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輿論場,為百度病友貼吧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對百度的批評有客觀的聲音也有中肯的意見。同時事件本身也促使筆者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互聯網+時代,民營醫院怎么“活”?
是的,在過去的30年時間里,社會資本辦醫政策經歷了初探階段、市場化推動階段、市場化之過的爭論和反思階段,在2009年新醫改發布之后逐步明晰。中國醫改仍將公立醫院作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主體,保持其在醫療衛生服務行業中的主導地位。與此同時,政府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行業共同發展,促進良性競爭提高、滿足多層次需求、提升基礎醫療服務。可以說,民營醫院是公立醫院的有益分流和補充,一個健康的醫療業態需要大量民營醫院的崛起。對此,新時期促進民營醫院生存和發展顯得尤其必要和重要。
可是和那些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公立醫院相比,民營醫院可謂先天不足。從政策、資金、制度等上的問題都在制約著民營醫院的發展。
先天弱質,后天困難,民營醫院的弱勢身份
比如,當初由于民營醫院基本屬于新事物,到底應當按什么性質收稅,衛生部門和稅務部門的政策不統一。如果按企業收稅,那么醫院將要上繳毛收入的5.5%,此外還有16種稅,醫院實在難以承擔。
其次,民營醫院進入醫保定點難。再之,在專業領域的待遇上,部分民營醫院也反映,由于民營醫院是新生事物,在具體工作中,衛生行政部門很少考慮到民營醫院,在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學術交流等方面時常被衛生行政部門和學術團體遺忘。
還有,民營醫院融資渠道比較單一,主要為留存收益和業內少量資金短期拆借。對中小民營醫院來說,基本都不能從銀行獲得貸款。等等不一而足。
最后民營醫院為何做不大?一篇記者調查文章道出實情:辦院場地難找、人才難引進、行業難自律等問題綁住了民營醫院發展的手腳。而往往這和社會對民營醫院的弱勢身份定位有直接或間接因果聯系。
所以如今的公立醫院憑借長期形成的資源以及技術優勢生存和發展不成問題。而民營醫院則由于體制的原因,只有在夾縫中生存,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候,網絡的醫療推廣給予他們一線生機。可偏偏醫療推廣背后折射出了難題!
夾縫生存,醫療推廣背后的責任難題
近來,無論網絡還是傳統媒體,百度和醫藥推廣成了大家關注甚至口誅筆伐的焦點。筆者以為,其實對于醫院的資質和醫療效果監督以及審查的責任,不能由任何一家互聯網平臺來擔當。當然這并不是說,互聯網公司就沒有責任,可以聽之任之。而是誰最容易標本兼治?
事實上,醫療產業的監管是國家和社會的共同責任。除了加大對互聯網公司的督促、監管,有關部門發揮好公權力才是重中之重。單一規則為互聯網時代下混亂的醫療廣告模式是無用且不合理的。
比如我國藥品廣告的審核權、監測權和監管權是分離的,藥品廣告的審核權、監測權屬于食藥監系統,而監管權則屬于工商機構,這里面就帶來了多頭管理的復雜;此外根據我國《藥品廣告審查辦法》,“對發布違法藥品廣告,情節嚴重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予以公告,并及時上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定期匯總發布。”這意味著只有“情節嚴重”,才會上報國家食藥監的,這就是全國性監管的難度大增。
何況監管醫療廣告,罰款從不是終極處罰手段。貪婪之心和巨額利潤會讓不少騙子甚至民營醫院高管鋌而走險。對于此類情況,除了更重的罰款外,刑事處罰對虛假醫療廣告涉案人判刑才是最大的威懾。
據2015年我國民營醫院行業概況及發展現狀分析,我國民營醫院數量接近總體五成,所接待的門診和住院人次卻僅占后者的10%,收入比僅為7%。當前以及今后政府政策雖然也仍然鼓勵民間資本入駐醫療,但民營醫院發展仍面臨諸多政策及制度上的問題。當務之急,國家政府應多舉措并舉式完善政策、資金、制度上的改革難題,迫切需要淡化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身份上的差異。
一句話,改善民營醫療的根本在于國家政策的扶持及社會的共同努力,社會資本辦醫源于社會,還于社會。
求生之路,民營醫院的“互聯網化”
尤其是互聯網+時代,老問題出現了新情況,政府職能部門應該與時俱進,做好事前制度預防建設。并且如果某些民營醫院的醫療廣告劍走偏鋒,除了該有的處罰也要適當幫扶,否則任其自生自滅,將不利于醫療行業整體的穩定健康發展。
其實互聯網公司對于民營醫院來說,作用除了網絡推廣營銷以外,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科技,促進民營醫院發展模式的革新:
(1) 大數據。在互聯網海量大數據支持下,民營醫院能夠以大規模數據,從信息采集、錄入、分析等方面,實現對醫療方式的改變和醫療水平的提升。
(2) 人工智能。現在人們習慣用搜素引擎查詢健康相關問題,查找醫療服務。
然而未來,通過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建立起高度個性化的健康問答系統,能調出個人醫療檔案查看以前是否有任何建議療法,甚至能推薦用戶附近的醫療機構,將用戶導向實體醫院。
那么,以后民營醫院的醫療技術發展,將會是怎樣的呢?
(1) 精準化。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正在促進醫療系統升級,通過互聯網對個人信息的深度跟蹤和分析,使得醫療方法更個性化、更加符合患者實際需求,精準醫療時代將會到來。
(2) 大眾化。“看病難”問題一直是國家致力于解決的問題,而互聯網技術能夠讓民營醫院發揮作用,實現大數據下的“普惠醫療”。
(3) 節約成本。本來民營醫院運營成本就高,而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適當運用,能幫助民營醫院合理削減人工成本,提高診治效率。
總結來說,筆者所見,互聯網公司是一把刀,就看民營醫院怎么把好鋼用在刀刃上了。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