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行業大咖談互聯網醫療與保險如何結合

    行業大咖談互聯網醫療與保險如何結合

    行業大咖談互聯網醫療與保險如何結合-智醫療網

    2015年5月,國家開展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對試點地區個人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允許在當年(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稅前扣除,扣除限額為2400元/年(200元/月)。試點地區企事業單位統一組織并為員工購買符合規定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的支出,應分別計入員工個人工資薪金,視同個人購買,按上述限額予以扣除。

    這是政策在推動商業健康險。商業健康保險的功能已從基本的醫療費用補償向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健康管理轉變。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應用,將給商業健康保險帶來新業態和行業新格局。

    在傳統醫療環境痛點多、互聯網對醫療領域逐漸滲透、以及傳感器等硬件技術進步的大環境下,移動醫療行業蓬勃發展。上個月18日,平安養老險在互聯網模式與產品創新邁出重要一步,業內首款完全通過移動/互聯網銷售的個人癌癥醫療保險產品發布。

    6月12日下午,健盟“醫療健康+保險”主題沙龍集聚了互聯網醫療創業者、傳統保險行業的從業者、在醫療健康+保險領域的準創業者等,活動由上海眾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魏然主持。

    大家普通關心的問題以及想法包括:

    1、互聯網醫療如何與保險相結合?

    2、從醫療的角度保險該如何去做?如何直接進入醫療健康領域?

    3、國內醫療保險如何借鑒國外醫療保險的經驗?

    4、如醫生多點執業醫療糾紛這類保險在制訂實施過程中的現實性問題有哪些?

    5、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保險公司應該會出現一些關于移動健康、移動醫療、移動保險等相結合的產品。現在應該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雙向獲益,保險公司可制定更加適合需要的險種服務于人。對于企業可以增加一些增值服務、差異化的服務。

    6、醫療與保險的結合是一個相對比較困難的過程,主要由于醫療方面的理賠很高。

    錢從哪里來?

    怡和漢深董事長郭凱:我們團隊從企業第三方體檢服務開始。由于發現體檢本身有很多局限,轉做健康管理、醫療服務的電子商務、高端個人服務、APP,但都不是很成功。之后開始意識到做健康管理一定要解決支付的問題。錢從哪里來非常重要!!!與怡和保險合作,進而收購漢深,從而進入保險經濟。

    現代健康管理的概念中,中美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之間存在差異,中國醫療保險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是銷售能力,而美國的醫療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是承擔健康管理職能。醫療保險是一個消費型保險,盈虧在于賠付金額的多少。保險公司所處的角色應當是控制理賠來達到盈利的目的。國內外醫療體制差異大。國內除個人外很少有人關注個體健康狀況,所以在中國體檢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健康管理目前國內存在的問題:健康觀念薄弱、中國的健康管理還沒有形成市場需求、醫生無法多點行醫、民眾對于公立醫院的絕對信任。

    團體保險才是醫療的入口

    上海奇點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寧小欣:保險中最大一塊是養老和醫療。保險公司在利益上與個人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雙方都希望出更少的錢,利益一致所以市場廣大,后勁足。在個人健康預測還不能精準之前,個人健康保險會帶來巨大的合同成本,從而影響保險成本,所以團體保險才是醫療的入口。健康不等于意外。可以利用互聯網將大數據與中西醫相結合。

    干預參保人員的健康管理,是非常困難的。

    “就診通”創始人金羽青:健康管理公司、康復類企業,未來會出現雙贏。醫療健康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保險公司核對理賠,降低成本,在提前干預之前降低發病率,保險公司理賠率進而下降。但是,讓保險公司少理賠,干預參保人員的健康管理,是非常困難的問題。在國內的大環境下,參保人員往往很難聽從他人的健康指導。

    個人:我需要買保險!保險公司:NO!

    張衛群:保險與醫療都是起到社會穩定性的作用,在短期內不可能獲得大范圍的盈利。互聯網為什么目前涉及到的保險項目都沒有代表性的成功,因為在國內主動購買的人群大多數是有理賠需要的人群。目前醫生自由執業越來越多,我們之后會針對醫生自由執業設計對應的險種譬如多點執業醫療糾紛險,理賠金額和體驗會高于市面上所有類似產品。

    在互聯網醫療慢病與保險相結合的討論中,匯馬科技創始人顧斌與富衛保險(李澤楷旗下)中國首席代表鄭紅展開了精彩討論!

    匯馬科技(“大糖醫”)創始人顧斌:目前慢病現狀是認知較低,治療較少,治療后達標也相對比較低。慢病并發癥高發風險比較高。所以,在未來的一個階段,醫療保險的支出會持續上升。所以商業保險很難進入醫療健康領域,后期的賠付風險非常高。但在目前的大環境下,應該有機會設計單病種的保險。

    富衛保險(李澤楷旗下)中國首代鄭紅:保險公司非常重視慢病管理的,最終能夠減少理賠支出,但是顯效時間較長。目前觀察看來,國內每任CEO在位時間不夠長,很少有能夠關注5—10年的慢病管理結果。大部分公司在與保險公司商討醫療保險制定時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立刻降低理賠,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積累數據。作為保險公司,我們認同移動醫療慢病管理和保險相結合的方式,但是要相互交流去尋找合適的方式使得我們能夠有自信來涉入。

    匯馬科技(“大糖醫”)創始人顧斌:可以與保險公司慢慢探索,但是目前的痛點的確是長期性問題。有沒有可能設計一些產品來進行線上線下服務,與多家保險公司進行交流通過數據來尋找合作機會。

    富衛保險(李澤楷旗下)中國首代鄭紅:在所有的保險公司,健康險都不會作為長期性的保險內容,目前一般是一年期的保證續保。歐美國家進行過慢病數據收集和跨行業合作,雖然產業鏈很完備但是最后放棄,是因為若不進行5年以上的數據收集,是無法反應理賠狀況和業務狀況的影響。在業績壓力下,包括很多大公司都很少能夠去看長期的發展狀況。但是,我們也認同慢病應該有自己的險種的,來控制其風險,我們愿意在醫療互聯網領域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設計對應險種。只要有技術的支撐,我們一定會推出非傳統化的保險產品。

    在移動醫療的發源地美國,商保是重要的支付方,但在中國的發展卻遠遠落后。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