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移動醫療行業開始被投資人熱捧。有錢,又有政策上的利好,凡是有點能力、了解這一塊的人就都去創業了。
但有些人搞混了概念:創業肯定不等于創新,創業也不等于融資。很多人創業就是奔著巨額融資去的。當然,有些人是有夢想的,我尊重那些有夢想、有信仰、有追求的人。也許你會說,互聯網創業不融資怎么做,哪家公司不是先融資再做事?其實,融資只是一個手段。很多人以為,有了錢就可以做事,其實不然。
目前移動醫療行業里的創業,都是淺層次的服務,沒有什么核心價值。診前咨詢、診中咨詢、院后管理等有一定價值,但局限也很明顯。患者“看病難、看病貴”,算得上移動醫療的目標痛點。但這不是醫生的痛點,醫生對此動力不足,而移動醫療又不可能缺少醫生的參與。
中國移動醫療的火爆,與其說是移動互聯網推動的,不如說是醫改推動的。目前最被移動醫療公司視為機遇的醫改是多點執業,但多點執業對醫生的影響其實并不大。它至少還需要結合環境的改變(職稱晉升/課題申請/灰色收入的獲得等方面)、醫生觀念的轉變、患者觀念的轉變等,才真正有意義。我認為,就對移動醫療的推動作用而言,多點執業還比不上分級診療制度,但分級診療制度何時推出還是未知數。
從醫生角度看,收入低、工作強度大、醫患關系緊張,算不算醫生的痛點?這些乍聽起來都算,但其實并非那么絕對,實際調查后你就知道了。再說,就算這些都是醫生的痛點,你真的能解決嗎?
鼓勵創業肯定有它的積極意義,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我所知,雖然移動醫療這么熱,但目前真正有創新意識的公司并不多,有獨特產品或獨特經營模式的公司很少。很多人覺得自己懂一點東西了,就開始創業。春雨醫生、丁香園包括我們公司都有人去創業。很多創業公司深陷同質化競爭,下一步發展的能力不足。這就很難形成特別有核心競爭力、特別值得尊敬的公司。
行業內有些公司已經融到了比較多的錢,但這個市場還遠遠沒有定型,進入者應抓住機會,做好自己的事。
我認為,面向真正的醫生的互聯網模式是不存在的。這里有一個定語——“真正的醫生”。什么是真正的醫生?不是指醫學生,而是指有處方權的醫生,是主治以上的醫生。他們是出于醫學目的來你的網站的,臨床或科研,但不是娛樂。去掉屌絲后,互聯網模式就支撐不起來了。怎么辦呢,需要一些綜合的手段才能運營起來。
2015年兩會后,“互聯網+”成為熱詞。我覺得,隨著垂直化程度的加重,互聯網將成為各行業必備工具。以前是做互聯網的人去顛覆做傳統行業的人,現在應該是一種反顛覆了。
垂直領域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所謂的屌絲價值將會被重估。尤其是當你變現的時候,進入到商業模式的時候,垂直領域不同于通用領域,它的商業模式是有限的。你要把用戶重新細分出來,一點點做扎實。什么樣的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價值。未來會更看重你做的事,你的核心價值就是你能做什么事。
口述/醫脈通創始人 田立新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