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上睡覺的時候戴上監測“打呼嚕”的智能腕表,第二天打開手機APP查看分析報告,看看睡眠中的自己有沒有出現呼吸暫停的情況。張丹告訴南都記者,被稱為睡眠“隱形殺手”的鼾癥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看準這個需求方向,她正在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推出一款用于鼾癥監測的智能手表,聯合當地三甲醫院落地篩查門診。
吃螃蟹者準備好了么
張丹是媒體人出身,三年前轉型創業就看準了慢性病管理這個大方向。不過當時沒做硬件,只是基于客戶的體檢報告制定一系列健康管理方案。但她很快發現,缺乏前期對用戶的數據采集,后面的分析、服務只會流于空泛,很難真正打開市場;而實現遠程采集監測正好可以借助開發可穿戴設備。
做哪種慢性病的監測呢?在醫療和健康管理的積累讓張丹明確,必須選有醫療臨床大數據做支撐的領域,否則分析模型沒法做,那劃分下來只有三個方向:動態血壓、動態心電和動態血氧。前兩種都試過,分別推出了動態血壓儀和動態心電圖儀,但前者只形成趨勢圖,進一步的分析報告不好把握,后者的專業門檻又太高,而且需要用戶要在身上貼很多電極片,使用體驗不佳,因此后來都棄用了。
那就只剩下動態血氧。正好在臨床上有對應的睡眠科,可以針對鼾癥(醫學上稱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開發監測儀。據統計,我國有各類睡眠障礙的人高達38 .2%,高于世界27%的比例,而1/3的高血壓、1/5的心臟病都與鼾癥有關。
“這是一片新藍海,國內只有我們一家在做,在日本也沒碰到同類產品。”在張丹看來,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眾對鼾癥的認知度目前確實沒有血壓和心電高,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經做好準備在前期投入大量教育用戶的成本;但換個角度想,這也正是作為創業公司的機遇所在,可以在競爭來臨之前打好根基。
將鼾癥監測儀“請”回家
起步階段,怎么打開鼾癥監測儀的市場?張丹認為,不能憑廠商一己之力,得聯合醫院一起做宣傳推廣。事實上,這款鼾癥監測儀的定位并非泛健康的可穿戴設備,而是具備資質的醫療器械;而看橙意家人的團隊構成,相當一部分本身就有銷售醫療器械的經驗,資源覆蓋了全國80%的三甲醫院,這樣一來就不難進入醫院渠道。
“醫院的合作積極性非常高,畢竟這有助于擴大它們的門診量,帶來更多病人。”張丹對南都記者說,以往市場上缺乏家庭監測設備,鼾癥篩查很麻煩,患者要到醫院睡一個晚上,導致這個科室的受眾面一直比較小;而現在,用戶可以在家里睡覺的時候戴上鼾癥監測儀,設備會連續采集用戶血氧飽和度等指標,形成動態血氧趨勢圖,用戶通過手機A PP就可以查看由專業醫生出具的分析報告,到底是不是鼾癥、是哪種程度的鼾癥一目了然,用戶再據此決定是否接受接下來的治療方案。
在這個過程里,用戶可以先在網上買一個鼾癥監測儀自測,然后到橙意跟醫院合作的門診做進一步的篩查和治療,也可以直接到門診做咨詢和檢查,然后由醫生推薦租用或者購買設備。
至于現階段這款鼾癥監測儀的銷售情況,張丹沒有透露具體數字,只是說自從8月在京東眾籌以來,已經積累了5000例用戶數據。“我們的重點不在硬件銷售,挖掘后續的健康服務會有更多機會。”她對南都記者說。
下一步,橙意家人計劃再推出一款呼吸機。張丹解釋,很多主打健康監測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環之所以沒能很好地打開市場,問題就在于前期的監測沒能很好地跟后續的分析及治療對接;因此,從鼾癥監測儀到呼吸機,正是要完成從監測到治療的閉環。
我認為抓住鼾癥監測和治療這個大方向是對的,國內現在也有幾家公司開發能治療鼾癥的產品:患者晚上睡覺的時候,把產品像戴藍牙耳機那樣戴到耳朵上就行,通過刺激穴位等方式使人睡覺不打鼾,效果還算不錯。相比之下,橙意家人目前的產品還只是一款用于監測的智能手表,后續還要對接治療。
當然,這種戴上睡覺就能治療鼾癥的產品屬于家用級別,只對輕度或中度鼾癥有效,盡管他們對外宣稱也能治療重度鼾癥,但我們內行人都知道夸大了。反而是即將重點推出呼吸機此舉,應該更多是面向重度鼾癥患者,因為只有這個人群才會在家里備呼吸機。這樣一來,橙意家人的產品就必須達到醫用級,技術水平要求非常高。而他們的鼾癥監測儀畢竟是國內第一次嘗試,在實際應用中到底能否滿足臨床需求呢?比方說傳感器,關系到數據采集的有效性,縱觀國內許多可穿戴設備,在傳感器方面都做得不太理想,那橙意家人能否帶來驚喜呢?雖然說他們具備醫療器械資質,但在我看來,這只是張“合格證”,對于患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產品有效,這有待市場去檢驗。
如果真能做出好的醫用級可穿戴產品,我是非常看好的,否則只達到家用級,說白了就是個電子產品,談不上有十分大的用途。更重要的是,國內外的電子巨頭像三星、百度、谷歌,都在往家用級可穿戴這個方向走,它們在電子市場的品牌知名度高、制造工藝強,銷路廣,未來的市場壟斷者絕對會是這些巨頭。留給創業公司的空間并不太多,除非做出技術門檻特別高的產品,這也是我們看了很多可穿戴項目卻不敢輕易去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