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了互聯網和醫療兩大風口,互聯網醫療在過去幾年火得一塌糊涂。然而,一年前就高喊著“顛覆傳統醫療”口號的它們,至今還沒有找到真正成功的模式,這也讓業內開始反思。
2月21日,在亞布力論壇2016年年會上,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Illumina基因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趙瑞林等眾多業內大咖就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展開討論,認為醫療教育、可穿戴設備、慢病防治、高端醫療等領域將是可行方向。
劉積仁認為,要厘清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首先要知道誰是互聯網醫療的支付者。從長遠來看,中國兩大主要的支付者第一是社保,第二是商保。未來醫院和個人談判的機會越來越少,而是由支付者替代個人來承擔這一角色。
“互聯網醫療還沒有真正成功的商業模式,都還在探索階段。” 張黎剛說道。在他看來,互聯網思維很關鍵的一點是,當流量跟資源嫁接時,其服務本身是過剩的,需要互聯網渠道進行分銷。而醫療資源卻屬于稀缺資源,無需分銷。中國最優秀的醫療資源仍集中在國有的大醫院,很難將它們解放出來。
因此,張黎剛認為,未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于政府有多大決心,讓第三方公司參與進來。如果政府決心很大,這個行業是有機會的,反之,這一行業未來幾年仍會維持現狀。
醫藥電商、在線問診、掛號服務和可穿戴設備,是目前互聯網醫療的幾大主流商業模式。
作為投資人代表,厚樸投資高級董事總經理李軒表示,最看好可穿戴設備。據他介紹,到2025年,每個人平均會擁有50—100個低端芯片,應用到如監測心率等各個方面。按未來全球100億人口計算,將產生1萬億的芯片需求量。
中金智德投資管理公司總經理、董事單俊葆談到,目前他們看好三類商業模式:一是在互聯網醫療里能夠形成一體化閉環的垂直應用。希望先把深度做下去,再拓展到其他領域,如可穿戴設備+云端服務+醫療機構三位一體的應用,就可以看到可穿戴設備和移動醫療的結合。
二是先從To B再到To C的模式。在中國的強牌照管理下,先要建立和醫院的強信任關系,最后才討論的是非盈利醫院。所以先To B,最后再到To C會更有幫助。
三是借助互聯網醫療來服務高端人群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通過互聯網醫療的方式服務這類人群,也是發展前景之一。
(來源:騰訊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