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合理配置醫療資源方便群眾就醫。
會議指出,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深化醫改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會議確定,堅持群眾自愿、政府引導,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為突破口,逐步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
一是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和縣級公立醫院服務能力建設,強化基層全科醫生等人才培養,推動基本實現看大病不出縣。合理拉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起付線和支付比例差距,鼓勵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首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
二是整合共享檢查檢驗、消毒供應等醫療資源,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促進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有序轉診,上級醫院對轉診患者提供優先接診、檢查、住院等服務,暢通慢性病、恢復期患者向下轉診渠道。
三是鼓勵老人、兒童、孕產婦、慢性病患者等,在自愿基礎上與基層全科醫生、鄉村醫生等簽約,接受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務,鼓勵二級以上醫院醫師參與簽約,使居民獲得更便捷的優質醫療服務。今年所有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和綜合醫改試點省份都要開展分級診療試點。
分級診療制度并非一個新生事物,美國經過幾十年摸索,其醫療制度已相對完善,而最大的特點就是社區醫生首診制。在美國每一個參保居民都會擁有一名社區醫生服務,如果居民不滿意,可以隨時換自己的社區醫生。
居民生了病,不是直接去醫院,而是先找社區醫生。如果只是常見病就由社區承擔治療的任務,社區醫生解決不了的疾病,則由社區醫生開具證明,再到醫院專科進行治療。在美國,除急診外,沒有哪家醫院會直接收治患者。社區醫生的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的,尤其是檢查和處方,一旦發現社區醫生亂開藥品,就將面臨吊銷執業醫師資格的處罰。
由于美國的分級診療制度開展的時間較長,老百姓也普遍接受了這種方式,在美國的醫院里,幾乎看不到排長隊候診、排長隊取藥的情況。大型醫院救治的患者也都是真正的重癥患者。對患者的合理分流,既讓患者節約了費用,又能充分保證重癥患者的就診和治療的權益。
在中國,做分級診療難點在哪兒?對于移動醫療,機會在哪兒?
首先,是人。
“有了全科醫師制度,才有真正的分級診療。要有機制讓全科醫生去干撿釘子的疾病防控工作,并讓他們獲得合理的回報。”談及分級診療推進的核心問題,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曾益新院士將視角關注到“人”的問題,他告訴健康點記者,現在講的分級診療,首先是要在基層留住一部分患者,把守門人的角色當好。現在基層硬件改善了,但是人員方面亟待加強。在就診流程上,好的全科醫生到位,居民對家門口的醫生產生信任,然后通過報銷比例,引導患者首診在基層。在政策上,明確哪些病在基層治療、哪些需要到上一層級的醫院治療。同時,保險制度要跟上,相應級別的病在相應級別的醫院才能報銷。但前提是基層要有合格的全科醫生,而且他們能守住這個“門”,有能力處理、判斷老百姓的病情,這樣分級診療就順暢了。
制定一整套的配套政策,包括薪酬、職業發展、職稱晉升、社會地位、同行認可等,來提高基層全科醫生的崗位吸引力。通過政策引導,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到基層執業,才有助于在基層真正形成老百姓認可的全科醫生隊伍。
“在這方面,政府應該創新機制,讓基層全科醫生帶領其團隊通過勞動,創造更好的效益,提升自身價值。拿美國的凱撒模式來說,它的機制是讓基層醫護人員有動力去做預防和基本醫療工作。該公司創辦之初,醫護人員去荒無人煙的工地為工人提供醫療服務,但并非每天都有工人受傷,醫護人員在空閑的時候就沒有收入;而一旦工人受傷,個人需要承擔所有費用,又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后來他們建立一個制度,每人預交1.5美元作為(類似于)工傷醫療保險,醫護人員有了固定收入,工人一旦受傷則免費看病,等于大家共同承擔了不可預測的工傷所帶來的經濟風險。更重要的是,醫護人員為了減少工人受傷、節約醫療費用,同時也等于提高個人收入,會主動去工地做一些撿釘子、撿鐵片等預防工傷發生的事情。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基層全科醫生團隊(包括醫療護士、公衛護士)做預防、健康管理和醫療工作確實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機制讓基層醫務人員去干‘撿釘子’、管健康、治小病、防大病的活,并讓他們得到相應的合理回報。”曾益新說。
其次,是公立醫院的利益。
“雖然推動分級診療是醫改的一個切入點,但當前大型公立醫院的生存都是靠自己,誰也不愿意將病人分流出去!”曾有公立醫院院長坦言,作為醫院管理者,打心里并沒有那么歡迎分級診療。
我國的分級診療總體目標是:2017年初步實現三級醫院醫療資源下沉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分工協作機制,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無論實現分級診療面臨多大困難,需要多長時間,整體趨勢卻不可逆轉。公立醫院管理者已經有某種危機感。如果分級診療順利實現,這意味著最快在兩年后的2017年,公立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將得到改變。但同時產生的一個問題是——公立醫院的門診量將大幅度下降。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認為,分級診療將首先沖擊三級醫院的門診業務量,而后直接影響醫院的整體收入。
另外,如果分級診療也要求利用報銷比例加以引導,大型公立醫院必然面對醫保控費的壓力。
如果門診量減少對公立醫院造成的傷害是1000點,那么,未來醫保控費的壓力加上醫師資源的流動,則可以說對其造成了10000點傷害。
對于移動醫療,機會來了。
有難點也表明有機會。
老百姓對于基層醫療機構缺乏信任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解決信任問題,各地都有探索。目前業界認為,主要的解決方式是,加強全科醫生培訓、對口扶持、設立獨立檢測中心、遠程醫療等方式。但不能不說,這的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移動醫療在分級診療體系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機會?
機會一,突破地域限制,拉近醫患關系。移動醫療可以為醫院的醫生和患者建立更方便的雙向聯系,不少移動互聯網健康服務APP的業務模式是搭建面向全國患者和醫生的開放平臺,可以進行網上健康咨詢和服務。這類APP還能滿足慢性病護理的需要。
機會二,數據互聯互通。實現分級診療最重要的是患者信息共享,患者無論在哪個機構就診,醫務人員都能及時了解到患者的健康、診療、用藥情況,全程跟蹤病人的健康信息,為患者提供連續的整合服務。在這個環節,互聯網恰好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它能實現醫療數據共享、互聯互通。
雖然各醫院都有信息系統,但大多是為醫院工作服務的,為患者服務的較少,如果未來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患者信息的共享。
機會三,便捷基層醫生學習溝通渠道。遠程醫療等方式,同樣也拉近了醫生與醫生之間的距離,低年資醫生可以便捷的向高年資醫生學習、取經,共同探討病例。其次,為了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醫生之間的交流需求變得迫切。在以患者為中心的前提下,醫生之間的協同也日益增強,提供交流平臺的醫生社區因此獲得了爆發式增長。
機會四,對于商業保險公司來說,遠程醫療更低的服務價格對他們控制成本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無論如何,分級診療終于來了,正如曾益新院士所講,如果目標正確了、方向正確了,盡管改革需要時間,產生效益的周期會比較長,但是可以進行分階段、多步驟的評價,如果是越來越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就是成功的開始。
(來源:財新健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