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是民生領域的一大頑疾。隨著“互聯網+”戰略的深入,醫療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日漸緊密,在資本的追捧下,誕生了一批像春雨醫生、好大夫一類的移動醫療企業,不僅提高了醫療效率,還改善了求醫體驗,方便了患者。然而,國家衛計委日前表示,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的治療不允許展開,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移動醫療前景的擔憂。移動醫療未來路在何方?
移動醫療興起之后,相關部門一直在討論一個問題,在這類平臺上,醫生們提供的服務到底是醫療問題,還是普通的咨詢問題?如何界定其有沒有違規?“醫療行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跟人命相關,所以大家更傾向于保守。”在2015中國創客大會移動醫療分論壇上,好大夫在線創始人王航表示,這也是移動醫療行業發展較慢的原因,但現在來看沒出什么大問題,整體上是向好的。
不過,受制于政策的缺失,移動醫療的推進也是步履維艱。其中,移動醫療收費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益體康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周钷說,現在創業者都強調大數據、用戶數量,實際本質是沒有辦法把它做成一個合理的服務收費的模式。
目前,在政策層面,移動醫療的服務沒有真正的國家標準,導致一些大醫院根本無法收費,醫生沒法通過移動醫療的平臺獲得正當的利益,所以很少有醫生關注移動醫療,而移動醫療企業也沒辦法做成一個可盈利的良性模式。
“我們只能通過做民營體檢,甚至軍隊的體檢,用一些曲線的方式獲得收益。如果在醫療服務這個本質上,有明確政策進行很清晰的界定,我想移動醫療發展春天才會到來。”周钷說。
我國移動醫療發展較慢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健康保險事業不夠發達。康康血壓董事長曾明發介紹說,美國的移動醫療,是由保險公司埋單的。保險公司控制費用,為了控制成本,他們會主動介入客戶的健康管理,使他們少生病。好消息是,今年6月初,國務院發文允許給予健康保險稅收的優惠,政策導向已經具備。移動醫療必須和保險結合,這將是一條新路。
而如何調動醫生的積極性,是解決移動醫療發展的關鍵問題。“現在很多醫院認為搞移動醫療,就是讓醫生明碼標價地走穴掙錢,醫院的事沒人干,這其實又回到了醫生多點執業或個人執業的老話題。”杏樹林創始人張遇升認為,本質上醫生應該支配自己的時間,但是政策下推的阻力很大,需要更多創業者為這樣的醫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比如,醫院反對個人執業,理由是單個醫生能力有限,需要協作。其實,互聯網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替代這種協作,當幾個醫生同時管理一個患者的時候,可以把病例共享,同時在病人有變化的時候,一起來想辦法解決。(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