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日-14日,在京舉辦的“第六屆移動醫療產業大會暨第四屆智慧醫療健康峰會”上,將再度聚焦兩會熱點議題: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移動醫療、分級診療,今天為您推薦的報告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劉湘源和中日友好醫院信息管理處處長張鐵山,兩個實踐專家將分別圍繞“互聯網醫療的實踐應用”、“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生態與信息標準化建設”的主題,告訴您在實踐中互聯網醫療還需要怎么做,敬請期待!
劉湘源:互聯網醫療的實踐應用
報告時間:4月14日上午
劉湘源,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醫學部風濕免疫學系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定期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風濕病學會第八屆中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免疫吸附委員會常委兼副秘書長,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風濕免疫學專家委員會常委,北京市醫師協會風濕免疫分會常委,北京市風濕病學會委員,國家考試中心命題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華臨床免疫與風濕病》雜志副主編,《Gout and Hyperuricemia》、《醫學參考.風濕免疫頻道》和《中華臨床醫學雜志》編委,《中華醫學雜志》、《中華風濕病學雜志》、《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和《Intern J Rheum Dis》審稿專家。
獲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1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參與2項“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研究項目。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項和三等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檢索23篇。主編或主譯專著6部,參與編寫專著10余部。
兩會中直至現在仍在熱議的互聯網醫療,對于在實踐中走了近三年的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風濕免疫科的劉湘源主任來講,深有體會。
早在2013年10月,劉湘源利用微信創建了中國風濕病公眾論壇。那個時候微信公眾平臺還是鳳毛麟角,中國風濕病公眾論壇因而成為全國第一家醫學類的公眾平臺。當時才運營了一個星期,就已經獲得了全國微信公眾平臺粉絲量第一,患者好評度全國第四的業績。
專家加號系統中國風濕病公眾論壇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有加號功能的微信公眾平臺,這完全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包含了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重點醫院。截至目前,共有240位專家、190家三甲醫院,包括協和、301、仁濟、北大醫院、北大人民醫院的副主任醫師以上專家,相當一 部分加入了加號系統。一方面是為了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另一方面,給廣大患者提供了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接受正規的治療。而不是去“江湖郎中”那里看病。
之所以做網絡平臺,劉湘源最主要的想法是“讓別人覺得你有用,實現人生價值”。“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只要有價值,我愿意去做,十年、二十年,我一定能成功。”
張鐵山 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生態與信息標準化建設
報告時間:4月14日上午
張鐵山,醫學博士,助理研究員。現任中日友好醫院信息信息處處長。兼任中國衛生信息學會電子病歷與醫院信息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居民健康卡應用專委會常委。北京市青年聯合會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2006年參加工作,先后在中日友好醫院醫務部、醫療發展部、團委、院辦公室工作,2010年開始從事醫院信息化建設工作。組織完成中日友好醫院電子病歷、手術麻醉系統、護理系統、物聯網系統等系統建設與醫院數據集成工作,以及遠程醫療會診示范系統建設。
作為骨干參與建立了30個社區的慢病協作網絡化管理示范區域,參與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
“互聯網+”為醫院走向更廣闊的業務協同和更開放的資源共享提供了契機,也給醫院帶來了挑戰。如何擁抱互聯網?除了汲取院內信息化建設的經驗外,醫院在在向外延伸中要避免“固守”自己的“藩籬”,“伸出”更多的煙囪和孤島,要努力走向“互聯網+” 醫療服務的“全生態”技術整合。
2015年,更多的醫院開始推出醫院App服務,中日醫院也與百度聯手推出了基于“百度直達號”形式的醫院App服務和“百度醫生”平臺的預約掛號服務。
但中日醫院的App服務并不止于此,它的背后有一個明顯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全生態”技術整合架構。我們將在互聯網全生態技術整合中,逐步開發以“ 醫生團隊服務”、“醫生間的轉診服務”為應用重點的互聯網醫生協同服務平臺,以及醫患交互平臺,探索讓“ 分級診療”在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上落地。
在醫院內部數據積累,醫院將朝著標準化和數據高可用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根據全生命周期醫療健康數據所涵蓋的范圍,不斷鏈接,廣泛共享和積累信息,另一方面探索數據的機器識別技術以及機器自學習的技術,通過互聯實現信息共享。通過數據技術,實現數據向信息轉化,信息向知識轉化,真正為實現智慧醫療打開通道,引領醫院信息化的深度應用,將醫院信息化帶向一個新的階段。
更多專家請登陸大會官網:http://www.52link.net/activities/mhc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