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老百姓一提起分級診療,想到的就是大病去大醫院,小病去小醫院。但事實上當老百姓生了病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屬于大病還是小病,所以不少人還是選擇會去三甲醫院。”上海市政協委員、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孫大麟的一番話引起了眾多政協委員的熱議,不少委員認為,要讓百姓接受分級診療,除了各種優惠措施之外,更要在就醫環節上積極引導。
明晰秩序
要鼓勵更需引導
上海市政協2016年委員年末視察活動近日啟動,首場活動就聚焦“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據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章雄介紹,上海于2015年啟動的分級診療目前已經形成了“1+1+1”的簽約醫療機構組合,即:居民在選擇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可再選擇1家區級醫療機構、1家市級醫療機構簽約。截至10月25日,全市簽約“1+1+1”醫療機構組合居民超67萬,試點社區60歲以上老人簽約率約20%,初步構建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體系。目前已經正式啟動第二批試點相關工作,并計劃于2017年覆蓋全市所有社區衛生中心。
“分級診療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上海市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韓慰軍拋出的這個問題,讓現場一下子沉寂了下來,“我覺得分級診療就是要解決秩序的問題,其實復雜的問題可以簡單化,簡單的問題要標準化。分級診療的關鍵是要做好布局,頂層設計要正確,這樣才能保證各方齊動。”
“現在我們有關文件中,已經提出了‘健康中國’的概念,而不再僅僅是醫療。在分級診療中,硬件設施已經做得不錯了,現在關鍵是人才怎么樣培養。”上海市政協常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瑞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鄭民華說,“對于居民來說,雖然可以通過分級診療享受到多項優惠,通過家庭醫生轉診的居民,還可以享受優先政策,但是對于許多人來說,看病并不是僅僅跟著‘錢’走,更多的是跟著‘人’走,老百姓首先關注的還是醫療的質量,而不是能夠得到的優惠,從這個角度來說,社區醫療中心缺乏急診、缺乏手術室,對于許多人來說一旦生病,首先想到的還是大醫院,因此分級診療不僅要鼓勵,更需要引導。”
全程跟蹤
完善醫療協作網
此次政協委員視察的社區醫院是位于閔行區的虹橋社區服務中心,目前注冊的全科醫生共33人,其中擔任家庭醫生的15人,目前簽約家庭醫生總人數已經占目標簽約人數的五成多。其中,兒童康復基地建于2015年5月,是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同籌建,今年6月份開始,在兒科醫院的指導下,開展了兒童遺尿專病和兒童貧血雙向轉診服務等專病服務項目。
“對于虹橋社區服務中心的兒科建設,我還是有發言權的。”上海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特需診療中心主任、兒科教研室副主任周蓓華說,“在兒科醫聯體的建設中,我們會有專門的培訓班,還會安排社區醫院的兒科醫院一年全脫產到兒科醫院學習。但我覺得要讓百姓選擇社區醫院看病還是有著不小的難度,特別是兒科,家長們首先在意的不是費用,而是質量。因而長久保持社區醫院兒科醫生的臨床水平,不是靠一次到三甲醫院學習就能實現的。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特別是像加拿大,社區醫院的醫生會隨著大醫院的專家一起查房,全面對接,這樣病人轉診的時候,就會對自己所在的社區醫院醫生有信心。只有做到全程跟蹤,醫療協作網才能做得更好。”
“現在不少社區醫院都只工作五天,好一點的是五天半,而三甲醫院一般周六還有門診,有的甚至是雙休日都有,既然首診在社區,那如果是雙休日要看病,首診又在哪里呢?”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副主任,上海市衛計委中醫藥傳承發展處處長張懷瓊說。
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開發交流中心技術轉移處處長、上海市技術經紀人事務所副所長吳岡則提出在藥品的管理上,能否向社區醫院傾斜,“我之前做過一些調查,現在不少的社區醫院和養老機構都有合作,但是問題在于一些藥在社區醫院中還是不能配,有關部門是否可以解決。另外,絕大多數的社區醫院在雙休日不開門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回聘老醫生的方法解決呢?”
對于吳岡委員提出的問題,上海市衛計委基層衛生處處長王玲給出了回復,“今年以來,上海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探索實施‘延伸處方’,即大醫院的藥方延伸至社區,并通過物流配送至家門口,這種做法有望很快在全市推廣。”
提升水平
解患者后顧之憂
“我曾在社區醫院看過病,當時醫生建議我轉診到上一級醫院,說一定要動手術,后來我也沒有去看,病就好了,我不知道如果當時去動手術的話,算不算過度醫療。”上海市政協委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琪說,“只有提高全科醫生的水平,才能讓患者無后顧之憂。同時,目前老百姓對于醫生的需求,從原先的看病治病到現在的養生保健,這種轉變也需要全科醫生擁有更多的技能。”
上海市衛計委副主任章雄表示,2010年以來,上海累計招錄全科醫生培養對象2000余人,900余人完成培訓,全部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目前上海全科醫生數量達2.45名 / 萬人,本科以上學歷達85%,中級以上職稱達76%。上海已經建立了31家臨床培訓基地、57家社區基地,依托復旦、交大、同濟等高校成立全科醫學師資培訓中心。
據悉,下一步上海將通過加大二、三級醫院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支持力度,賦予家庭醫生優質號源等更多可調配的衛生資源,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在初級診療、疾病甄別、合理轉診方面的優勢,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和居民就醫“雙下沉”,實現基層服務能力和醫療服務體系宏觀效率“雙提升”。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