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鄒平縣中心醫院是地處鄉鎮的一家縣級醫院,目前開展了遠程心電、遠程會診、遠程影像診斷等遠程服務項目。筆者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遠程醫療的開展,為方便居民就醫提供了諸多便利,為醫療資源共享帶來了更大空間,但同時也存在些許困擾和迷茫。
??好政策不受歡迎
我院轄區內有2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自2011年起,醫院和所有的社區服務站建立了遠程心電檢查系統,檢查數據可實時傳送到醫院的心功能科。然而,此項工作開展之初卻陷入停滯狀態。
好政策為什么不受歡迎?醫院通過找社區醫生、院內心功能科工作人員交談,了解到有幾個原因:一是居民不了解,對這種“高科技”半信半疑;二是社區醫生認識不到位,主動性不高,技術也不熟練;三是社區基礎設施不完善,影響了居民檢查舒適度,比如做個檢查需要20分鐘左右的時間,夏天還可以,若到冬天,室內缺少保暖措施,溫度低,病人難以忍耐。
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醫院派出設備科、心功能科的工作人員,利用1個月的時間,到每個社區服務站進行手把手的技術指導,提高基層人員的操作技能和水平,縮短檢查時間。醫院還印制了宣傳材料,發動本院職工和社區醫生向居民宣傳遠程醫療的利好。現在,醫院的遠程心電檢查系統有了初步成效,遠程心電檢測數量由原來的每月5例上升到了現在的每月25例。同時,居民認識到了遠程心電檢查的重要性,社區醫生也切身體會到了它的價值所在。
??結果回傳速度慢
參與遠程醫療的患者大部分是基層難以確診的棘手病例,為了明確診斷或驗證診斷才啟動的遠程醫療系統。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卻因遠程醫療的時效性低,使得原本便利于民的好政策失去了應有的色彩。
譬如遠程影像診斷系統,基層醫療機構今天把片子傳到上級醫院,診斷報告卻要等到明天才能出來,忽略了病人及其家屬的急迫心情。其間,有的病人也許已經坐車親自去了上級醫院,這自然失去了遠程醫療吸引更多患者到基層就診的意義。
對策: 我院積極與上級醫院協商,能當天出報告的疑難病例絕不拖到明天,此舉減少了患者的等待,提高了遠程醫療的時效性。
?診斷報告結論模糊
遠程會診的本意旨在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能力,減少居民就醫的奔波。筆者在日常工作中發現,遠程會診報告中的診斷有時很模糊,不知是怕承擔責任,還是沒見到患者難下診斷。諸如“不排除×××可能、考慮×××存在”等模態化的診斷,很難給予基層醫療機構真正的指導。
對策: 建議上級醫院認真對待每一份遠程會診病例,這也是遠程會診能否持續走下去并有效發揮作用的關鍵一環。遠程醫療,是近了還是遠了,不在于它的空間距離,而在于它為患者和基層醫療機構提供便利的程度。(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平縣中心醫院)
??延伸閱讀
如何放大優勢管控成本
清華大學醫療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黃 燕
基層遠程醫療工程如果管理、使用得當,確實能夠緩解患者“看病貴、看病難”的現狀,也可暫時解決基層醫療機構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還可促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形成。然而,該工程在運行過程中必須明確一些問題。
誰最需要遠程醫療。發展遠程醫療是有成本的,顯然,交通不便或缺醫少藥的偏遠地區最應該優先發展遠程醫療,比如內蒙古、云南等地。
遠程醫療定價需合理。如果按照全成本定價,遠程醫療的價格不菲,很多患者難以承受。如果遠程醫療系統的建立與維護均由政府買單,遠程醫療定價只覆蓋人工成本,那么患者使用遠程醫療的價格會大幅降低,最終令患者和醫保都支付得起。
確保信息安全。政府應將遠程醫療的信息安全納入法律,保護患者隱私,避免因信息泄露而引發患者投訴。如果遠程醫療由公私合營,那合作雙方要依法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使用指征要明確。筆者認為,最不適合使用遠程醫療的,是急癥或重癥患者,他們應該被及時轉入醫院急診科,以贏得最佳搶救時間。最適合使用遠程醫療的患者有兩類,一類是被大醫院下轉到基層醫療機構的康復患者,通過遠程醫療,這類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能夠得到大醫院的后續服務;另一類是無需去大醫院診療,但需得到上級醫生臨床指導的常見病和慢性病患者。
與分級診療相結合。接受遠程醫療的患者,若病情復雜,需要上轉,則需為其開通轉診綠色通道,以此增加遠程醫療的吸引力及患者對遠程醫療的認可度,同時也可為分級診療創造條件。
基層醫生不應過度依賴遠程技術,而忽視自身臨床技能的提升。記住,技術再先進,也代替不了醫生。基層醫生應加快提升自身的醫療水平、判斷力和應變力,做到能夠準確判定患者的病情,盡快找到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來源: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