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網絡為人與人、人與物以及物與物之間高速、安全和自由聯通提供基礎保證。
5G,不僅僅是能讓我們更流暢地觀看 3D 視頻直播,它也對基礎通用技術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醫療行業的智能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縮短距離,遠程診療緩解資源不均
網絡的速度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通信的連接穩定則有望解決行業困境。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與跨地域就診難一直是中國醫療行業發展的痛點。在北上廣等城市里,不少三甲醫院會有 1/3 來自外地的疑難病患者,而偏遠地區的患者也不得不為了一些 ” 小病 ” 而穿州跨省。
遠程醫療運用了通訊、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克服了地域限制,被行業一致認為是解決以上難點的最佳途徑。5G 通信技術的升級,將 4G 條件下時延 50-100 毫秒縮短到 1 至 10 毫秒,幾乎可以做到完全同步。偏遠地區的醫院可以與三甲醫院的醫生進行實時視頻,進行遠程病理診斷、遠程醫學影像診斷、遠程監護、遠程會診、遠程門診、遠程病例討論等。

更快速度,爭分奪秒挽救生命醫學上把發生傷病后的頭 4 分鐘,稱為急救 ” 黃金時間 “,在 4 至 6 分鐘內不進行急救處置將導致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傷。5G 的高速率傳輸節省了急救的關鍵時間,也為更好利用 ” 緊急窗口 ” 給出了創新思路。CT、X 射線掃描儀等醫療影像儀器,不僅可以被運用到救護車的院前急救中,還可以搭載上高速率傳輸的人工智能系統,輔助醫生判斷患者病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急救壓力。
挽救生命必須分秒必爭,5G 帶來的毫秒級速度無疑是醫療救援的強心劑。

實時監測,真正的健康管家在醫療行業,預防的意義遠遠比治療更大。預計 2035 年后,中國將和英國等歐洲國家一起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即 65 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的 20%,中國的老齡化趨勢也加大了老年人腦疾病特別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管理需求。
今年 7 月份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中國卒中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 ( CSA ) 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上,現場媒體直播間邀請到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認知障礙性疾病科主任施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阿爾茨海默病診療中心主任肖世富教授以及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燧人醫療 CEO 蔡江一同探討了人工智能在認知障礙篩查領域的應用前景。會談中,施炯教授表示因為腦疾病的成因復雜,患者很難得到有效治療,早篩查早發現早診療是關鍵。肖世富教授談到,我國老年人的腦健康問題越來越得到各方面重視,但仍不夠,仍需加大前期篩查力度,利用人工智能去完成大面積的早期篩查肯定是未來的趨勢。燧人醫療 CEO 蔡江基于自身多年的人工智能領域探索經驗,表示未來疾病的預防和診斷,將會引入更豐富的數字化手段,會有更多的智能穿戴設備成為人類的健康管家,完成對人類健康狀態的實時監測工作,并實時上傳數據到終端醫療中心,終端醫療中心會結合數據報告預警風險問題。

據悉,燧人醫療的第一代腦功能評估篩查系統榮膺了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工智能十大創新產品,該系統將大腦生理信號采集與神經網絡算法分析融為一體,是燧人在大腦疾病檢測領域進行數字化探索的方向之一。5G, 讓數字化醫療更近一步
健康產業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創新的基礎正是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
除了急救、遠程診療護理和健康管理外,與此息息相關的醫療器械與藥品監控管理、數字化醫院等領域,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信息技術打造的數字化醫療,正在為傳統醫療衛生行業帶來新的變化和發展動力,而信息通信業與醫療行業的融合創新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