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北女子怒斥北京某醫院票販子”視頻在網上熱傳,到河南最知名的三甲醫院鄭大一附院在春節后迎來患者井噴,前不久,網絡熱議的大型醫院“看病難”話題再一次刺痛了國內傳統醫療服務行業的“痛點”。
在此背景下,長期以來受到資本市場極力追捧的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而“互聯網+”思維在醫療服務領域的多元化應用探索,也為傳統醫療服務行業的創新打開了思路。
傳統醫療服務行業迎來變革
去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全面呈現了醫改決策層當下對互聯網+醫療的思考圖景。指導意見出臺后,“互聯網+醫療”不再是一個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已經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CEO馬化騰建議鼓勵包括互聯網與科技公司在內的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分級診療制度在各地的探索與完善中去;全國人大代表買世蕊提出醫院可實施網上預約,減輕醫院的工作負擔;全國政協委員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互聯網+醫院”模式的調研、支持和推廣……
那么,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傳統醫療服務行業將迎來哪些新的變革?
去年12月7日,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院落戶烏鎮。烏鎮互聯網醫院開啟了“互聯網+”醫療的全新模式探索,醫生和患者無須面對面,通過網絡視頻即可完成診療過程,包括開具電子處方和配藥,大大節省了診療時間。
幾乎在同一時期,河南省4家三甲醫院先后開通官方網絡醫院,向全國患者提供遠程視頻問診服務,通過“互聯網+醫院”的新模式打通“線上問診轉入線下治療”的新路徑,以緩解“看病難”的現狀。
除了各大醫院和醫療機構在診療模式上創新,“互聯網+醫療”也在不斷促進醫療設備的技術創新、技術平臺的開發與使用。
如今在國內各大醫院,網絡咨詢、網上掛號、排隊提醒、網絡繳費以及智能查房、醫院管理信息化等智能應用已經較為普遍。專門針對慢性病的應用管理終端,智能硬件與互聯網結合,能夠對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進行實時監測和用藥就醫提醒等軟硬結合的醫療移動化應用也正在普及開來。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國內移動醫療APP已多達200個,無論是互聯網巨頭還是創業團隊,都在積極搶占醫療行業這塊高地:騰訊入股丁香園和掛號網,阿里入股中信21世紀,春雨醫生融資5000萬美元……新一波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多元化探索正在成為新的創新戰場。
另一方面,在傳統醫療服務主動擁抱“互聯網+”浪潮下,“互聯網+醫療”在許多“互聯網+城市”的規劃中,也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河南省會鄭州作為全國探索“互聯網+醫療”新模式最先起步的城市之一,鄭州市政府、衛計委利用騰訊云、大數據及微信公眾號等互聯網手段,幫助實現數字化醫院建設、遠程醫療試點、搭建公共醫療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信息數據庫。如今,在鄭州,多家醫院已實現了手機APP掛號就診、遠程醫療服務,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數據庫逐步完善,基本實現全覆蓋。
“互聯網+醫療”重構醫療生態
互聯網醫療的興起是源于互聯網領域的創業,有關互聯網是否應該成為互聯網醫療的核心也一直存在分歧。一種是以互聯網或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模式,更具顛覆性,比如“春雨醫生”的創始人張銳就曾提到過,未來醫療的發展趨勢將是去醫院中心化的;而另一種看法則是以醫療為核心,主張互聯網更多只是服務于醫療的工具。
但毋庸置疑的是,包括醫院和醫生都越來越多地接受并主動利用互聯網,在國內醫療服務行業已成為一種常態。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醫療產業“野蠻式”發展的今天,我們也要看到,互聯網醫療發展也面臨政策不明晰、商業模式不夠成熟和當前醫院體制現狀的困擾。對于未來醫療服務市場如何實現健康發展?互聯網的融入下如何構建一個科學完整的醫療生態系統?也成為不少業內專家十分擔憂的現實問題。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河南中醫藥大學科技成果推廣中心主任司富春表示,“互聯網+醫療”將通過重構就診流程、醫院協同模式、健康管理方式、藥品服務形式、保險支付管理結構、治療診斷方法和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等方面的服務,進一步重構醫療生態。
針對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司富春建議,政府部門加強互聯網醫療的頂層設計,盡快出臺政策解決法規滯后的問題。確保互聯網醫療產業在市場準入、正當競爭、行業標準、服務范圍、服務模式、權責界定、消費維權、企業義務、技術要求等方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互聯網醫療已是醫療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將對傳統醫療健康領域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