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從“零”開始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也越來越多。生命健康是個全程呵護的過程。個體的生命健康管理應該從“零”開始。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人口與健康空軍總醫院平臺中心建設的《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可將一個人從孕育腹中到垂垂暮年的全部生命健康信息存儲記錄,為個體打造“生命信息保險箱”,便于隨時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時獲得相應的健康管理服務。
空軍總醫院主任醫師、特診科主任王新宴表示,這一智能平臺以個體的原始健康數據、動態輸入數據、健康評估分析、人群健康圖譜為基礎,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管理系統,涵蓋了從胎兒期到老年期的各個生命階段,包括孕育記錄、出生檔案、喂養記錄、兒童保健、發育記錄、成長記錄、體檢記錄、生病記錄、健康管理等。
舉個例子,從準媽媽孕育寶寶時的胎心記錄、體檢記錄(即準媽媽健康檔案到一個新生寶寶出院時),寶寶的出生檔案、電子病歷、免疫計劃等都可以發送至“生命信息保險箱”中。媽媽在家喂養寶寶時,母乳的量、奶粉的牌子及吃多少等等,都可以在系統中記錄。寶寶哪天開始爬、坐、立、行走、身高、體重等數據都能通過視頻、文字或圖片錄入成長記錄中。孩子出疹子、腹瀉、發燒、用藥、藥物過敏史等也可以記載。
少年時期,如果孩子生病到醫院就診,醫生經過您授權打開專屬“生命信息保險箱”,既往病史、藥物過敏史、體檢資料等信息一目了然。
中年時期,如果醫生發現個體血壓比原來增高,體重指數發生變化,動脈波形出現問題,會提醒改變生活方式,并給出合理建議。
老年時期,假設個體遇到突發疾病,用手機按下急救鍵(指紋識別),身上穿戴的生命信息采集設備采集發送心電、血壓、血氧、血糖、體溫、定位等信息。遠程醫師判斷需要急救后,呼叫120急救車接病人到附近醫院,同時發送生命體征信息到醫院,醫院直接做好接診準備……
生命信息保險箱為精準治療、個體化治療提供基礎數據。因為人體不同于“零件”,統計學中假設N1=N2=……Nn,人體卻非如此,每個個體都有特殊性。很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診斷標準來源于大數據。我們要正確認識概率與個體之間的關系,概率是橫向比較,個體化數據才是每個人獨有的!
醫療中“小數據”非常重要。曾經有一個病人反復出現皮疹,診斷為花生過敏,而真正確診實際上是通過家長記錄孩子飲食發現的。“小數據”不比大數據那樣浩瀚繁雜,卻對自己至關重要。
目前,大數據在醫學領域廣泛應用,高血壓診斷標準、骨質疏松診斷標準、藥物評價、醫療設備溯源、基因診斷等等都離不開大數據。實際上,臨床診療中“個體化數據”更為重要,用“個人小數據”和“大數據”比較的同時,要跟蹤個人的“小數據”。個性化的診斷治療都需要記錄和分析個人行為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這就是“個體化小數據”。
在健康管理中,個體健康信息需要橫向和大眾比,縱向和自己比,隨時發現自己的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健康平安。
我們不是說大數據不重要。醫學上發現問題、制定診斷治療標準、藥物評價等等都需要大數據。歐美等國家早已開始建設患者信息數據庫。我們正在建立的“生命信息保險箱”業務就是用戶可以通過存儲自己的“個體小數據”,不斷為自己完善健康自畫像。而我們集成大量在線數據建立的數據信息平臺可以推動個體化診斷治療,正確判斷,減少誤診,避免過度診療和診療不足。也就是“從大數據得到規律,用小數據去匹配個人”。
《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人口與健康空軍總醫院平臺中心》的數據庫及智慧醫療服務平臺,由空軍總醫院和北京郵電大學王樅、李劍峰教授團隊共同建設,智能多重加密,安全讀取,防止他人竊取個人生命信息。個體可以隨時添加自己的就醫病例、體檢信息、日常生活信息等資料,還可以針對系統中自己的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結合不同人群的健康圖譜,查找自己的健康狀況在圖譜中所處的位置。
可穿戴設備顛覆傳統健康管理模式
可穿戴設備的微型化、便攜化、數字化,是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基礎。可穿戴設備的創新發展為生命信息的采集提供了保障。例如:清華大學馮雪教授團隊研究的“柔性可延展電子集成器件”將為醫療健康管理帶來廣闊的前景。王新宴認為,未來十年,從醫學診斷、處方用藥、患者監護到健康管理等領域,都將開啟智能化時代,醫療健康管理走向智能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隨著智能化產業的發展,智能血糖儀、智能血壓計、掌上監護儀、電子皮膚等生命信息采集設備及簡單易操作的醫療設備在普通家庭中的普及率會逐漸提升。根據有關研究機構發布的數據,預計到2017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47.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0%。
只有能夠充分了解個體的生理數據,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個體化健康管理。可穿戴醫療設備可滿足醫療機構、醫護人員、大眾群體的不同需求。是遠程醫療、健康管理的基礎。
遠程持續監測患者的心跳、血壓、呼吸頻率、體溫、血氧濃度、血糖、腦電波、活動、情緒等生命指標,可以實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及健康管理。目前,已經有借助手機和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臺和高血壓管理平臺,專家可以實時分析個體的血糖波動、藥物療效等情況,給出診斷及用藥建議。
再想象一下,一位高血壓患者,私人醫生可以通過智慧醫療平臺為其提出具體的建議,如調整日程安排、減輕工作壓力、更合理的運動、飲食處方等。如果其面臨較高腦卒中風險,系統會提示患者及時就醫;對于一個育齡女性,系統會根據其基礎體溫曲線,提示最佳受孕時機……
可穿戴醫療設備計量標準與服務標準亟需規范
如果斷言大數據將徹底顛覆傳統醫療健康管理服務模式還為時尚早,那么這至少開啟了“醫療健康管理領域最新設備與技術的科技之旅”。在中國新醫改的大背景下,智慧醫療健康管理服務已經開始了探索應用,地方政府競相提出要加強醫療衛生資源整合、加快建設統一的醫療衛生信息平臺,明確將深入拓展智慧醫療健康服務。
如,北京市利用“互聯網+”加緊建設“北京健康云”服務項目。通過智能設備檢測和云端數據分析,讓市民在社區或是家里實現健康管理。上海市推出了“智慧醫療云服務”項目,初期將為市民提供健康醫療檔案查詢、健康醫療信息服務、就醫服務、遠程診療、健康資訊等服務。杭州市經過兩年的“智慧醫療”建設,已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居于領跑地位,將“智慧醫療”迅速推廣至所有市屬醫院、16家縣級醫院、10家省級醫院及主城區的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76家社區衛生服務站。
當然,除了政府主導推動的“智慧醫療”建設,各地醫療機構、健康行業協會、健康管理公司等也在各顯神通。智能血糖儀、智能血壓計、掌上監護儀等各種可穿戴設備,以及掌上咨詢轉診、掌上藥店等各種移動健康應用程序,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智能醫療健康管理服務已經走上發展的高速通道,然而相關行業標準、監管卻遠遠沒有跟上步伐。
“如何確保互聯網醫療健康數據安全和保護個人隱私是當前智慧醫療健康管理服務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部門或醫療健康行業協會應盡快出臺相關行業安全標準,對醫療衛生信息許可、網絡信息許可、監管考核等做出嚴格規定。并且盡快立法防止個人生命信息泄露,嚴厲懲處竊取他人個人信息資料的行為”。王新宴強調:“在醫療健康管理行業,我們需要定義新的服務標準與計量標準,2015中華智慧醫療健康服務高峰論壇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共同打造產、學、研、用、監管的跨界交流平臺,研討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問題,交流新理念新思想,引領技術攻關,促進科技創新,推動智慧醫療產業發展,助力提高公眾醫療健康服務質量。無論是制定行業標準,還是傳達科研成果,此次高峰論壇均將極具創造性、前瞻性和普惠性。”(來源: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