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以及企業的成長性都有待進一步的驗證,另一方面政策的門檻、醫保的支持,專家的資源,醫患關系等等,這些由來已久的痛點直叩行業命脈,互聯網醫療的下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哪里?
在過去的2015年里互聯網醫療顯現出不可抵擋之勢,依托政策利好,資本信賴,技術核心,互聯網醫療的現行者們開拓了在線導診、預約掛號,遠程問診、慢病管理、可穿戴設備,醫藥電商等在內的多個細分市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大批的創業者們都陷入了燒錢的困境之中,因此行業的整體發展遠處于一個初級階段。
商業模式以及企業的成長性都有待進一步的驗證,另一方面政策的門檻、醫保的支持,專家的資源,醫患關系等等,這些由來已久的痛點直叩行業命脈,互聯網醫療的下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哪里?創業者又如何建立有效的商業模式?投資人對行業的未來走勢有何判斷呢?在投資界舉辦的沙龍——互聯網時代的“尋醫問診”上,為大家一一揭開謎底。
深圳市投資推廣署許賀:
深圳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深圳IT產業比較發達。國內的電子信息產業的十強全部都在深圳設立了總部,BAT中騰訊就是深圳的,百度和阿里巴巴的總部在今年4月份也逐步建成了。這些年已經形成了全球的電子信息產業的集聚區,無論是可穿戴設備還是醫療,無論是大數據、云計算,還是在商業模式的創新,深圳有這方面的特點和環境。
另一方面,深圳的常住人口和實際的每天管理人口大概在1800萬人,我們的醫療資源供給能力,雖然這些年在逐步的上升,但是還是遠遠滿足不了就醫需求。
實體的醫療供給還有很大的空間去發展。在現在這個階段其實很重要的商業業態已經出現,而且運轉的也非常好,就是我們的互聯網醫療。從前端的信息數據收集整理,大數據的開發應用,在終端的遠程醫療,向健康保健,應該是覆蓋了全鏈。深圳有兩個特點,具有產業高發的市場環境,同時又有大量的就醫需求。
中衛基金李文罡: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中衛基金一直專注在醫療方面的早期項目的投資基金,重點方向在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和互聯網醫療,這幾年我們成立了四年以來投了30多個醫療項目,其中互聯網醫療我們投了6個項目。
動脈網對2015年互聯網醫療的投資做了一個統計,在2015年一共發生的投資事件是127起,涉及到168家公司,總金額18億美元。這幾年來在互聯網醫療方面的投資金額不斷的飛速成長,成一個指數級別的成長。大家就看到在互聯網醫療領域這個方面,連續五年在再創新高,每一年的年均增幅達到28.5%,這個是遠遠超過了我們GDP的增長,也超過了其它行業領域投資的狀況。
“互聯網+醫療”第一個好處是能夠優化整體醫療資源的配置;第二點,改善患者就醫體驗;還有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能把患者的這些資料集中,也可以讓醫生對移動醫療有一定的黏性。
如果你的項目符合這三點當中的至少一點就是重點關注的項目。另外一點是O2O是患者的核心需求。雖然互聯網是線上,但是最終閉環的形成是要在線下完成,無論是診斷還是最后的購藥都要線下完成閉環。比如問診咨詢、線上導診、院內診斷、院外跟蹤等等,如果能形成一個O2O的閉環,這種商業模式的邏輯就存在了。
中衛基金投資的過程中我們會遵循這樣投資邏輯,聚焦在一個垂直細分領域。另外一個是能夠整合O2O資源形成閉環。在考察項目當中,我們關注四各方面,第一個要粘醫生,因為醫生是關鍵的資源;第二個要占入口,入口非常重要;第三個是拼體驗,改善用戶體驗是非常重要的;第四是抓線下。
很多的移動醫療和傳統醫療都說我是聚焦在大數據上,什么是真正的大數據?至少要符合這四個特征。首先體量夠大,第二個要及時,第三個多樣,第四個是真實。這都是大數據的特征,只有你真正符合這四樣的標準才能成為大數據。
生物谷賀加原:大數據開啟互聯網醫療的新模式
我今天分享的內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現階段的醫療大數據,具體的范疇還有相關的內容是怎么樣的;第二個介紹一下醫療大數據可能的一些應用;另外大概介紹產業的情況。
第一部分就是大數據浪潮席卷醫療健康。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我個人覺得大數據概念產生的原因其實還是基于互聯網的技術的突破。首先,大數據的來源是基于互聯網的一些基礎,比如數據的傳輸,數據的采集,獲得了相關的數據。第二個是數據的存儲處理的技術,比如說基于大型的人工智能也好,大型的數據傳輸和處理,這也是推動大數據發展重要的原因;另外還有大數據的應用,隨著移動醫療,以及更多的一些互聯網的手段出現,使得這種應用成為可能。
大數據還有一些特點,比如它的體量很大,數據很復雜等等,它的數據能產生很大的價值。第一個說談到健康和醫療,其實基因的數據,基于基因組的數據確實是很重要的數據,比如最近很火熱的基因檢測,但是從未來來看肯定是關系到我們健康醫療大數據非常重要的數據來源;第二個是傳統醫療的數據,一方面就是基于個體的,病例的數據,診療的數據等等。還有一塊是健康的數據,這塊數據更多的是跟大家的個體,比如說我們穿戴的設備產生的數據。
醫療大數據未來到底能做什么?第一個是我們把它叫做臨床的精準醫療,或者是精準治療。可以利用這種基于數據,比如更精準醫療的決策,在醫療上我們可以取得更好的方案,甚至在病人的遠程監護上有智能的手段。第二個是在公共衛生的監控上,就是利用大數據可以更好的監測公共衛生或者是改善公共衛生,然后去做相關的一些工作。
對于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未來也會有幾部的發展,最底層的我們把它叫做基于大數據的采集,比如傳感器和醫院的體檢設備;第二個就是把這種數據進行互聯互通,各種醫療的數據、診斷的數據、檢測的數據等等,能夠把它互動,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有很好的數據處理、數據操作、數據分析。
醫學之窗創始人張敬:醫藥專業化推廣的國際慣例和中國互聯網+新模式
醫學之窗2015年9月由國內一線知名風投注資,為280萬國內職業醫師提供合法的國際版權全球權威醫學內容。我今天分享一個個人的觀點,是靠高質量的醫學內容,圍繞醫學證據,當然你也不提供醫學證據,圍繞著疾病本身來為醫生提供醫學服務。這是我們做的海外推廣的慣例,患者和公眾,專家、醫生和醫院,醫藥企業,政府和協會。醫和藥沒法分開,如果醫和藥不參與,醫改沒有辦法獲得成功,或者說醫改單純的靠壓榨藥廠商和器械廠商,這個也不會成功。
醫生到底需要什么?權威碎片化的國際醫學進展施訓,臨床醫療指南,診療常規快速診療,有指導意義的國際臨床醫學論文和綜述全文,患教資料、圖譜模型、診處工具,研究進展。臨床科研設計與國際SCI醫學論文寫作技巧的提高。
我們有很多各種各樣的創業,這種創業都是圍繞醫生,總結一句話,醫生的學術需求和動力就是你創業的方向。
圓桌論壇環節
君聯資本總監葛新宇:君聯資本有三個特點,一個是我們從早期的投資到中晚后期的都有。第二個我們相對要有耐心一點,我們的周期相對更長一點,美元是10+2,在國內應該是最長的。第三個,我們還是比較講究增值服務。我們專門有同事,從管理財務法律給創業家做增值服務。
從投資角度來看,我簡單分享一下。不管是傳統的醫療還是現在的移動醫療,我們認為現在實際都不錯,對投資和創業來講。我們也一直在追蹤這些熱點的項目,但是我們想現在的時機可能會更好。
第二個,我們從方向性的角度來講,君聯前面還是投傳統醫療比較多,第一還是不能背離醫療本質,就是我們想回到商業本質,會衍生出來一個方向性的需求。
第三個,在細的層面,我們現在來看,從傳統的醫療來看,我們會更關注在醫學方面有積累的。同時在移動醫療方面我們也特別關注,和醫學檢驗所配套的,包括大數據的分析和科技服務方面。
第四個,從我們做投資和創業來講,還有未來的趨勢性關注的新技術的方向,像腫瘤。從醫學的新技術,以及我們與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
所以簡單歸類來講就是四點,第一個我們認為不管是創業和投資都是非常不錯的時機。第二個我們還是要更加關注剛性的需求。第三個我們要更加重視醫療本質,在醫技和科技方面的提升,第四個我們關注前沿性趨勢性的東西。
談到移動醫療的盈利模式,我想現在過早的來談盈利模式或者避而不談盈利模式都不是特別恰當。我們在醫療這個產業鏈里面做出自己的價值,能夠形成一定的閉環型的產業鏈價值。也不會像簡單的O2O,或者簡單的互聯網生活服務以所謂的用戶基數作為一個模式。
高特佳投資王曙光:深圳高特佳公司是一個專注于健康領域投資,第一個我們比較專業化,第二個我們堅持價值投資。第三點我們對互聯網的關注,積極的在準備。
作為一個產業一個行業,如果沒有一個形成閉環是很難持續下去。所以我們怎么樣形成閉環,在閉環中增加它的價值,這是我們要關心。我們現在講互聯網+醫療,醫療是一個高端的服務業,一定注意它是服務業,另外是高端。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互聯網健康應該有三個細分領域,第一個是治療,第二個講預防,第三個是健康,我們要把自己細分一下,你是屬于預防還是治療還是健康,三者都有非常大的空間。
我國以后的醫改肯定是市場歸市場,公立的歸公立,中國的醫療改革如果不引入商業機制,幾個關鍵詞,第一個是醫生集團,第二要有商業醫療保險跟進,第三個要有商業模式跟進。
羅湖區醫院陳家林:每天都接待不同的廠家廠商來我這里推薦產品,我是怎么看呢?第一個,首先你的產品是不是好產品。第二個,你有沒有核心競爭力。第三個,你的產品是不是這個醫院需要的。第四個,你要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情況下你怎么快速把市場占領。還有一個問題是,假如你要占領市場你的錢能燒多久?
傳太醫創始人苑光波:我們目睹了太多醫生非常低效的工作狀態,大家找醫生很難,其實醫生有很少時間在門診看病。同時門診這件事情確實沒有正確的衡量醫生勞動的價值,所以我們是抱著一種提升醫生工作效率開始做的傳太醫的項目。一開始用戶也有剛需,就是看病難的問題,我們做了這個橋梁,也把自己的企業做的第一個品牌命名為傳太醫。我們當時建立了很多SOP,整個一次就診流程里面,從診前的分診,到診前的病情的獲取,到醫生的預診,最終到院內手續的辦理,再到看診,再到診后端,一整套的服務。
太美醫療肖亮:我覺得我自己是抓住了剛需,但是實際上醫療并不是一個剛需的東西,不是一個剛需的東西當它條件成熟的時候還是很有機會。我們可以從一個點開始,然后連成線,然后鋪成面,我相信整個醫療行業都能打通,這個行業我認為未來會非常好。
易加醫副總裁宋淼皓:我分享一下在創業初期的幾個點。第一個要剛需,選擇腫瘤是目前醫療產業是比較剛需的,第二個是我們要把握住線上線下,兩頭都要抓,兩頭都是非常要緊的,我們在線上也是有資源,我們有很多藥廠的伙伴。線下我們有非常強的醫學和IT部分。另外一個是變現,我們現在在找一些B端的合作,包括跟腫瘤的治療和協會的合作。
作為一個創業者,盡量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
(來源:財經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