將覆蓋全生命周期。實現醫保個人賬戶在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藥機構在線直接結算。遠程醫療力爭覆蓋全省50%以上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普遍實現檢驗檢查結果自助查詢,三級醫療機構普遍實現檢驗檢查集中預約,醫療聯合體內醫療機構實現檢驗檢查結果在線共享。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普遍提供分時段預約診療、智能導醫分診、候診提醒、檢驗檢查結果主動推送、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三級醫療機構預約時段力爭精確到30分鐘以內;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開展床位預約。推動醫療機構建設“智慧藥房”,三級醫療機構門診取藥人均等候時間力爭控制在15分鐘以內,三級中醫醫院普遍開展中藥飲片代煎、配送服務。推動各地開展家庭醫生線上簽約和線下履約服務,為簽約居民在線提供健康咨詢、慢病隨訪、健康管理、延伸處方、用藥指導等服務。建立全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信息平臺,實現簽約服務數據有序歸集、履約服務網格化動態監管。到2022年,基本實現全方位記錄、管理居民健康信息。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 醫療健康’將會為廣大群眾帶來更多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便利,群眾的就醫獲得感進一步增強,健康保障進一步提升。”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金臺資訊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