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在當前的發展模式,更多的是解決醫療體制外圍的問題,無法深入核心。
長期以來,看病難和看病貴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醫療服務體系中的痼疾。盡管政府出臺了多種措施,醫療機構也作出了較大的調整,卻收效甚微。近兩年來,隨著醫療站到“互聯網+”的風口,“輕問診”“云醫院”“未來醫院”等概念層出不窮,人們或許會問,新興的互聯網醫療能否解決我國的醫療困境?要回答這一問題,還需從困境本身說起。
看病難、看病貴源自醫療體系內生的兩組二元悖論。第一,一方面,中國急劇老齡化和慢病高發導致醫療費用快速上升,這使得廣覆蓋和保基本的政府醫保體系有著強烈的控費壓力。另一方面,中國醫療自費占比過高,在缺乏商業保險共擔風險的前提下,基本醫療保障遠遠不足。第二,一方面,醫療費用的快速上升主要是因為醫藥不分和大醫院的大規模擴張導致分級診療無法展開。另一方面,在醫生收入得到明顯提高前,醫藥徹底分開很難真正展開,而醫生收入的提高勢必對醫保造成支付壓力。同時,基層醫療體系的發展天生面臨多重制約,在其自身能力得到恢復之前很難獲得病人的信任,也無法承擔起分流的作用。
前一組悖論導致了看病貴,后一組導致了看病難。
醫療費用的快速上升是各國都面臨的嚴峻問題,這與全球人口老齡化密切相關。但無論是實現全民醫保的歐洲模式,還是商業保險和聯邦醫保共擔的美國模式,用戶的自費比例相對都不高。而中國由于長期缺乏商保的支撐,主要依靠政府醫保進行低層次的廣覆蓋,這導致個人必須承擔很大一部分的醫療費用支出,這也就引發了看病貴的問題,貴并不僅僅是指醫療收費的昂貴,而更多的是用戶自費的比例過高。
另一方面,中國的醫療服務價格長期被壓低,導致醫生收入被扭曲,不得不依靠藥品回扣來彌補自身收入的差距,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以藥養醫制度。為了維持高額的藥品回扣體系,藥價虛高現象嚴重,這反過來也推高了醫療費用。同時,大醫院積聚了最好的醫療資源,造成了優秀的醫生資源向其流動的局面,從而形成虹吸效應,將病人都吸引過來。這不僅推高了醫療成本,也造成了大醫院的擁堵。大量的小病和慢病本應在基層就診,但因為基層醫療無法被用戶信任,從而形成了看病難的現象。正是因為基層不能實現很好的分流,看病難的問題才會如此的突出。
從上述的分析來看,中國的就醫困境主要來源于體制內生的問題,未來整體的解決路徑也必須從體制改革下手,而這沒有政府的介入是很難展開的。那么,互聯網能否繞開體制的局限走出一條新的道路呢?
首先,從看病難的角度來看,資源的錯配在短期內難以改善。短期內,大醫院仍將集中最主要的醫療資源和醫生資源,也仍將是病人看病的首選,這也注定無法去改善整體的就醫環境;而互聯網醫療主要是從掛號、支付和診后隨訪的角度來為大醫院服務。但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患者涌向大醫院的現狀。而且大醫院對這些互聯網醫療工具的興趣并不是非常大,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報酬對他們并不具備太大吸引力,越是業務量大的醫院越不會熱衷于此。但是那些發展并不好的大醫院、二級以下的醫院以及基層醫療機構,對將互聯網醫療作為其擴張的工具還是非常有興趣的,可是用戶對他們的需求卻不大。在這種錯配的體系下,看病難很難通過互聯網醫療來解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互聯網醫療可能會加劇看病難的問題。因為隨著互聯網醫療的介入,待價而沽的大醫院又多了一個擴張的渠道。
其次,即使互聯網能夠吸引醫生提供線上的醫療服務,也不能提高服務的效率。互聯網醫療提高的是醫生預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也就是療效,而非醫生本身的工作效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互聯網甚至降低了醫生為更多病人服務的可能。因為借助互聯網的手段,醫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跟蹤病人,并在適當時期對病人作出干預。但是,要實施這一整套服務流程,醫生需要比原先為一個病人做診斷付出更多的時間,特別是在跟蹤和及時干預上。
在中國醫療服務兩極分立的體系下,醫生不可能借助互聯網的手段為更多的患者服務。在現有的三甲醫院體系內,醫生看一個病人約需2-5分鐘,這已經是看病的極限了,不可能指望他們在線上能以更快的速度去看病。
再次,互聯網醫療更多的是控費的工具。從美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情況來看,其最大的增長來自遠程問診。由于美國線下問診的費用較高,遠程問診能夠為支付方節約大量的診費,得到了支付方的有力推動。而移動醫療和遠程監控的發展則能有效檢測病情,方便醫生及時干預,從而減少疾病拖延而產生的高額醫療費用。
不過,與線下相比,互聯網醫療也改變了美國醫生的收入結構。醫生在線上問診和遠程監測所得到的收入也減少很多,他們這樣做的動力何在?這主要是支付方式的變革引發的。美國的保險公司不再按照次數來為醫生支付,而是按照結果。這要求醫生必須改變原先的問診和監控手段,進一步使用互聯網醫療的工具來為病人服務。
但中國目前的控費還主要糾結在藥價,因為醫生的診療費用過低,遠程醫療的價格優勢完全不存在,依靠互聯網醫療來進行控費的動力缺失。
最后,互聯網醫療的手段確實能夠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和部分改變其習慣,但醫療服務的本質并不會因此而得到改變,線上只能為小病和慢病提供服務,真正的大病和疑難雜癥還是需要線下完成。提高患者自律只能為治療提供輔助性的手段,并不能決定性地改變醫療需要面對面的服務本質。
從當前的發展路徑來看,中國的互聯網醫療面臨著較為嚴重的路徑依賴。在服務方沒有約束的線下醫療體系的背景下構建互聯網醫療體系,只可能去強化原有的發展邏輯。互聯網醫療在當前的發展模式更多的是只能滿足服務方的擴張,解決的基本是醫療外圍的問題,根本無法深入核心。而且,作為控費工具的互聯網醫療要發展,也必須等待中國的醫療支付方能夠進行精細化管理。因此,互聯網醫療在目前很難真正去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的問題,更多的是扮演輔助性工具的角色,沒有能力整體性改變整個醫療體系。(責任編輯:西西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