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技術依然是全球范圍內最具創新性的技術,在不同行業迸發著活力。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愈發重視,互聯網新技術在與健康管理的結合中,亦呈現巨大發展潛力:移動健康和移動醫療走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各類穿戴式設備爆發式出現。2014年也因此被稱作“移動醫療元年”。以移動健康和移動醫療為代表,滲透著穿戴設備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勢必將會系統性地支撐健康管理服務超越傳統醫療服務對于人的價值,迎來“移動健康管理”時代。
一、移動互聯分散即時特性前所未有,“健康風險診斷”突破“疾病診斷”具有現實意義
通過對互聯網技術發展的觀察,不難發現其幾大趨勢。首先是傳統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的轉化,即互聯網發展自身的變化。第二是由web2.0時代強調分布式存儲、大數據后臺等等向要求即時產生信息推送的轉化,開始強調知識產生的即時性。第三,是從人上網向物也上網的轉化,對人有服務作用物也開始被連接上網,即所謂“Webofthings”。物與人有機結合,人成為其中的節點,而不再一定是數據出發點。總之,互聯網正在變得越來越分散、即時和便攜,這也使得許多不可能成為可能。
在疾病治療時代的健康服務,把人分為2類:“有病”和“沒病”。“有病”人群大約占4%-8%,“臨床醫學”把這類人又分成大約10800種“疾病診斷”;同時,另一類人(“沒病”)就是一種。這種基于百年前急性病高發時代的“疾病診斷”體系,嚴重滯后時代發展。然而,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成為人類健康主要問題的今天,健康管理的“健康風險診斷”體系把人的健康風險類別分成2千多萬乃至數億種,這決定了在“疾病診斷”之前就可以進行有效干預。人的健康狀況處于持續變化中,“健康風險診斷”依賴于持續的健康數據收集和即時判斷。在過去,缺乏信息技術手段的“健康風險診斷”體系限于操作性,其有效性甚至難以趕上基于癥狀主訴的“疾病診斷”體系;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分散、即時特性,將帶來“健康風險診斷”體系的突破。
二、健康管理服務的“互聯網思維”
借助互聯網技術的這幾個新趨勢,健康管理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基于預防醫學的健康管理的事前機制和行為干預,對于目前占歸因死亡率和歸因醫療費用約80%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理論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長期以來囿于技術手段的不成熟,無法真正起到對民眾健康服務的主導作用。如今得益于移動健康監測和大數據及云計算等新技術,能夠有效在慢病診斷前發現高風險期并即時干預和挽回。坐在電腦桌前進行健康測評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一部智能手機就能完成絕大部分的健康數據收集。得益于此,以往或許一年才有一次的體檢,如今隨時都能開展。而借助智能手機以及穿戴式設備,無論是跑步還是走路,甚至是睡眠中,動態血壓、血糖、血氧、心率、體溫、心電等生命指標的采集無時不刻都可以進行。這也使得健康管理終于可以走入慢性病監控領域,通過其三大技術借助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提升,真正做到“避免慢病戴帽或惡化”,從而根本性的降低人的患病風險。
1、管理式醫療:大數據降低誤診率和無效就診
美國行業認為其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存在“瑕疵”的比例大約在30-50%。在中國,不同來源的估計“誤診率”在50-90%,臨床診治本身的有效性堪虞,其原因大致幾種:一是,詢證醫學沒有真正成為醫療行為的基礎,實踐中充斥大量的主觀性強的C類證據;二是,分診不嚴謹,草率進入專科診治階段;健康信息與醫療信息隔閡,醫療行為缺乏數據證據;三是,“西醫中醫化”,醫生傾向于滿足患者不切實際的期待的行醫行為,等等。
管理式醫療(ManagedCare)作為健康管理的第一代技術起源于大約70年前的美國,通過規范醫療行為和打破醫療專業信息不對稱的諸多手段,達到合理診治和控制醫療濫用的目的。管理式醫療的詢證醫學決策樹是基于長期隊列以及對照數據中發現的知識,在過去,知識的積累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管理式醫療對于現實診治行為的指導和干預最好是前攝性的實時干預,在過去,只能是事后審核或是基于PC的知識輔助。
在移動互聯時代,醫院數據的分享和即時推送由單向變為雙向,過去互聯網技術主要用于為醫生提供技術支撐,而現在強調在醫生及醫學技術人員服務過程中對其行為進行采集、歸納和總結;同時,移動醫療體系可在第三方健康管理知識庫的基礎上對醫療行為作出及時的判斷,并在不同終端上提供診斷決策樹支持,這使得診斷的客觀性及準確性得到大大提高;甚至運用“智能分診系統”,用戶可以在決定就診前,通過在線分診系統結合歷史數據庫,決定就醫的“輕、重、緩、急”,乃至分科的判斷。在中國,筆者估計僅“智能分診”就可避免大約1/3的無意義就診,當然,前提是基于科學的分診決策樹技術。(責任編輯:西西 來源:網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