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為配合健康險稅優政策的實施,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保信”)將收集和整理健康險行業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統籌管理,意在搭建健康險大數據平臺,為險企提供服務。
由于基數較小,需求增量較大等多方面原因,今年以來,健康險保費收入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態勢。中國保監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809.98億元,同比增長34.89%,而前三月的同比增速也分別高達30.46%、25.80%、32.60%,遠高于同期產險、壽險以及意外險的保費增長速度。
另一方面,國內健康險的發展仍存在同質化傾向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在保險公司、消費者、醫療機構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阻礙著健康險的轉型升級,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或將為健康險打破瓶頸帶來利好。
或將利好中小險企
“之前有消息說監管部門會成立一家專門的互聯網數據公司,為各險企提供健康險數據支持,最后這一業務落到中保信身上。”國內一家壽險公司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中保信是首家保險大數據公司,隸屬于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由中國保險保障基金有限公司出資20億元成立,業內將其視作保監會籌劃的保險征信版圖中的重要一環,也被稱為保險版的“銀聯”。其主要職能是整合行業數據平臺,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著眼于為保險公司提供行業數據交互和技術支持。
據了解,中保信成立后首先開展的工作即接管原各地分別建立起的車險信息平臺,通過標準化、系統性的數據體系為保險公司和監管提供基礎性的網絡支持和信息服務。車險信息平臺之外,中保信正在搭建和試行農險、健康險、中介等業務的平臺。
“中保信的數據共享既包括險企之間,也包括險企與外界之間,由其來統籌健康險的數據對缺乏數據資源的中小險企來說意義更大。”業內人士表示,比如它將保險消費者的信息匯總到同一個平臺,獲取客戶資源的同時,也可以幫助險企獲得保障金額和出險頻率等,從而幫助厘定產品費率,降低中小險企賠付成本與系統開發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實際上,由于信息的長期不對稱,保險機構不僅難以共享公立醫療機構的診療信息,而且難以介入和參與人們的疾病診療和健康管理流程,同時健康保險數據平臺也不夠健全,缺乏數據積累,因而亟需在互聯網與大數據等領域進行整合。
根據業內人士介紹,保險公司在銷售健康險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與消費者進行交流溝通,與專業醫療機構之間缺乏信息共享,面對醫療機構時始終處于弱勢地位,造成醫療效率低,賠付成本高的結果。
“健康保險不像養老險,雖然專業養老服務水平會比個人的公眾養老要高,但是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但是醫療不能靠個人去決定,必須對接專業的醫院,這其中就必然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北京保險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李曉林教授表示。
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去年年底國務院已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其中即明確提及了“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參與人口健康數據應用業務平臺建設”。具體將支持商業健康保險信息系統與基本醫療保險信息系統、醫療機構信息系統進行必要的信息共享,支持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功能完整、安全高效、相對獨立的全國性或區域性健康保險信息系統,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人口健康數據分析應用能力和業務智能處理水平。
有證券行業分析師認為,在我國特有的醫療體制中存在“以藥養醫”的頑疾。過去,保險公司在和公立醫療機構進行的大病醫保合作中,并不能充分分享健康數據,在產品定價環節做好風險控制,也不能介入到診療環節過程中,控制最終的醫藥成本。現實中醫患合謀式的“過度醫療”成為常情,險企賠付成本居高難下。
“產品是由保監會統一研發、統一標準,相信各家保險公司可能會迅速開始這個產品的培訓等一系列動作,客戶會很快接觸到這個產品。緊接著面臨的問題就是后續服務,比如理賠,在研發統一標準化產品的情況下,大數據和互聯網將提供很好的支撐。”民生人壽保險公司產品開發推廣部總經理李敏表示。
健康險稅優產品兩種可能
雖然醞釀已久的健康險稅優政策已于本月正式落地,但具體的健康險產品仍在研究制定之中。
“個人業務健康險產品保守估計1500余種(一說2300余種),不可能全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目前來看有兩種形式可供選擇,一是統一一款標準化的綜合性產品,二是以產品包的形式,打包幾種保障范圍不同健康險產品供險企選擇銷售。”一家專業健康險公司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據了解,目前保監會正就稅優產品形態、費率區間以及保險責任展開論證。對于未來將要推出的健康險稅優產品,業內普遍認為較大可能會是一款綜合性的商業健康險,保障范圍將涉及補充醫療、重大疾病和長期護理。
廣發證券研報分析稱,按照已有公開的納稅人數據進行線性預測,估計2014年全國納稅人數達到5800萬人,保守假設健康險參與度在10%-30%。則行業新增保費規模在139億-418億元,占到2014年健康險規模的8.8%-26.3%,將有力推動行業發展。
目前,健康險已基本形成重大疾病保險、醫療保險和收入保障保險三大類產品,雖然市場不斷細分,但由于健康險產品的設計對疾病發生率的要求更高,所以健康險設計的發生率都相對一致,保障的內容也不分伯仲,同質化傾向嚴重。
業內人士表示,“健康險創新一是受制于產品研發設計能力,健康險方面的專業化人才特別是精算人才還不多,而且行業基礎數據缺乏,對費率厘定帶來不小的困難;二是同業競爭,相互模仿,創新的積極性不高。”
另一方面,由于賠付率較高,加上管理費用等經營成本,健康險基本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2014年四家專業健康險公司,僅和諧健康實現盈利。海通證券(600837,咨詢)相關人士指出,目前健康險普遍虧損,盈利需依賴醫改進程和保險公司專業管理水平的提高。
這種情況下,轉型也成為健康險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目前國內健康險的服務功能正從基本的醫療費用補償向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健康管理轉變。
以中國平安為例,其健康險業務正由傳統的企業團體保險向以承接政府醫保為主體的醫療健康保障業務轉變,通過積極配合各地方醫改工作,運用信息化技術提供醫保服務,包括審核醫保費用避免浪費,幫助所轄醫保和醫療機構進行管理,并通過建立精算模型協助醫保預測未來的發展狀況等。(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