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江蘇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 標準先行

    江蘇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 標準先行

    很長一段時間,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被喻為醫療信息化建設中的“硬骨頭”。標準不統一、各吉醫院的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等現象,都在阻礙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

    這些難題曾經同樣困擾江蘇省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不過,該省自2011年11月被列為區域衛生信息化綜合試點省份后,逐一克難,搭建起覆蓋縣、市、省的區域信息平臺。

    標準先行

    標準缺乏可謂困擾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首個攔路虎。

    江蘇在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時,一直堅持標準先行的原則。2012年,該省編制完成省級平臺共享數據集與省共享數據標準等衛生信息標準,包括《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共享數據集(接口規范)》、《疾病分類編碼》等,使該省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有標準可依。

    “我們組織了標準編制委員會制定相關標準,建立標準管理系統。因為它需要動態維護,并不是標準制訂完畢就一成不變。”江蘇省衛生統計信息中心主任劉曉強介紹,目前江蘇正在制定落地的標準,包括藥品編碼字典、集中編碼等大量數據字典。

    敲定了統一的信息化建設標準后,江蘇的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開始起航。

    基層全覆蓋

    在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建設中,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是基礎。

    2012年,江蘇省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建設進行統一規劃,于2013年底驗收,整個項目共投入6億~7億元,實現統一、規范、標準的基層醫療機構信息系統覆蓋該省全部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

    “我們的基層醫療信息系統采取的是集中式部署方式,數據中心都在縣區醫療衛生機構,基層醫療機構主要是遠程登錄該系統。”劉曉強介紹。

    省級平臺:扁平化

    立足基層醫療信息系統,江蘇建設了省級人口健康信息綜合管理平臺(一期),并將其與11個市級平臺對接,部分縣級平臺也嘗試對接省級平臺,借此減少數據交換層級。

    對此,江蘇省衛計委規劃與信息處處長王愛年談到:“我們的省級平臺在系統架構設計上,改變了過去的三層架構,采取扁平化的兩層架構,即縣區醫療機構在向市級平臺傳輸數據時,同時傳到省級平臺,使得省里獲取縣級醫療數據比此前提前了一天。”

    江蘇還在全面整合醫院內患者的數據,包括診療數據、用藥數據、檢驗檢查數據等。這些都要按照統一的信息標準上傳到省級平臺。劉曉強稱:“這些數據一般在當天晚12點以后上傳,第二天早晨8點就可以在平臺上看到各家醫院患者的相關就診信息。”

    醫院內患者數據的上傳需要各醫院信息系統的支撐。劉曉強介紹說,江蘇省二級以上醫院普遍已經建成符合規范的電子病歷系統,一半以上的三級公立醫院電子病歷應用水平達到3級及以上標準,部分大型醫院正在探索醫院信息集成平臺的建設。

    江蘇省統計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省級平臺已收集2000余家醫療衛生機構的信息,包括居民健康檔案個人注冊信息、門診信息、住院信息和基本公衛信息,總量約6億條。

    旨在推進區域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的建設,自2014年8月起,江蘇分三批面向全省13個省轄市和67個縣(市、區)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開展功能與應用分級評價。

    影像遠程共享

    遠程醫療常被視為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的有效手段。正因為如此,江蘇省把遠程醫療列為重點。該省的遠程醫療平臺依托江蘇省人民醫院的信息系統,輻射至各地市級醫院。

    醫學影像檢查是遠程醫療體系中的關鍵一環。

    為了讓遠程對接醫院能更清晰地看到基層醫療機構的檢查檢驗影像,江蘇搭建了縣域醫學檢查檢驗暨影像中心。該中心實現基層醫療機構與遠程醫療平臺的連接,使基層醫療機構的影像更清晰地上傳給大醫院,從而做到充分利用大醫院醫療資源。

    南京市依據遠程醫療平臺建立的心電圖遠程系統算是一個代表。王愛年告訴健康界,因為南京的部分社區衛生站配有心電圖設備,只是沒有診斷醫生,借助遠程醫療平臺,社區醫生把患者的心電圖影像上傳到區域級醫院,很快就可獲知患者的心電圖分析結果。

    目前,縣域醫學檢查檢驗暨影像中心是江蘇統計信息中心的重點工作。2014年底,江蘇省2/3的區縣開展了基于平臺的區域影像、集中檢驗、心電三中心建設,目標是2015年實現全覆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江蘇在遠程醫療平臺的基礎上,還啟動了危重疾病遠程應急救治信息系統建設,以此實現快速救治危重疾病患者。

    (來源:健康界)

    關鍵詞:遠程醫療電子病歷健康管理大數據醫院信息化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