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策略地位
中國的老齡化人口特征日益顯著,并且這一代人口經濟條件相當優渥,正在不斷驅動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成為世界上最有前景的醫療健康市場。
相比西方國家政策,中國對獲取患者信息數據的規章制度相對寬松,并且已經開始大力倡導利用人工智能來作為幫助減緩醫務人員短缺問題的工具。
???? “人工智能是一種引領未來的策略性科技。人工智能在中國的市場規模巨大,并且政府政策也非常支持,十分利好。綜合性治療服務的創新方式和對應工具,必須都要以病患為中心。”
“創業企業可能面對紛繁復雜的一系列問題,作為非盈利機構管理的企業,施維雅希望和創業企業以開放的創新精神建立合作關系,為人類共創一個更加健康的未來。舉個例子,施維雅的電子醫療部門就在本月13號與DEEPLINK,一家集合發展數據監測,和提高醫務人員獲取及共享電子病歷效率的創新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這是施維雅聯合參與的,第一個針對腫瘤學的電子醫療工具。”Servier中國首席財務官Sebastien Legarand在Wehealth by Servier主辦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癌癥治療的運用》論壇中分享了這一主題。
人工智能治療 vs 醫務人員短缺
中國正大力倡導利用人工智能作為工具,來減緩醫護人員短缺問題。
“人工智能醫療服務的目的,就現在階段來說不在于要替代高水平的醫生,而是要解決絕大多數偏遠地區醫生能力不足的問題。就目前情況來講,人工智能對每個醫生的定義不同,人工智能不是要代替醫生,而是要幫助醫生找出遺漏的地方。大醫院能提供優質指導,讓人工智能吸取更多教訓。”
“我們一定要深入醫療的毛細血管,讓農村包圍城市。農村非常渴望人工智能,需要網絡和人工智能去解決實際診斷問題。當地政府也非常愿意為這些可以解決問題的設備買單。”12sigma的市場部副總吳崗分享了這一見解。12sigma是一家前景優越,以人工智能和深層學習科技為主的初創企業,即將迎來C輪融資。
快速發展
中國正在有計劃地迅速發展。
騰訊互聯網+的行業合作總監柏京根透露到:“我們騰訊覓影產品的食道癌篩查準確率已經達到了97%,聽起來非常厲害,但這是不足夠的。如果我們轉換身份,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去看,其實只有0%和100% 的區別,也就是一個有或沒有的問題。”
“我認為未來通過AI,治療癌癥是非常有可能和治療感冒一樣簡單的。”?
鑒于中國病患“排隊兩小時,看病一分鐘”,“快餐式誤診”,“專家號一號難求”等一系列痛點,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提高醫療效率成為了中國精準醫療產業共同的使命和社會責任。
反而言之,在沒有標準規章制度的市場下,如何獲取用于人工學習發展的醫療數據則是業內人士要一起探索和解決的核心問題。
“人工智能的巨大挑戰是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和法律法規問題。數據獲取得要讓用戶,政府,病人放心。”
“我們處于巨大的挑戰之中,并且我認為大企業應該承擔這樣的責任。對于電子病歷,中國缺少的不是電子病歷的數量,而是高質量的電子病歷。電子病歷在美國的利用率小于20%,在中國會如何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大數據不在于量,而在數據種類,非常好的數據非常緊缺。數據質量不是無解,但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IBM中國的首席健康官陳彤分享了這一私人看法。
未來趨勢??人工智能已然成為中國醫院未來發展的趨勢。
大多數醫生擁抱改變,甚至有些人認為,不接受人工智能的人終將被淘汰。
如何迎合好市場的真正需求,是人工智能在醫療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文章來源:施維雅We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