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讓移動醫療APP,為百姓生活帶來便捷

    讓移動醫療APP,為百姓生活帶來便捷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對健康的“關注度”,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高”,而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手機傳感技術的提高,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現在,在醫院外使用移動醫療APP(第三方應用程序)系統,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在平臺型APP上,“醫療”得以百花齊放。在預約掛號APP上,人們可以線上預約掛號,并完成掛號費用支付,節省了排隊掛號和支付時間;在“個人終端”上,醫生可以專業、快速做出健康解答,建立個人診療品牌;對于疑難和罕見疾病,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遠程會診,短時間內獲得多方醫療專家的診療意見;而深度、尖端的大型專業學術會議,也可以通過這一平臺,完成跨越大洲、大洋的實時“轉播”,擴大學術交流、互動范圍。

    那么,這些移動醫療平臺,是否能解決一直困擾我們的“看病難”、“看病貴”呢?針對這一困惑,我從網上掛號、網上咨詢、遠程會診等現代“問醫”方式,與傳統的面對面就醫方式的對比為題,在青島市的部分市民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手機使用程度、疾病種類、就醫的頻率、掛號方式、使用過移動醫療APP的哪種功能、效果如何、希望改進的方面等等,以探究這一新興就醫方式的潛在發展市場。調查結果顯示:

    在20-40歲的人群中,手機使用頻率最高,每天的使用時間最長,對移動醫療APP的接受程度也最高。但是,這部分人群的就醫頻率卻是最低的,他們當中就醫的大部分所患疾病,以急性發病的內、外科疾病為主,需要周期性就診的慢性疾病發生率非常低;這一移動醫療APP的使用群體中,35%為網上掛號,58%為網上健康咨詢,通過APP完成看病取藥的不足1%。他們中,認為移動醫療APP方便有效、節約時間的占29%,認為還可以、有待于改進的占37%, 認為還是傳統就醫方式可靠的占44%。

    在40-60歲的人群中,就醫頻率顯著增高,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需要周期性就醫的慢性病比例顯著增高,應用APP網上掛號的占48%,網上復診、調整用藥的占33%,認為移動醫療APP方便有效、節約時間的占21%,認為還可以、有待于改進的占42%,認為還是傳統就醫方式可靠的占47%。

    在60歲以上人群中,就醫頻率最高,但智能手機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絕大部分人群不知道移動醫療APP這種就醫方式,認為傳統就醫方式雖然需要長時間等候,程序繁瑣,但通過醫生面對面的診治,基本可以達到就醫效果,認為安全可靠。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目前接受和使用移動醫療APP的人群,以年輕人為主,而且使用也大多以網上預約掛號和科普為主,多數人仍然愿意接受傳統的就醫方式。因此,在短期內“醫療APP”可能仍以健康咨詢、服務為主,真正做到“網上就醫”還需要完善功能和時間推廣。

    但是,我們可以設想,將APP的目標用戶定位在有著很大基數的“某一些”患者群體,比如糖尿病患者群體、心血管病患者群體等等。如果患者可以在家通過APP,將自己的各項身體監測數值輸入,APP根據這些參數,為患者提供包括運動、飲食、醫藥、醫院等各方面的匹配信息,將會擁有廣闊的市場。

    從長遠來看,移動醫療作為一種新型模式和工具,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終將改變人們傳統的監測、看病、保健的醫療方式,進而提高醫生和醫院的診療效率,改善服務體驗。

    (來源:半島網)

    關鍵詞:精準醫療智慧醫療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遠程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