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2014年是移動醫療的元年,那么2015年則是移動醫療的爆發的時期。移動醫療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停下腳步細想,移動醫療究竟為用戶改變了什么?中國“看病難”“看病貴”的國情又是否得到了解決?
移動醫療對接醫院入口:幫助提高醫院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
在中國,“掛號難、看病難”這一民生問題長期存在,而市場資本的參與確實讓這一局面有所改觀。廣州市婦兒中心,作為首家阿里的“未來醫院”試點,會是一個很好的成功案例。該醫院的“移動智能系統”上線后,用戶排隊掛號和等號時間就徹底省了,使用支付寶,那么連排隊交費的時間也免了,用戶把這場病看下來,時間一共不到30分鐘。
但是,也有以下這些情況的發生。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智能手機的使用量雖然差不多趕上13億人口,互聯網也在全國得到普及,但其中懂得使用手機或網絡進行掛號的群眾仍只是少數。上周三,就前段時間《信息時報》報道的某掛號咨詢軟件可讓用戶直接插隊看病一事,讓廣州市兒童醫院人民中路院區“被迫”重開人工掛號一事,可見移動醫療在為部分人提供便利的同時,如何保障患者線下掛號看病的合法權益,也是值得商榷的。
輕問診:醫生線上解決用戶疑惑:省錢、省心、省力?
當初,移動醫療APP打著改善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口號,猛地打進了傳統醫療服務市場,將“閑置”的二級醫院醫療資源調動起來,讓患者能夠更便利地得到服務這樣聽起來似乎不錯。然而,這些APP在實行的過程中卻因為忽視醫生群體的感受,而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尷尬。
一直以來,用戶對于移動醫療APP都抱著“小病線上看,大病線上看的原則”。所以當醫生在打開這些問診軟件以后,都會發現里面的問題實在是太簡單。用戶在上面想要得到的解答往往介于百度上能查到的和門診能得到的之間,這個層次多少會有點尷尬。這又是不是對醫療資源的一種浪費呢?
醫生上門服務:患者足不出戶享受名醫服務?
醫生上門服務可追溯到我國古代,但是這種模式現在開展起來卻沒那么簡單。近日,滴滴出行、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健康和名醫主刀聯合啟動“滴滴醫生”大型公益活動成為業內話題熱點。在”滴滴醫生”試水兩天期間,2000多人的呼叫卻只有40多人如愿。為什么叫單的成功率不高?阿里健康和滴滴出行方面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一是距離;二是患者需求的科室,活動并沒有覆蓋。此外,醫生一天下來能完成的單量也是有限的。
事實上,這種醫生上門的服務合法性也一直備受爭議。由于我國目前尚未放開醫生自由執業政策,而每位醫生基本上都與醫院簽約了,那么醫生以個人名義出診并以個人名義收費有是否觸碰到法律呢?而通過“滴滴醫生”出診的醫生的以及就診的用戶,他們自身的安全又是否有保障呢?
可穿戴設備:不是通過服務,而是通過銷售硬件?
我國移動醫療在硬件方面目前的發展核心是在前端用技術改變服務模式以及進行數據收集,而基本上所有移動醫療公司都在大同小異地利用移動醫療來提高產品粘性與客戶忠誠度。目前,部分可穿戴設備能夠及時同步數據到手機APP上,改善了之前用戶必須自行輸入至APP這一環節。但是同時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醫生沒有辦法對這些動態數字及時指導。
用戶對于這些數據背后的意義毫不知情,那么監測的意義又何在呢?難道這些可穿戴設備只是一個被貼上“健康管理”的標簽的裝飾品?
解決“看病貴”:醫保卡支付仍然受限制?
尚且先不討論移動醫療APP上的產品服務收費是否合理,單是移動醫療目前尚未能與醫保對接,便足以限制移動醫療的發展。盡管不少APP已經接入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其中,只有支付寶是目前唯一一家實現醫保移動實時報銷;但是這種結算也是有限制的。
首先,該醫院必須作為阿里“未來醫院”中的一員,且用戶必須是在該醫院定點醫保才能實時結算。盡管支付寶已經開始著手解決支付環節缺失造成流程斷裂與體驗下降;不過,受困于醫院醫保報銷監管和人力上的限制,醫保部門長期難以向移動支付領域開放接口;使得支付寶目前只能在旗下的“未來醫院”使用。那么,用戶又為什么非要使用移動醫療就診呢?畢竟,不是每個人家附近都有一家“未來醫院”。
結語:
盡管目前移動醫療發展多方受阻,但這也是每一個新興事物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們并不能否定移動醫療對于傳統就診所作出的貢獻。隨著國家大力推行分級診療,移動醫療政策的開放以及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們拭目以待移動醫療的成長吧!
(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