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兩起在北京大醫院發生的事件引起了公眾廣泛關注,一起是“女孩怒斥號販子”,另一起是“父親掛號看醫生兒子”。同樣是見醫生,不僅是患者,就連醫生的家人也難見一面。
事實上,從總量上看,我國醫療機構并不少,但結構性矛盾突出。一邊是大醫院人滿為患;另一邊是小醫院門庭冷落。這說明,醫療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匹配。
如今,一場“互聯網+”的運動正快速地“席卷”各大傳統行業,即使是鮮受外部環境影響的醫療領域,雖尚未被顛覆,卻著實也在逐漸被滲透和影響。
從理論上看,互聯網醫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活資源、提升效率,緩解看病難的問題,但在實際應用中,高同質化、低使用率問題明顯。
中國互聯網醫療發展首先受限于醫療行為中需方和供方的態度。以2015年一場“滴滴醫生”的公益活動為例,2015年10月18日、19日兩天內,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四座城市共計2000多人次呼叫醫生,最終上門提供問診服務的只有40多單。
誠然,第一次嘗試難免準備不足,比如用戶與醫生的距離超出活動的覆蓋范圍,用戶需要的醫生此次活動沒有對應的科室,以及醫生來回出診路上時間較長等,造成訂單量有限。
但試問,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情況就會好轉嗎?
作為醫療需方,部分消費者對于互聯網醫療并沒有很強的信任感,對線上“專家”以及對他們的“建議”不認可甚至質疑。更何況,他們已經習慣了一有問題就跑去大醫院找專家買“定心丸”,這也是當前分級診療遇到的一大難題。
作為醫療供方,在大醫院有著滿額患者、甚至一號難求的大醫生,即使有心恐怕也無力再在互聯網上“接單”。還有一些比如掛號app的互聯網醫療產品,可能因為遇到醫院協同問題,專家資源出現沖撞,導致無法實現收益。
早前一份《2014醫生互聯網行為洞察報告》顯示,醫患在線診療的現狀是“有需求、沒行動”,中國內地僅60%的醫生對線上診療持認可態度,而這一比例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分別達到91%和86%。大陸現有在線醫療平臺的可信度、隱私性有待改善。
我國互聯網醫療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但這并不意味著,就不會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老百姓也不是不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只是這一方面需要時間,讓“無形的手”自我調節,優勝劣汰,另一方面需要“有形的手”優化管理,健康推進。
相對一種新技術引發的一類新產業,管理制度難免會滯后。從海外互聯網醫療發展看,發達國家也經歷了一個從禁止到解禁、從探索到成熟的過程,并且還在不斷對現有制度進行調整,力求探索一套平衡的監管體系。
可喜的是,像“滴滴醫生”這樣的互聯網醫療app走出的這一步,折射了有關部門對互聯網醫療正抱以一種開放、開明的態度,希望對醫療行業體制進行創新改變。當然,如何把握寬嚴的尺度,也正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