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遠程醫療能取代醫院就診嗎?

    遠程醫療能取代醫院就診嗎?

    頭疼腦熱,咽喉腫痛,又不想去醫院掛號排隊人多怎么辦?互聯網可以幫助你。打開一款醫療App,鍵入你的癥狀,很快,就會得到來自醫生的專業診斷及治療建議。這種省時省力的看病方法,絕對能讓你擺脫醫院恐懼癥。只要有手機,有網絡,就好像隨時擁抱了治愈系的大白機器人。

    然而,這種基于互聯網的遠程醫療,真的就毫無痛點了嗎?

    遠程醫療,“癥狀”多多

    日前,第三方數據服務平臺Talking Data發布了《2015年移動醫療行業數據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4月,我國移動醫療用戶規模達到了0.9億,移動醫療O2O應用在過去半年內用戶覆蓋量增速達208%,在O2O各領域居首位。另據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各類移動醫療App數量已達到2000多款,其中問診咨詢類App占30.3%。

    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地接觸過這種“新潮”的看病形式,也都從中有所受益。“基于互聯網的遠程醫療,能夠為醫生和病人的交流,提供一種更為便捷的方式。”北京朝陽醫院呼吸睡眠中心主任郭兮恒教授告訴筆者,通過遠程醫療進行線上問診,省去了傳統看病方式中到醫院掛號候診的一系列時間,方便患者尋醫問藥。對醫生而言,由于能通過癥狀描述快速了解病人病情,因此可以提高看病效率。“在醫院,醫生在一天的時間內通常能看三十到四十個門診號,但如果通過線上問診的方式,這個數量可能達到數十甚至上百個。”

    “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遠程醫療仍然不能取代到醫院看病。”對此,郭兮恒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是醫生的資質難以得到充分認證。正規醫院對臨床醫生的要求很高,不僅需要有足夠的在校學習時間,還需要有臨床實習時間,只有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但是,通過網絡進行線上診斷的醫生,由于缺乏嚴格的監管,很難保證他們的行醫水平,甚至不排除有些人是借助這個平臺為自己打廣告。其次,是診療程度的問題。線上問診通過文字描述病情,只能夠讓醫生對患者病情有一個初步了解,但若想獲得更全面的了解,還是要依據在醫院進行檢查的各項數據指標。也正是綜合了病人的病情、檢查結果以及醫生的經驗判斷,才能對病人制定適合的治療方法,而這,也是遠程醫療無法實現的”。

    就醫問診,切勿“偷懶”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疾病可以通過線上問診獲得治療建議呢?不少人覺得,除了需要緊急救治的急性病,其他的病癥都可以在網上搜索相關治療方案。郭兮恒對這種做法進行了否定:“線上問診由于看不到病人,只能給出一些初步的建議,因此不好區分什么類型的病適合采取這種就診方式,比如糖尿病,也算是慢性病,但是由于要對病人血糖值進行醫學監測,也仍然需要在醫院完成診療。因此,遠程醫療,并不是一個看病偷懶的好辦法,無論是醫生還是病人自己都要對身體負責。”但是,考慮到醫院就診的實際問題,郭兮恒也指出,對于一些復診的病人,可以通過線上的方式,與醫生進行病情溝通,醫生可根據前期診療情況,對病人的狀況作建議性反饋。

    對此,北京天壇醫院中醫科的主任醫師樊永平教授,也從中醫的角度給出了相同的觀點。樊永平特別指出,由于中醫需要通過“望聞問切”來綜合對病人病情進行診斷,且臨床診脈還要注重醫生的個體化體會,因此更需要與病人進行面對面的接觸,不能僅僅通過線上問答來了解病情。但是,對于復診的病人,由于醫生先期已經掌握了其基本情況,因此可以通過線上問答,幫助醫生掌握病人時時恢復的情況,及時調整用藥,并給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遠程醫療發展,任重而道遠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已經深刻影響了人們衣食住行用全方位的變革。將醫療產業網絡化,也并非遙不可及。對此,兩位醫生也都對遠程醫療的未來發展給予了認同。郭兮恒指出,加強對于醫生行醫資格的監管,是遠程醫療能夠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保證醫生的專業水平,才能夠為問診病人提供可參考的診斷建議,最大程度避免誤診。樊永平則從醫藥標準的角度給出了建議,他指出,即使通過線上診療,醫生給出了比較明確的用藥方案,但是,由于各地藥品質量參差不齊,其療效也存在差異。因此,想要更好的推行遠程醫療,解決患者異地看病難的問題,也需要加強藥品質量的改革。

    (來源:中國科學報)

    標簽: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健康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