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下午,市政府舉行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副市長宗明介紹了《上海市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主要內容,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市醫保局局長夏科家、市科委副主任朱啟高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來看文字實錄↓
“十四五”時期,上海市的衛生健康事業如何發展?
上海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出爐!4方面12項重點任務,有你關心的嗎?
——熱點問答——
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
Q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上海作為一座有著近25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和入境人數最多的口岸城市之一,疫情當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仍然很大。上海要建設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十四五”期間,將推出哪些重點舉措?
A
宗明:去年以來,面對百年未遇之大疫情,我們共同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的抗疫斗爭。全市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交出了抗疫斗爭不一般的“上海答卷”。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們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斷完善各項“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措施,落實“人、物、環境同防”要求,緊盯“入城口、落腳點、流動中、就業崗、學校門、監測哨”等關鍵點關節點,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取得了疫情防控重要階段性成果。我們根據國家統一部署,自今年3月1日起啟動大規模人群接種任務,截至7月14日,全市累計接種3688.54萬劑次,接種覆蓋人群1995.57萬人、占18歲以上人群的90.3%,1809.15萬人完成全程接種,占18歲以上人群的81.9%。
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我們積極構建公共衛生的體系,進一步加強了在公共衛生建設領域的投入。去年4月7日,市委市政府率先發布《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簡稱“公共衛生20條”),啟動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制定了疾控體系現代化、公衛體系三年行動計劃、人才隊伍建設、科技攻關、應急物資保障等5個配套文件,市人大通過了《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地方法規,形成了“1+5+1”政策法規體系。
“十四五”時期,上海還將從六方面進一步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一是完善應急指揮體系,建設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健全應急制度和預案;?二是強化監測預警與快速響應,建立智慧化風險預警多點觸發機制,構建區域協同、聯防聯控的風險預警系統,完善公共衛生病原檢測實驗室網絡;?三是強化應急醫療救治,優化傳染病救治資源布局,建立后備定點醫院整體轉換機制和應急救治“預備役”制度;?四是完善應急社會治理,重點是加強基層防控能力建設,強化公共衛生應急演練,推動專業防控和群眾參與有機結合;?五是強化應急物資保障,主要是建設市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完善物資儲備預案、機制和信息共享;?六是強化應急醫療保障,在突發重大疫情等緊急情況下,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后收費,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
當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上海“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依然非常大。非常感謝全體市民在公共衛生突發疫情面前的全力支持和參與,我們還是要提醒市民?保持個人的防護,養成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堅持“三件套”“五還要”,讓上海這座城市既安全有序,又充滿活力。
推進數字化轉型7大應用場景建設,推動互聯網診療與智慧健康服務
Q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 :上海目前醫院已實現了手機支付、醫保脫卡支付,就醫越來越便捷,未來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還會有哪些便捷的舉措推出?
A
鄔驚雷: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是上海主動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我們聚焦“就醫難、排隊時間長、缺少人性化”等痛點堵點,推出“便捷就醫服務”數字化轉型7大應用場景建設,比如通過?精準預約,“掛號難”得到有效緩解,試點單位平均候診等待在30分鐘以內。通過?智能預問診,讓患者利用候診間隙提前錄入主訴,方便醫生第一時間掌握病情。?互聯互通互認方面,市、區、社區醫院接入率達100%,市級醫院互認率達94.2%、區級92%,努力讓患者體驗到“檢查不重復、省錢又省心”。
在服務流程方面,原來大家的體會是在醫院里付費特別不方便,取藥、化驗、拍CT等都要付費排隊。現在圍繞“一部手機走醫院”,通過“脫卡掃碼”支付,真正做到“支付零排隊”。全市各級醫療機構醫保電子憑證交易達742.75萬人次、金額8.24億元,信用就醫交易總筆數為12.63萬人次、交易總額為1053.26萬元。
此外,?電子病例卡和電子出院小結方案已實施, 6月底在試點單位已實現“隨身帶、隨時查”,實現“脫冊就醫”。?核酸檢測和新冠疫苗接種方面,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線上申請和查詢核酸檢測,通過隨申辦、健康云等實現接種預約和結果查詢,緩解現場人流壓力。?智慧急救建設方案完成試點網絡調試和技術對接,努力實現“上車即入院”。今年年內,力爭實現七大應用場景全市全覆蓋,全面提升市民便捷就醫體驗。
同時,我們大力推動互聯網診療與智慧健康服務,市衛健委已批準設立64家互聯網醫院,為患者在線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服務,以及隨訪管理和遠程指導,并不斷深化“互聯網+社區”服務,開展面向居民的家庭醫生簽約、健康管理、健康照護、藥品配送等智能化服務。特別是青浦區在中山醫院等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長三角(上海)智慧互聯網醫院,搭建了長三角三級專科互聯網總醫院,會同嘉善、吳江兩地共同推動醫療行業治理及服務模式創新,打造互聯網醫療、數字賦能健康城區的“長三角數字干線品牌”,使群眾感受更好,能夠享受到數字化轉型對于醫療服務帶來的好處。
構建“兩縱、三橫”保障體系,多層次醫保高質量協調發展
Q
澎湃新聞:在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方面,上海有哪些比較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推廣的?能否具體介紹一下。
A
夏科家:上海已經構建起了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十四五”期間,上海將把建立完善多層次醫保體系作為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基本醫療保障水平要和這個國家、這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
關于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我們總體的設想是要構建 “兩縱、三橫”的保障體系。?“兩縱”就是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三橫”一方面要不斷構建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滿足大部分群眾基本的醫療保障需求,同時對于多層次和差異化的需求,我們通過不斷構建和完善補充保險和商業保險給予滿足,同時從托底層面上來講,要不斷發揮醫療救助、包括慈善捐贈等的作用,來保障最困難群體的醫療費負擔。
在不斷完善基本醫保的同時,一方面,我們也在努力有序推動補充醫療保險的發展。目前上海市總工會職工互助保障計劃已經覆蓋500余萬人,市紅字會等舉辦的少兒住院互助基金已經覆蓋約224萬人,這也是上海長期以來建立的補充醫療保險的特色。
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助推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從2017年開始,上海開展了個人賬戶資金自愿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的試點,陸續推出了六款產品。今年我們會同上海銀保監局,指導9家保險公司推出了城市定制型的商業保險,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滬惠保”,為市民增加大額自費醫療費補充商業保障。目前投保已經結束,投保人數超過700萬人。
下一步,我們適應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的新理念,結合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實施,既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穩步提高基本醫保待遇;又統籌推進基本醫保、補充醫保、商業健康保險、醫療救助、慈善捐贈、醫療互助等多層次醫保高質量協調發展,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醫療保障服務。
數智驅動、融合發展,打造上海醫學科技創新路線圖
Q
解放日報:“十四五”期間,上海在醫學科創方面將有怎樣的投入力度?會有哪些具體舉措?
A
朱啟高:醫學的每次進步都是最溫暖的科技進步,醫學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溫暖了無數的患者。醫學科技創新是上海堅持“四個面向”、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的重點聚焦領域,也是上海全力做強創新引擎、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
“十三五”以來,上海對醫學科技領域的投入持續增加,平臺建設和人才隊伍儲備不斷強化,創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醫學科技創新對人民健康的保障作用不斷彰顯。?在國家層面,“1+6+4”國家級重大平臺落戶上海。?1是指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6是指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4是指國家醫學中心。
市級層面,臨床研究體系不斷完善。在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上海逐步形成了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為龍頭,以市級醫院臨床研究中心為骨干,醫療衛生機構和生物醫藥企業共同參與,醫工緊密結合的臨床研究體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科技攻關體系與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累計承擔國家新冠肺炎應急科技攻關項目45項,擁有5款核酸檢測試劑,1款抗體檢測試劑,數量居全國前列;3家單位的抗體藥物研發獲國家支持,mRNA疫苗、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等多個技術路線的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取得積極進展。此外,形成了新冠肺炎救治的“上海方案”,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十四五”期間,上海醫學科技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數智驅動、融合發展,打造上海醫學科技創新路線圖”。
“數智驅動”,即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發展;?“融合發展”,即推動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融合發展,推動醫學與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發展,重點是深化醫學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人工智能的融合創新,加快提升醫學科技創新策源力。
具體包括五方面舉措:?一是加快促進醫學與相關學科深度融合。繼續實施重點學科和專科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醫學學科。聚焦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罕見病等,加快精準醫學突破。推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醫學科技創新領域的應用,加快發展智慧醫學。
二是繼續加強公共衛生科技攻關能力建設。堅持平戰結合,強化公共衛生科技協同攻關,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推進醫教研產協同和國內外科研協作,優化數據、平臺等科研資源共享和開放機制。建設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
三是大力發展數字化、高水平臨床研究。布局若干高水平研究型醫院、醫學創新集群和醫企融合示范基地,建設上海臨床研究中心、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和上海市免疫治療創新研究院,發揮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作用,加快產出一批示范性、標志性研究與轉化成果。繼續實施市級醫院臨床研究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市級醫院臨床研究中心規范化、特色化建設。
四是全力打通醫學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在市級醫院建立“臨床診療-臨床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一體化機制和服務平臺。支持醫療機構設立科研成果轉化部門,鼓勵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技術轉移服務。鼓勵產業園區、行業組織等建立產學研醫對接平臺,推動醫學科技成果轉化。
五是積極構建跨國醫學遠程交流合作平臺。支持參與全球醫學科技創新,加強與國內外高水平研究機構和醫療機構等的交流合作,與“一帶一路”國家(地區)共建聯合實驗室和研發基地。在生命健康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積極培育并適時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推進“一下沉、三提升”,加強新城醫療衛生資源配置
Q
文匯報:“五個新城”建設中,新城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會怎樣配置,會重點推進哪些項目?
A
鄔驚雷:加強新城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是“十四五”衛生健康資源規劃配置的重點。目前,五個新城已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但與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新城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存在不足,對加強優質醫療資源配置的呼聲很高。今年3月份市衛健委印發了《關于加強新城醫療衛生資源規劃配置的方案》,明確了資源配置標準和要求。?“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根據新城居民健康需求,推進“一下沉、三提升”:
一是推進市級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重點推進一些市級醫院建設項目,其中,嘉定新城,市中醫醫院遷建項目明年竣工,瑞金醫院北部院區二期擴建工程年內開工;奉賢新城,國婦嬰奉賢院區項目今年年底竣工,新華醫院奉賢院區年內開工,兒科醫院奉賢院區正在積極推進中;松江新城,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部二期擴建工程今年年內開工;南匯新城,第六人民醫院臨港院區二期擴建工程年內開工;青浦新城,中山醫院青浦新城院區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中。
二是提升區域性醫療中心服務能力。主要是加強區域性醫療中心標準化建設,為居民們打造“家門口的好醫院”。對缺乏區級醫療機構的,比如南匯新城,我們也已考慮相關布局建設。
三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根據新城人口導入進程,推進新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建、遷建項目。
四是提升新城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推進新城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彌補公共衛生資源短板。
把群眾的感受和體驗作為工作出發點,讓群眾通過改革有更多獲得感
Q
新聞晨報:上海的醫保制度改革,讓群眾得到了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A
夏科家: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和上海的實際情況,我們對“十四五”期間醫療保障改革的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做了一些研究,相關內容已經體現在我們今天發布的《上海市衛生健康發展“十四五”規劃》中。為了進一步推動醫保制度改革,在“十四五”期間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一些重點任務。其中,?改革任務總體為“4+2”框架:“4”即4項關鍵機制,包括:公平適度的待遇保障機制、穩健可持續的籌資運行機制、管用高效的醫保支付機制和嚴密有力的基金監管機制。?“2”即協同推進醫藥服務供給側改革和優化醫保公共管理服務兩個支撐保障。
無論是構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還是推動醫保制度改革,都要把群眾的感受和體驗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點,讓群眾通過改革有更多獲得感。?一是深化“三醫”聯動改革、不斷降低群眾就醫負擔。上海先后組織5批國家藥品集采,218個品種平均降幅53%,把群眾常用藥品價格降下來。通過“醫保醫企面對面”常態化服務機制,不斷加快新的醫療技術和新的醫療服務項目的運用,使其更早更快惠及市民,進入到臨床。
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目前門診異地直接結算試點覆蓋長三角全部41個城市和9000余家醫療機構,試點經驗全國推廣。
二是穩步提高待遇水平、改善群眾就醫體驗。一方面,加強疫苗接種、核酸檢測、新冠患者救治等費用保障,目前已撥付疫苗采購費31億元。職工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從去年55萬元提高至今年57萬元。?另一方面,不斷推動醫保服務高效便民,提升老百姓看病就醫的體驗。我們率先上線醫療費報銷“一件事”,全市定點醫療機構醫保“脫卡”支付全覆蓋,1100余家定點藥店實現手機“刷碼”購藥。我們還推進“醫保電子記錄冊”建設,讓市民“不帶本也能就醫”。
三是加強醫保基金監管、確保安全可持續運行。繼續深入開展打擊欺詐騙保專項整治,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對參保人和機構“誠信畫像”,逐步實現可疑點自動抓取、智能研判、快速預警,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確保醫保基金運行安全可持續。
借此機會,我也想提醒廣大市民,要管好自己手中的醫保卡,尤其不要把醫保卡借給別人,更加不能從出借的過程中牟利,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共同保障醫保基金安全可持續運行。
建設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促進康復功能全面融入社區衛生基本服務
Q
東方網:隨著城市老齡化進程加快,居民對康復醫療的需求一直在增加,請問上海將如何辦好實事,讓居民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康復醫療服務?
A
鄔驚雷: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老人的健康服務特別是康復服務,需求越來越高,特別家門口的社區康復顯得越來越重要。
在衛生健康“十四五”規劃中,除了強調綜合醫院的康復建設外,如何提高社區的康復服務能力,對于滿足居民的這一需求非常重要。前期我們做了一些探索,發現社區康復服務市民歡迎度高、服務效率好,便捷度也比較好。?為此,市衛生健康委會同市財政局制定了《本市社區康復中心建設指導標準》。
今年,建設30家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被列為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以建設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為起步,整合以智能康復設備等為標志的現代康復技術與中西醫康復治療技術,?打造一批以康復為特色的示范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力爭“十四五”期間基本實現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康復中心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夯實社區康復服務網絡,促進康復功能全面融入社區衛生基本服務。
目前,示范性社區康復中心建設已全面啟動,進展順利。其中,1家(黃浦打浦橋社區)已完成建設,已面向居民開放;12家已完成硬件建設,待設備招標采購后,預計7月底可面向居民開放;其余處于硬件建設階段,預計9月底之前可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這30家建成以后,我們將逐步總結經驗,規范推廣,希望“十四五”期間,上海社區康復服務能夠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服務網絡更加健全,方便市民能夠就近得到康復服務。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