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安徽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召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新一代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領域的融合倍受關注。省人大代表劉永剛說,“互聯網+”除了是能驅動經濟增長外,它還能成為 改變人們生活的新引擎。在這次會議上,他向大會提交了一份建議:呼吁探索新興技術在傳統醫療領新域的創新應用,加快我省“智慧醫療”平臺建設。
“智慧醫療”是近年來新興的專有醫療名詞,利用最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逐步達到信息化。
省人大代表劉永剛說,“智慧醫療”平臺的建立,不僅能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流行疾病預警管理。
“可以實現資源信息的共享,還可以預約診療,遠程會診,門診掛號,這樣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另外信息庫的建立,避免了重復檢查,解決看病貴的問題。對于某些疾病發病率的統計也可以做出數據分析,提供參考。”
劉永剛在調研中發現,近年來,我省已經建設了各市衛生行政部門與各直屬醫療衛生單位的信息網絡,各市縣區衛生系統也相應建設了本級衛生行政部門 與所轄醫療衛生單位的信息網絡,但全省缺乏一個有效交換信息的平臺。“行業壁壘突破困難,衛生、醫保、行政部門、公安部門、人社部門、民政部門在醫療衛生 信息化建設中缺乏有效溝通和統一協調,信息孤島大量存在,使得信息平臺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另外信息的標準化難以統一,還有應用系統不兼容,信息真正難以實 現互聯互通。”
如何打破壁壘,改變衛生醫療機構各自為政的局面?如何實現信息共享,為百姓打開醫療方便之門?劉永剛代表建議,從建立全省居民健康卡入手。
“將居民健康卡作為全省醫療機構統一的就診卡,由省衛計委牽頭,作為識別個人患者信息的一個電子標簽,依托省級的衛生信息平臺,建立電子健康檔 案庫以及電子病歷庫,各個地市、各個社區都可以及時調閱,包括檢查結果的互認,避免重復檢查,不合理用藥,提高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
劉永剛代表建議,我省居民健康卡建設要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原則,以居民健康卡發行應用促進“智慧醫療”平臺建設。
“由省政府牽頭,成立我省就診卡工作的協調機構,統籌協調居民健康卡的推進。衛計委負責建立健康卡的統一制度,科技廳負責頂層設計,信息辦提供 技術支持,財政廳提供資金保障。信息安全方面,由公安、社保、民政等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在全省智慧城市建設的大框架下,實現跨行業的數據共享,這樣使我省的醫療信息數據更加真實可靠,為政府制定政策部署提供參考。”
“由于各醫療機構互不溝通,病人到不同的醫院看病經常會重復檢查。互相轉診的醫療機構信息不通暢,雙向轉診一定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話。”看病難、看病 貴持續成為省兩會上的熱點話題。如何破除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孤島”,讓居民醫療健康信息真正實現互通共享,昨天引起了不少省人大代表的關注。有代表建 議,加強醫療衛生信息數據的集成平臺建設,在保證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進行醫療信息資源社會共享。
信息不暢導致重復檢查
“患者每次看病住院都要做一系列檢查,醫療機構之間對病人檢查結果又互不相認,導致病人重復檢查,甚至出現患者去幾家醫院就得做幾個CT的現象,耗費 了病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加大了負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安慶代表團的省人大代表趙余慶表示,為了更加方便群眾就醫,近幾年我省推行各大醫院和基層衛生機構雙向轉診制度,但由于互相轉診的醫療機構信息不通暢,資 源無法共享,缺乏雙向轉診的基礎,雙向轉診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話。趙余慶透露,由于孤立建立檔案,不能實現健康檔案和醫院電子病歷的有效銜接,健康檔案在醫療救治、疾病預防、健康保護、健康促進等方面的作用得不到發揮,也不能滿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需要。
醫療信息資源可以共享
這一現象也引起了淮北代表團劉永剛等11名代表的關注。在議案中,他們表示,由于我省沒有制訂實施《醫院信息系統基本功能標準》,各市縣區各醫院雖然 啟動實施了本市醫院通用就診卡和病歷本項目,但是沒有實現全市乃至全省居民健康卡,患者基本信息不能共享,給患者就醫和醫師了解既往病史帶來不便。
淮北代表團的11名代表建議,打造我省“智慧醫療”平臺,建立全省統一的與身份證號相對應的居民健康卡作為身份的唯一標識。“這個健康卡應該包含醫保 和金融兩個賬戶。居民健康卡的引入可以通過招標或競標方式確定,也可考慮讓獲益機構統一制定免費發放,實現信息充分共享。” 省人大代表趙余慶建議,加強醫療衛生信息數據的集成平臺建設,將各醫療機構的資源進行整合。同時加快完善醫療信息資源社會共享機制,在保障數據安全和保護 個人隱私的前提下,進行醫療信息資源社會共享,促進跨部門、跨醫院、跨地區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