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業界 > 醫療大數據”重塑“現代化醫院管理

    醫療大數據”重塑“現代化醫院管理

    醫療健康大數據論壇

    演講嘉賓:醫療大數據”重塑“現代化醫院管理

    演講嘉賓: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院管理處處長 王海濤

    王海濤:我看大家也差不多困了,坐了一下午了。咱們稍微輕松一點,因為今天我到了會場我覺得整個狀態非常的熱烈,我想問大家幾個問題。大家有多少是學醫的?請舉手。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五分之一。說明大部分不是學醫的,不是學醫的就好辦了,不是學醫的證明都進入學醫的行業了,證明這個行業非常熱。大家有多少是75后或者80后?這回舉手多了。剛才陳主任也可以舉手,他也是80后。證明什么?有生命力的力量多了,這是兩個點。所以證明這個行業或者說這個主題非常熱,熱到什么程度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醫院內分泌科的主任,那天我們聊天,我們搞一個項目,他說最近真的是很忙很忙,我說怎么忙?他說每天找我人特別多?我說是患者嗎?他說不是,最近早我的都是找我加APP,都是對外掛號咨詢,原來找他的都是藥廠的多,賣藥。現在找他的都是做互聯網醫療的多,所以證明這個行業真的是處于一種非常火爆的狀態。行業火爆是好事。

    我還問大家一個問題,今天在座的大家自己的公司已經開始掙錢和盈利的請舉手,3個。認為自己公司將來一定會掙錢的請舉手。剛才不是說了嘛,主持人說了8萬個億等著大家分呢,要有點信心。但卻是其實挺難的,不那么容易。我本來今天準備的題目是醫院的院長的一個題目,講醫院管理,后來跟我溝通更多是互聯網醫療和移動醫療行業,所以我想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個話題,就是大數據時代的健康管理的創新的模式。

    我要放的是一個模擬數字醫療的視頻,或者說模擬遠程醫療的狀態,本來想讓大家看的,但是播放不出來了。其實這個視頻里頭提到了一些詞,我一一羅列了一下。實際上這么多詞的核心是什么?核心大家看都是醫療或者說是健康的數字化,甭管是精準的還是個性化的,還是可修飾的醫療服務,核心是醫療。

    有了這些詞的出現我想與會的上面的主講者,給大家傳遞了那么多硬件、軟件和規劃,實際醫療服務健康,從H1.0變成H2.0,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今天大家都在談大數據,我們也談談大數據,今天不談三國也不談毛豆,我們談大數據。大數據是在什么環境下?首先互聯網變得越來越智能,不知道大家感受到沒有,現在有多少人在坐車的時候都在使用智能化的打車軟件?包括晚上吃飯叫代駕,完全是E代駕。實際你每天在網上的行為谷歌和百度早就知道你的行為的軌跡,所以互聯網變得越來越發達。

    馬云為什么能成功?馬云的核心就是在做數據。他一共創辦了6個公司。第一個公司是干什么?就是做黃頁,做翻譯,放到網上給老外看,因為他們是學英語的,所以他最初做數據,做到今天還在做數據,做什么數據?做交換數據。他實際上是對大數據很早就極其敏感的一個人,所以他的成功體現了整個時代的特點。

    現在技術的演變已經把大數據的驅動變成智慧型經濟模式,就是數據不單純是數據了,數據已經到了智慧層面了。同時數據和經濟是緊密聯系在一塊。所以說醫療是不是能逃脫數據的力量的推動呢?醫療是完全逃脫不了的。所以主題起的很好,叫智慧互聯引變革,跨界融合促發展,真正的融合到一定程度行業就發展變化了,什么變化?等再做背板倒過來,把這些機構互換一下。

    我們看看大數據到底是什么?大數據就是海量數據嗎?這么多數據世界,數據工廠,大數據是指數性增長的海量數據,大數據是不是云計算呢?大數據之后又一個概念出來了叫云計算,大數據不僅僅是云計算,它是云計算的靈魂和升級方向,它的內涵比云計算深刻得多。數據之間是從交互到交易到融合,底層是數據處理。剛才也提到那么多起點數據如何處理和利用是核心,我今天并不想教給大家怎么處理和利用數據,但是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方向。

    大數據的特性和體量都是BT級的,多樣性從音頻、視頻明顯不支持大數據,把音頻屏蔽了,交換速度都很快。醫療行業是一個典型大數據的行業,為什么?我們從頭到腳掃一個人的核磁片的子要3000張,根據掃的薄度有關系,現在按照3毫米的掃就是一個薄度,按照5毫米掃一個薄度,這么大數據下來以后量是有。比如我們做一次心臟的介入手術,從導絲進入心臟,放散放支架,整個過程錄下來是30分鐘的小電影,每天的數據量是很大的,協和一年的門診量是400萬,這僅僅是一個醫院。

    大數據的展現方式首先必須要有大層的控制中心,還要有多種多樣的移動化的終端,在一個數據采集的終端,包括數據傳遞的終端。從大數據看就有一個問題,數據是有了,但是數據怎么用?如何用,這是一個問題了。真正的大數據其實不僅僅是數據的儲存和保留,它的核心是什么?它的核心是數據的分析、驗證和建模,也就是說是要去認知,要有認知和建立模型來進行分析數據,這才是大數據典型的特點。所以在大數據行業應用上從消費起步,淘寶,買什么賣什么中間一結算就起來了,從消費開始。到金融,剛才坐在我身邊的金螞蟻和阿里健康,幫助大家花錢的。從食品安全,全國的電子監管碼也落地了,以后就是吃飯的時候一掃,這是隔壁家的豬肉,再一掃,這是隔壁家的牛肉。軍事、環保、電子商務,我特別把健康放大一點,因為今天談得是健康。所以大數據應用不僅僅是精準營銷,我們現在的醫療健康行業的信息化的背景特點是什么?首先我們的資源,整個醫療服務的資源還是有限的,就是醫療機構的數量,醫生的數量,我們提高醫療服務的能力的數量還是有限的。但是需求卻是無限的,比如醫院的乳腺外科大夫,從8點看到下午2點,看170個病人也就如此了。但是還有一點我們的資源的利用度也是有限的,我們真正有很多好的資源被沉郁下來,效用沒有發揮。還有民眾的參與也是信息不對稱,大家都是從事醫療互聯網健康行業的,在座的大家有多少健康知識和健康素養,大家給自己打個分,是超過60分的嗎?我覺得還是有疑問的。還有一個個體化的差異和醫療行業的復雜性。所以說醫療行業很難標準化,這些情況下都給醫療信息化提供了挑戰。

    但是我們需要什么?我們需要精準的信息,精細的分析和精準的判斷,還要有精細的結果,和精優的產出。我們希望互聯網+或者互聯網2.0,昨天我看騰訊的人發表的言論,他說互聯網叫3.0時代了。甭管是多少,大家希望這支力量可以推動變革,就像背板提到的變革的力量,能夠讓行業提高效率,給大家生活帶來便利,也讓大家能夠享受信息化行業帶來的福利。

    醫療與IT其實已經結合非常緊密了,從去年幾個融資案例可以看出來,張雨生的大概是兩千萬美金,李天天是五千萬美金,了解圓(音)是1.1億美金,這里兩個都是協和的學生。醫療和互聯網結合如此緊密和誘人,但是路到底在哪?不知道大家感覺處在這個漩渦沒有。1999年我從美國回來就代表協和創立了一個公司叫醫科百年網,我們要把人的壽命延長到一百年,要做百年的基業、事業。就像陳主任提到的我們想把協和三寶之一,把病歷放到網上去,當時每天頭腦極其膨脹和興奮。當時想回到家自來水的開關打開以后我們看到流出來的不是水,是信息,就如此狂熱。2000年年末的時候整個互聯網泡沫擠掉以后大的公司全部倒閉,從海外回來的人又回到了海外。也燒掉了將近3000多萬人民幣。但是到現在今天為止,協和醫院老病歷還沒到網上,還在地下堆著呢,14年過去了。但是我想速度是有了,但是路一定要找準,找不準這個路這一輪互聯網對醫療投資的狂熱可能也會讓將來很多人血本無歸。真正的路如何走向深層次?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現在叫智慧醫療,包括個性化醫療,最近也有人在提,借著奧巴馬的路在提精準醫療。所以概念也都有,但是如何去真正實現感知互聯和真正實現智能確實是很巨大的挑戰。

    所以智慧醫療的概念和內容很多,從技術層面怎么辦,市場關注、服務優勢、技術強項怎么辦?有很多,就不一一羅列了。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在協和一百年以來我們一直遵循的工作方式,就是遵循尋證醫學的工作方式,所以我想引到尋證健康醫學上,我們從尋證醫學往尋證健康管理上延伸。核心是什么?是尋證的關聯和方法學。我們希望從最佳的研究證據,臨床證據提出我們的思路和觀點。把患者的持續的、連續的檢測,包括不單純是他的生理數據的獲得,包括他的主觀的感受和意愿要加進來,包括他的主觀的病假和量表的評價要加進來,再加上臨床醫生的技能和經驗要做深層次融合。把三大要素,臨床證據、臨床經驗、患者的具體情況緊密結合,整合分析得出最佳的醫療健康管理的途徑。我們希望用這樣的原理來工作,這是為什么協和這么多年一直保持在中國醫學的領先呢?是因為它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在做事情。

    講到協和的病歷是大數據,但是你們知道協和老內科主任張大夫,張大夫離開人世的時候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是50個本子,這是記錄了跟患者一問一答所有的資料,他需要記載的數據都記錄下來,厚厚的50個本子,這是臨床思維。大健康趨勢其實已經從疾病診療走向了健康管理,中國醫療協會成立了一個組織叫中國醫院協會疾病與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實際就是醫院不能單純再強調只是看病,更多應該參與防病。這不單純是社會組織的作用,不單純是體檢中心的作用,如果這個力量從醫院發出來,將來產生的效果會更大。所以醫療模式的變化已經從基于實踐的臨床醫學發展到了基于數據的預防醫學。從檢測到干預,剛才一位報告人提到的基因,其實基因在科學的最近的變化上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甭管是一代次序還是二代,實際是掃自己的圖譜,用在基因管理上我們也在大量推廣,基因檢測也很貴,一次兩萬塊錢,做到全基因500多個病種。這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和繞道而為,你的健康管理如何做繞道而為。

    還有一塊就是跟大數據物聯網相關,基因是一塊,物聯網是一塊。所以物聯網的作用是感知行,它的核心是如果用到尋證醫學和互聯網結合就和大數據高度融合了,一方面從感覺層面講是數據采集,包括居家的檢測,動態的檔案錄入。行動來講更多是對個性化的健康提供檔案,優化人的反映。但是前提是什么?前提是要有這樣的數據庫,叫什么?健康管理的專家系統,或者健康指導的數據庫,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一個人,協和的院長助理黃先生,不知道的人建議你們好好學習一下,上網上搜索一下黃健史(音)這個人,他是廣東中山畢業,到美國做CEC的專員和技術專員,非典以后回國第一個提出疾病預防系統觀念的人,這個人50多歲就離開了,是因為他天天講健康管理結果把自己累死了,這確實是很悲哀的事情。但是他提出一個理念,他說健康管理如果沒有數據,沒有數據庫,沒有科學分析健康管理是空架子,這給我們提出一個命題,如果我們基于尋證醫學來建立互聯網的系統,我們就有可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現在我們看我們從居家開始到互聯網移動平臺,到數據分析平臺,到健康管理中心,到健康管理師到家庭,包括健康分析的評估報告,現在這套系統全有了。今天在座的每個人把手中的資源拿出來共同做一套系統就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平臺。但是最大問題是什么?現在都分著,都裝在自己的口袋,都想做自己的生意,都想把自己的公司做上市,但是大的事業可能有的時候就會落空了。這張圖在無數場合展現過,什么時候可以真正實現大數據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全方位的動態檢測,我覺得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需要大家一塊探索。再有我還強調的是數據模型的分析,所以剛才提到你的體檢數據解決怎么用?數據進行風險評估的模型的建立,因為疾病分析模型的建立和健康干預模型的建立,實際是現在所有公司的底層的核心。有一家公司叫博醫美華(音),KYN,創始人叫李總,這個公司已經沒有發展那么好了。他就是希望做風險評估模型,疾病評估模型,他跟黃先生是一批回來的人,在倡導這個推廣,可惜不值錢,不如賣藥值錢,不如賣保險值錢,不如賣手表值錢,在中國賣知識最不值錢,后來他。的公司就做不下去。但是核心是什么?是模型的建立和評估。

    為什么今天要來?我們最近在做什么?來的目的是因為我也在賣東西,大家有賣手表,有賣軟件,有賣數據的。今天我來賣的是概念,是思想。其實我們最近在做一件事,就是跟清華大學,加上協和,加上我們選擇的一些可以合作的企業,還有一些外地的基地,我們在做尋證健康管理的項目。第一期選了兩種病,一個是糖尿病,協和醫院內分泌科和清華大學的數據挖掘中心,第二期做高血壓,第三期更深層次的做心腦血管的。我們從一個病種切入做數據模型的分析,還不錯拿到了自然基金委的創新基金。包括我們也跟海外平臺在聯系,在做。因為我們發現在國外數據的產生,價值是產生很深刻的影響的。比如斯坦福的一套系統,這套系統是心理評測的系統,心理模型。這個心理模型就是一個教授帶著一個團隊研發的,他已經把研發推到了市場的應用,價值很高。在中國我們希望數據將來真正產生價值。我們怎么做呢?

    我們通過專家做學術指導,物聯網做落地方案,同時我們選擇基地產生數據和應用,基地我們都是選擇一些可以讓我們獲取數據,也可以讓我們建設干預方案落地的一些基地來談。比如我們會選擇一些軍隊的機構,比如一些大專院校,因為這個要考慮人群要穩定性,你要選擇農民工是免費上了,但是總是移動,找不到他數據就不連續。所以我們希望做成國家級的健康管理的標準的指南,也就是要出風險評估模型,健康干預模型和疾病分析模型,這是協和做的事情,為什么做這個?因為陳竹當衛生部長的時候就提出協和要做頂天立地的事,就是疑難雜癥,就是頂天,立地就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將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產學政研用協同創新的模式來做。協同創新是教育部推廣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也把世界發展趨勢融合進來來做這樣的研究。看看未來的移動醫療是什么樣的,放一個視頻。

    這是一個未來的醫院,是微軟來做的。老外他們比較喜歡,要是老外設計這個視頻一定加上天人合一的元素,中華的元素,老外搞的都是白白凈凈的人機的對話,將來如果全是這樣的電子化的傳遞,不能醫生握著患者的手進行目光和心靈的交流,醫療就完全變成工具,醫療的核心不是工具,是關愛。但是數據我們是要用的,所以在這么一個大數據時代,健康管理的創新潛力是無窮的。天空才是極限,所以在座各位剛才舉手沒舉手的,認為公司掙錢不掙錢的都有希望,只要你創新。

    再談談責任,兩彈一星關系國家存亡和安全,雜交水稻關系到溫飽問題。健康物聯網關系到人民健康和看病就醫問題,三個都是最重要的醫生問題。所以我們希望有更多機構打破行業的壁壘,打破機構的壁壘更多參與到這種以企業、政府、學術機構、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家庭、個人聯動的平臺,比如說李總能不能回去跟馬云聊一聊,讓他真的整一個基金,像比爾蓋茨一樣弄500億個基金來做這個事。比爾蓋茨是有一個愿望,他跟他夫人做了一個基金就是做什么?艾滋病的研究攻破。就是沒有這樣的力量,完全靠政府,完全靠今天眾多的公司單獨在自己的角落里去沖擊的話,撕不破這個界限,很難很難的。最簡單的道理到北京就醫,看一個醫院一張就診卡,看十個醫院十個就診卡,每個都說自己的管用,但是聯不上。所以希望跟大家建立聯系,我們也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夠參與我們的合作和交流,非常感謝各位。

    主持人:感謝王處長精采的講話和這么多案例。我們近水樓臺先得月,我想參加您下一次心腦血管疾病的檢測。因為去年國家發改委有一個項目,我們跟天津總醫院在做老年人的個性化生理指標的監控,是通過醫聯體的方式來操作的,比如從醫院和二級醫院,還有社區醫院、養老醫院,還有居家,能把生理參數傳遞到三級甲等醫院。

    另外還有就是大家誰有哪方面的問題來請教王處長?機會難以。

    媒體:非常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請教王處長,您也看到這兩年在深圳等地有一大堆的在醫生眼里看起來是電子醫療玩具的電子硬件廠家都出來了。在醫生眼里面是玩具的硬件搜集的個人的健康數據您認為在未來的個性化醫療上面會有價值嗎?我非常希望聽到專家來闡述這個問題。我姓張,是江蘇的,您剛才講的博醫美華,我們在承接。

    王海濤:接著它的路在走,那你要小心點,很艱難的一件事。是這樣,首先我澄清一個觀點,我沒有說是醫療玩具,我先澄清一個觀點。其實我也看到了很多叫健康管理或者移動醫療的硬件的設備,基本我都研究過,好多好多,包括原來的東軟的,我們都分析過,研究過。我覺得每一個點都有很強的創新和應用。其實搜集的數據都沒有問題,數據的準確度差多少?歐姆龍的血壓計差多少?只是用戶的體驗感受不一樣和決策用他的醫生的行為習慣不一樣,有的老專家就喜歡捏的感覺,但是數來了都差不多,所以我沒說是醫療玩具,我認為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但是不是醫療設備是另外一個問題,另外一個問號,醫療設備和居家的電子用品之間的關系還是有嚴格界限的。所以我希望如果做深的一些東西可以往設備上走,往醫療設備走,往淺的可以往居家的家庭電器走。你希望炫一點就做成真正的玩具。其實科學也可以游戲化,如果說你真的把科學做成游戲了,那個層面就真正到了核心層面。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佛羅里達的小孩玩的地方,那里的主題公園完全把游戲科學化,傳遞的是科學。不管怎么樣的表現形式,只要抓到科學數據進行科學應用就是好東西,更主要的是把數據能夠提煉和分析出來,能夠共享,能夠跟你的同行交流。現在建立了很多數據壁壘這是一個大問題,政府有意無意的建立的壁壘,行業有意無意建立的數據壁壘實際讓大家挺難受的。

    主持人:王處長說娛樂這個,我特別欣賞這個名詞,就是可穿戴設備大家都在做,而且大家都想突破醫療設備這一關。我做了20多年的醫療設備,現在我想把可穿戴設備能不能分兩類?一個是專業版,就是醫療設備,這個醫療設備分兩大塊,一個是必須經過安全認證,另外必須有效。醫療設備兩大職能,一個是安全有效,如果做娛樂版的降低標準,有效無效不管,可是必須安全,別做出一個東西來把病人戴你這個東西炸死了,別戴你的東西中毒了,做成娛樂版只要有人買單就完全可以來做。

    媒體:我是從事自我藥療行業,自我藥療行業是包含在大的自我保健領域的的。您提到說醫療最核心也許是健康服務業的核心還是在于關愛,目標是在于人的健康和幸福不在于治病花錢。所以我覺得這里面可能有一個很大的自我保健問題,就是心理保健的問題,也可能包含很多精神方面的,心理壓力方面的疾患的一些服務。我想請教您,從這個角度,從移動互聯或者是從技術角度有沒有可能提供一些支持,比如說舉例抑郁癥患者也許在發病期間走不出他的小的天地,但是通過視頻也好,或者是語音的對話也好,甚至于是文字上的交互的溝通也好,這個有沒有可能有一些關愛給他,能夠幫助他走出陰影,走出封閉的狀態?謝謝。

    王海濤:你提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這也是我們在做研究的一塊,我們和賽福做比較專業的關于心理健康的評測的東西以后,發現遠程更多是用在評測,評測很簡單,上網或者手機通過APID直接可以評測了,這方面都有。但是關于干預通過遠程的相對少,現在看有沒有一些特別好的案例呢?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們跟蹤了一些項目,我們看到有臺灣的一些基金會在做災后心理救援和心理支持,實際它原來是現場派了很多人,這些人建立了現場的服務機構和服務流程以后不能長期在那,成本很高。所以他們后來又回到臺灣,有一些案例是在通過網上和視頻在做一些交流。但是你要說效果怎么去評價呢?因為我沒有數據我不好說話,我只是看到這樣的案例,我覺得現在的技術的延展性肯定是能夠提高便利性,但是心理上的問題確確實實是很難辦的。心病還得心來解,所以我的心理壓力就很大。昨天我夫人決定去考科學院心理所的博士,回來給我看病,還得是兩口子對話才行。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