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網絡
《“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的目標是推動省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域下沉,并結合縣醫院“提標擴能”工程,補齊縣醫院醫療服務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實現縣域內醫療資源整合共享。《方案》出臺一年多來,作為醫療體系中承上啟下的樞紐,縣醫院錨定目標與方向,在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推動縣域資源整合共享方面取得諸多可圈可點的成績。
近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指導、健康報社主辦的“強縣計劃”縣醫院高質量發展云會議,在北京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會上,全國多地縣級醫院管理者圍繞貫徹落實“千縣工程”相關政策、發掘典型經驗進行了深入探討,為提升縣醫院服務能力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
醫療服務體系研究部副主任
黃二丹
縣醫院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龍頭,縣醫院的高質量發展意味著基層區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高質量發展。“千縣工程”的主要抓手是二十個中心的建設,但更重要的是通過中心的建設探索一種縣域醫院的全新發展模式,實現縣醫院的高質量發展。
醫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發展需要不斷細分。但是患者的需求是一個整體,縣醫院應該以人的需求為導向,把多專科進行融合發展。“系統、整合、協同、縣域”是“千縣工程”的核心理念,目的就是做好中心建設,以縣域一體化為目標,從完善醫院單個科室拓展到整個醫共體建設,并逐步向整個縣域推進。
醫共體離不開“千縣工程”的專科引領帶動作用,“千縣工程”有助于提升專科能力、實現患者回流。“千縣工程”結合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就是要讓縣醫院從系統、體系上來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探索新型發展模式,實現縣醫院高質量發展,為縣域居民提供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模式。
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
魏輝
醫院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在于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縣醫院應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公益性為主導,以中心建設為抓手,推動醫防融合,夯實人才、績效基礎,有針對性地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
縣醫院高質量發展實踐方面,要全面加強學科建設,推進數據管理、目標管理,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要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理念,堅持基本衛生事業公益性屬性,堅持醫防融合、平急結合。
潛江中心醫院總會計師
楊瀟
新冠疫情給縣醫院院感防控工作帶來重大挑戰和機遇。醫院為達到平急結合目標,要對空間布局進行改造,進行規范化管理,以做到“三防”融合、源頭管控和多措并舉。第一,由院感專員對相應專科醫生進行培訓,由分管院領導和部門主任對臨床病區進行聯合督查,做到人防、技防、氣防“三防”。第二,完善各項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應急預案,提升醫務人員感控意識,將預防關口前移。第三,堅持應急與預防并重、戰時與常態結合,不斷強化醫務人員培訓以及考核,降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感染風險。
南安市總醫院院長
黃弈鐵
醫共體建設是體現縣醫院龍頭作用的重要抓手。南安市總醫院探索建立了“1+4+6+N”模式,即組建1家總醫院,聯合4家牽頭醫院,分布6個診療片區,覆蓋全市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并延伸到802家村衛生所,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醫療衛生體系。南安市醫共體在行政、資源、財務、醫療質量、藥械、信息化等6個一體化管理方面,評級均達到A級。
醫院實現線上培訓全覆蓋,把醫改政策及時傳遞給縣域內每一家醫療機構和每一名醫務人員,配合推進醫共體建設。實施優秀衛生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名醫帶徒培養一批高素質中醫人才,通過“專家組團式幫帶+學科帶頭人領導下的科主任負責制”醫療學科共建模式培養一批高素質基層人才。首創院前、院內急救一體化模式,并通過資源下沉強基層。層層落實醫改責任,落細各項考核指標,提升信息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提高縣域內就診率;加強打包基金共管和規范使用,進一步提升醫保使用效率。
聲音
麻城市人民醫院院長戴攀表示,縣醫院要實現承上啟下的功能定位,自身能力建設還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在“千縣工程”中,縣醫院應結合每一家醫療機構和當地疾病特點,有目的、有選擇性地把醫療資源下沉。
上猶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劉方文認為,對于縣級腫瘤區域防治中心建設,首先要有政策上的支持,要有相關的指導意見指引,來促進各個縣級腫瘤區域防治中心建設。其次要大力培養縣醫院腫瘤防治人才。此外,由于腫瘤治療價格較高,醫保政策方面也應有所傾斜。
桂平市人民醫院副院長梁永認為,人員、管理和設備是縣級腫瘤區域防治中心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要以病種為中心,通過學習、培訓,提升縣級醫院醫生的診療能力。通過多學科會診進行有效診療,推動整個腫瘤區域防治中心發展。
百色市田陽區人民醫院院長蒙江梅表示,要通過市縣協同下沉優質醫療資源,首先要加強醫聯體建設,有效落實縣醫院在城鄉醫療服務體系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其次要通過組建區域檢驗中心、遠程醫療會診、遠程影像、遠程心電、遠程病理等五大中心,實現醫共體內信息互聯互通,打造鄉檢查、縣診斷的就醫新模式。再次要積極探索院前急救、院內急診相結合的縣域急救新模式,暢通急救綠色通道。
廣東省湛江農墾第二醫院副院長鄭云龍表示,把上級醫院高水平醫師的診斷、治療,通過醫共體建設下沉到基層醫療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基層人員技術提升,為當地百姓健康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