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定社會中老齡人口比重相對較高的一種人口結構狀況,目前國際上廣泛認同的一種定量標準是,如果一個社會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該社會口比重超過7%,或者60歲以上人口占該社會總人口的比重超過10%,那么該社會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于1999年進入了老齡社會,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
龐大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需求越來越大,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老齡產業的興起是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龐大的老年群體和眾多的高齡老年人已形成一個特殊消費群體,老人們不僅需要提供大規模的商品保障,也需要大量的生活服務。以滿足老年人對商品和服務需求為目標的老齡產業正在興起、發展,養老產業已成為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朝陽產業。
一、怎樣的養老產業模式能滿足大多數老齡人口的需求
養老產業巨大的市場吸引了很多民間資本投入,但大多數養老機構、養老模式在啟動時炒得火熱,之后就再無聲息,可以說養老產業的商業化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世界上主要的養老方式有三種: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家庭養老,但即使在發達國家,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比例也非常低。
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情況下到來的,而中國則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夠完備、經濟實力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加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不健全,龐大的老年群體和較快的增長速度,使養老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非常緊要的社會問題。
中國的養老產業不能脫離中國老齡人口的現狀。中國老年學會前會長張文范曾對我國高齡老人的特征描述為“七多七少:女性多,男性少;文盲半文盲多,受教育年限少;喪偶多,身邊子女少;經濟供養依靠子女多,獲得社會保障少;日常照料依靠子女多,社會提供幫助少;閑暇時間多,精神文化生活少;帶病多,完全自理少”,與該特征相應的,我國養老產業有著福利性、微利性的特點,也可以說是這一特殊產業在其發展初期所呈現出的特征,一方面因為老年人口收入低,大多數老年人沒有能力購買市場化的養老服務;另一方面,國家對養老機構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在扶持的同時對企業也提出了福利性的要求,這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了養老機構必須兼顧福利性,進行微利運作。
養老產品與其他產品一樣,也可以分為“公共品”、“私人品”和“準公共品”三大類,其中由政府財政和民政部門免費給老年人提供的服務是“公共品”;而“私人品”則是老年人通過市場按照市場價格而獲得的產品和服務;“準公共品”是指老年人以低于市場價格獲得的由特定組織或團體提供的服務。從長期來看,微利化的運作對養老產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公共產品和準公共品只能由政府或特定組織提供,但是必將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提供“私人品”的養老企業才是養老產業化的希望所在。
養老是一個特殊的行業,既有營利性,又有福利性,管理又比較復雜,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著法律風險、道德風險。專業化、市場化的養老服務對象只能是高收入的老齡人群,并不能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需要。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依托社會的養老服務才是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
不同的養老方式各有利弊:家庭養老的優點是成本低、有情感上的溝通,但是不能享受到專業服務,老年人之間的溝通少,此外給子女帶來的壓力也很大,對家庭成員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責任。機構養老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全面專業的服務,隨著養老院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可以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老年人之間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這種溝通可以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但是相應的也缺少了家庭氛圍,難以滿足老年人對親情的渴望,也很難完全滿足個性化的需求,選擇入住的大多是高齡老人、久病老人和孤寡老人,很大一部分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與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相比,社區養老借助政策扶持、搭建服務平臺,將居家養老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滿足了老年人多種情感需求,既滿足了老年人留在家里享受親情的需要,又滿足了他們接觸社會、享受友情的需求。讓老年人在自己長期生活的社區中養老,熟悉的環境能幫助他們保持原來的生活習慣,還能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和家庭資源,減輕政府負擔,減少不必要的投入。
二、加大信息化進程,建立養老服務網絡平臺
目前正處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各種電子商務平臺已經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將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與市場潛力巨大的養老產業有機結合,是值得我們探討和思考的。可以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高效的老齡服務平臺,實現養老需求和社區、機構的有效對接。幫助構建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支撐,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亟需大力推動。基于云平臺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將成為提升服務質量的有效手段。以老年人需求為基礎,以智慧感知終端為手段,以云服務平臺為支撐,實現基于云平臺的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該類智能化養老平臺點對點的信息支持老人的日程生活,包括日程管理的提醒、健康服務信息的提供、醫療等產業鏈的線上整合等,實現服務訂制、在線支付、在線點評、有效控制,有效提高各種養老方式的服務能力和質量。
二是大力發展家用健康檢測、治療、輔助智能終端。在養老服務體系中,家用健康檢測、治療、輔助智能終端將是社區養老,尤其是家居養老必需的工具,這一方面為老年人的日常健康檢測提供便利,提供感覺、體力、認知損害訓練輔助以及安全保護;另一方面,可以為信息化平臺的構建提供基礎數據。未來可通過遠程健康監測管理,融入新思維,進行健康數據采集,通過云平臺和大數據分析,為用戶提供實時的健康管理服務,如健康檔案的管理。通過藍牙和拍照自動識別功能,將用戶個人通過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如健康手環)所得的數據上傳至云平臺,匯總形成個人健康檔案,實現實時查詢、有效預防,成為老年人的私人健康小顧問。同時將平臺發展為老齡產業的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臺。
三是整合更多的養老公寓資源,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讓老年人及其家人可以有所選擇,并能在不同區域進行交換,隨著季節變化,選擇不同的地方旅游養老,衣食住行都在異地的養老院、老年公寓等機構,兼顧了集健康服務、旅游休閑和文化娛樂。
三、相關建議
1、不斷完善國家商業養老配套政策
國家陸續出臺了關于養老的政策法規,政策體系正在不斷健全,雖然國家和各地方政府都出臺了對養老機構的補貼辦法,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但我國現行的養老政策體系中,對產業發展的研究并不多,需要建立起關于產業結構、布局和制訂配套的體系。前不久剛公布的《中國保監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明確從7月1日起在武漢、廣州、上海和北京四個地區開始試點“以房養老”,也有許多制度需要進一步明確。
在加強政策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強化的還有對養老機構的監管,如何確保享受財政支持的養老機構做好養老服務也是一項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
2、運用金融工具提供多元化服務
養老產業的盈利模式仍在不斷探索中,需要充分發揮各方優勢,集成社區服務、虛擬服務和老年公寓與老年旅游、文化娛樂和再就業的結合,以市場化運作向老年人提供符合其購買能力的服務是我國現有的情況下投資養老產業的契機所在。
3、老年人再就業和義工隊伍建設
對于民間資本投資養老機構來說,最為困難的就是收入與成本的匹配,國家雖然對新增床位有一定的補貼但與每張床位的投資相差較大,此外養老機構的運營支出和人力成本都非常大,根據成本所定的價格是中低收入的老年人無法接受的,目前只能鎖定健康的高收入人群。這些人通常受過較高程度的文化教育,多數有一技之長,為他們提供發揮余熱的平臺可以發揮他們的特長,并有助于他們的健康,與此同時可以補貼一部分養老費用。因此老年人再就業和義工隊伍建設對推動養老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來源: 民建中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