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醫療+互聯網 發展瓶頸和潛力共存

    醫療+互聯網 發展瓶頸和潛力共存

    “截至2015年8月,全國已有2.7萬個醫療微信公眾號在提供預約掛號、分診導診、檢查檢驗報告查詢、支付結算等服務,其中各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設的公眾號近6000個。患者按照微信提醒就診,可平均節約30分鐘等候時間。”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在《關于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技術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建議》中,分享了上述數據。移動互聯網在優化醫療服務流程、促進個人健康管理、改善醫療服務質量等方面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同時,還面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讓我們聽聽兩會代表、委員的思考。

    醫療資源互聯難

    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凌鋒注意到,醫院之間病歷數據沒有聯通,因而難以建立起以患者為中心的病歷記錄,同時增加了患者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指出,目前在電子病歷、健康檔案等數據整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待解的問題,如隱私保護、數據歸屬等。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衛生計生委主任王詠紅頗有同感:“國內一些機構開展了健康大數據中心的設立和應用,但總體來說,收集范圍較小,數據量遠遠不夠,且搜集到的數據沒有關聯性。各級衛生計生信息平臺不同程度實現了區域內互聯互通,健康醫療數據成倍增長,但數據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

    “目前雖然大多數醫院都有信息系統,但為患者提供的服務較少。”馬化騰建議,監管部門可以建立配套政策法規,由滿足要求且居民個人指定的第三方公司,按照政策法規,在完善患者個人信息保護機制的基礎上,建立系統,存儲信息,再由居民通過互聯網授權查看、使用其對應的健康檔案信息。

    醫療的核心資源是醫生,充分激發醫生活力繞不過去的兩個問題,是執業身份和醫療風險。

    馬化騰表示,近期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醫師多點執業,但部分地方仍然要求醫生征得第一執業單位的同意,一些機構還以編制、科研項目、職稱等條件約束優秀醫生外出執業。此外,現在的技術準入跟醫院等級掛鉤,能否開展相關手術主要取決于醫院,而非醫生是否具備相應資質,這限制了一些名醫在基層醫院施展拳腳。建議相關機構在督促各地醫療機構落實醫師多點執業相關政策的同時,提供一些配套政策幫助消除“隱性障礙”,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

    凌鋒說,日常診斷治療存在臨床風險,而我國醫療風險保障機制不健全,導致醫生無法順利走出醫院,面向市場獨立執業和承擔風險。建議完善醫責險,明確醫責險的責任范圍和賠付標準,為醫生借用互聯網平臺獨立執業減少后顧之憂。另外,建議修改相關法規,當醫生獲得執業資格之后,不再限制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行為的場所,這樣可以大范圍地鼓勵醫生建立個人品牌,發揮其積極性為更多患者服務。

    技術管理引導是關鍵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徐亮說:“就我們醫院而言,每年在信息化建設方面至少投入1000萬元。互聯網技術在提高醫療效率方面會有很大貢獻,甚至可以幫助政府進行數據決策分析和監管,關鍵是要做好這些技術的管理和引導。”徐亮說,監管應該由政府主導,醫學專家參與。醫療是復雜而專業的學科,一定要注意監管的專業性,發揮醫學會的作用,各學科都制定出規范,在這些專業標準下引導互聯網公司發展。同時,互聯網企業也應該做好行業自律。

    雖然互聯網醫療未來成長空間巨大,但目前互聯網模式在醫療服務行業中尚未形成規模化盈利模式,實際運作中仍存有諸多潛在問題。

    “代表未來,離錢很遠,泡沫較大、同質化、低頻率、存有壁壘。”有互聯網醫療界人士這樣評價現在的互聯網醫療行業。

    莫尼塔研究觀點認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核心障礙在于,首先是醫保的缺位,支付方的缺乏置互聯網醫療于無人買單的尷尬境地;其次是公立醫院的壁壘,強勢的公立醫院并沒有開放醫生、醫療數據等核心資源給互聯網醫療。

    “我國目前醫療健康數據尚處于割裂狀態,以數據為基礎的醫療服務價值提升處于初期,主要體現為:一是遠程醫院模式無法緩解醫生資源緊缺的核心矛盾;二是在線輕問診停留在健康咨詢層面;三是垂直慢病管理尚未帶來服務價值有效提升;在藥品流通領域,我國醫藥分離尚未實現,公立醫院對于處方藥銷售的壟斷有待打破,網售處方藥的相關配套政策有待明確,尤其是如何確保用藥安全,如何對接處方與醫保。”招商證券研報分析指出。

    從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細分領域來看,輕問診的需求確實存在,但網絡醫療并未受到明確的合法性支持,僅能以醫療咨詢名義出現,且語言、圖片的溝通不能保證醫療建議的有效性;可穿戴設備方面,則存在檢測精確度不夠,檢測項目優先,難以產生有醫療價值的數據。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至少有2000家移動互聯企業涉足醫療,但事實上現有的互聯網醫療創業者們干的事主要是研發APP系統平臺,利用這個APP平臺爭搶病員、號源、導醫、預診等,但看病難、看病貴仍然不能有效得到解決。

    上市公司方面雖然具有資源優勢和融資優勢,但是也并不容易盈利。上述互聯網醫療行業人士認為,醫療行業的上市公司多為傳統行業,主營業務多與互聯網醫療存有差異,既有的盈利模式及產業鏈難以兼容互聯網醫療業務,甚至將會受到互聯網醫療的沖擊。

    (來源:中國商報)

    標簽:智慧醫療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醫療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