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醫療健康行業 將是“互聯網+”最后的風口嗎?

    醫療健康行業 將是“互聯網+”最后的風口嗎?

    從現實中的醫療并不高大上、醫療政策的四大趨勢和醫學健康領域的五大創業模式三方面進行行業剖析,從而得出醫院的圍墻正在逐步拆除的結論。

    “總的來說,國內不太可能出現某個企業在醫學健康領域一統江山的結果。有心的創業者只要從細分領域切入,幫政府省到錢,幫百姓省到錢,就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西貴資本創始合伙人方賢如是說。風口上的豬【編者按】本文是西貴資本創始合伙人方賢的行業觀點分享,從現實中的醫療并不高大上、醫療政策的四大趨勢和醫學健康領域的五大創業模式三方面進行行業剖析,從而得出醫院的圍墻正在逐步拆除的結論。其中五大創業模式的總結和分析很到位。

    馬云曾說,下一個能超過我的人,一定出現在健康產業。這話聽起來似乎太過絕對,但是去年中國的醫療健康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萬億,如此巨大的市場、如此高速的成長,其中暗藏的創業機會的確不可估量。醫療健康行業將是“互聯網+”最后的風口嗎?醫療健康行業創新創業的價值與方向又在哪里?近日,由幫實資本與每日商報聯合主辦的業問第11期,邀請到了西貴資本創始合伙人方賢與大家分享他的觀點。

    現實中的醫療并不高大上

    我畢業于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之后在醫療健康行業從業整整16年。2003年,我與他人合伙創辦醫療信息化公司,后被美國紐交所上市公司并購,退出后曾先后在醫學檢驗、醫藥信息化及大健康領域的公司擔任高管職務,并曾在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任職CIO。

    在外行人看來,醫療是一個很高大上的行業,但是實際情況卻不然。我們平常去看個小病,都需要排很長的隊;由于床位緊張,可能需要在走廊里陪護住院病人,完全沒有任何隱私可言。老一輩也許能夠接受這種狀況,但是我們這一代包括下一代已經無法接受這樣的就醫體驗。

    為什么醫療行業的現狀會如此糟糕?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醫改,目前已經進行到了第三次。但是醫改并沒有改善行業狀況,反而間接導致了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均衡,大家都喜歡擠到大醫院去。同時,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收入太低,醫生為了生存只能以藥補醫。另外,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優質醫療的需求快速增長,但是相對應的服務質量卻沒有得到提升。這些問題都導致我國的醫患矛盾越來越突出。

    醫改政策的四大趨勢

    整個醫療行業都在思考解決方案,但是沒有人敢說自己知道該怎么辦,大家都只能采取漸進的方式。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央陸續出臺了很多值得關注的政策。比如說今年5月20日,國家衛計委公布了首批國家藥品價格談判結果,其中三款藥品價格的降幅在50%以上。當天還有另外一則重要的消息,即人社部宣布11個省級單位統管城鄉醫保。這意味著原本存在的三種醫保制度將會逐漸合并,標準一定是就高不就低的,國家在醫保上的支出壓力會變得更大。

    從醫改政策導向來看,主要能看出四個趨勢:

    第一是分級診療,國家正在著力推進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提升基層醫療水平,鼓勵大醫院的專家到小醫院去坐診。

    第二是在提高藥品質量的基礎上壓低藥價。我國目前總共有六七千家藥企,這些藥企的水平參差不齊,低水平的藥企一般都是通過讓利于經銷商的方式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類似的低價競爭策略用在普通商品上問題不大,但是用在藥品上就可能產生嚴重后果。所以,政府正在淘汰這些生產劣質藥的企業,為體量大、產品質量好的藥企讓出市場空間,同時從零差率、藥占比、兩票制、營改增等方面入手降低藥價。

    第三是要求各地逐步實現三保合一與全國聯網,鼓勵商保化。我國政府對醫保的管理方式非常粗放。商業保險為了盈利,會更加精細化地管理資金,減少不必要的支出,但目前我國商業醫療保險從業人員的水平還有所欠缺。

    第四是政府對“互聯網+”的態度,從原來的禁止轉變為鼓勵各種嘗試,所以近年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項目遍地開花。

    醫學健康領域的五大創業模式

    如果你想在醫療健康領域創業,就一定要關注行業的整體格局。我認為其中最根本的是兩個環節:醫療保險與支付體系、醫患關系與信任體系。具體的創業方向包括健康管理、公共衛生、醫藥器械、醫療服務、IVD、生物醫藥,分別與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進行結合。

    我想具體來分析一下醫療健康領域存在的各類創業模式:

    To Hospital是面向醫院的傳統模式,很穩,因為公立醫院的合同履行率很高,不太會產生壞賬;

    To Doctor是面向醫生的模式,通常的做法都是給醫生一些補貼,把優秀的醫生籠絡進來一起做增值服務,或者是為國內患者與海外醫生牽線搭橋,即海外就醫;

    To Patient是面向患者的模式,最典型的就是原來的百度貼吧,本質上是做垂直患者慢病社區,后期可以導入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另一種則是請醫生給患者做直播;

    To Government是面向政府的模式,做這種模式不僅要有錢還要有人脈資源。據我所知,由于我國政府對醫療行業的管控力度比較分散,這種項目在國家或者省級層面都不太行得通,建議在縣市級切入;

    To Insurance則是面向醫保的模式,這種模式最近兩年特別火。這個方向最難做,但是想象空間巨大。幾年前出現的PBM(藥品福利管理)概念就屬于這個模式,指的是專業第三方機構通過與藥品生產企業、醫療服務機構、保險公司或醫院簽訂合同,以求在不降低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影響醫生或藥劑師的處方行為,達到控制藥品費用增長的目的。

    醫院的圍墻正在逐步拆除

    從一方面來看,醫療健康行業的鏈條很長、外延很廣,存在的機會很多。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行業的門檻比較高,產業鏈上每個環節之間的信息都極不對稱,這也是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目前受互聯網浪潮沖擊不大的原因。

    如果想在醫療健康行業闖出一片天,你得衡量一下自己的線下資源和渠道的獲取與整合的能力。如今許多實力比較雄厚的企業想切入醫療健康領域,都會選擇收購一家醫療機構,然后進一步布局產業鏈上下游,這體現出的是落地的重要性。

    根據我的判斷,醫院的圍墻正在被一步一步拆除,什么意思呢?醫院的核心是診療,除了診療,另外都可以被剝離,像掛號、支付、檢驗、后勤(食堂、護工)等方面都已經被企業分了一杯羹。下一步將會輪到檢查,也就是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這些都意味著行業分工會越來越精細。

    總的來說,國內不太可能出現某個企業在醫學健康領域一統江山的結果。有心的創業者只要從細分領域切入,幫政府省到錢,幫百姓省到錢,就能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來源:杭州日報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