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資訊 > 浦東醫院使用遠程醫療機器人 幫您在家門口看病

    浦東醫院使用遠程醫療機器人 幫您在家門口看病

    身高約1.2米、長著大圓臉、擁有S形曲線的全國首臺遠程醫療機器人“衛護”,已在浦東醫院兢兢業業工作了10個月。無論是醫生還是社區居民,都喜歡叫它“小白”。

    如今,“小白”與它的4個兄弟姐妹分別被安排在惠南、大團、老港、泥城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數十萬居民提供便捷的就醫服務。“小白”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作為醫護專家助手,“小白”又將在醫患之間扮演怎樣的角色?

    身在社區的“專家代言”

    “朱醫生,我最近胸口常發悶,怎么回事?”在惠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2歲的吳先生通過“小白”頭部的視頻通話系統,向浦東醫院心內一科主任朱中生咨詢。朱中生通過社區醫生王君妹上傳的心電圖為患者做出解答:“您可能是冠心病、心絞痛,最好做一下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以便制定下一步診療方案。”

    吳先生由衷贊嘆,“現在科技真發達,在社區就能請大醫院專家看病,太方便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們說“小白”就像他們的定心丸:“現在心里踏實多了,有什么不明白的疾病和檢查報告,可以隨時通過視頻向浦東醫院專家請教。”

    浦東醫院醫聯部部長龔旻介紹,“小白”內置電腦系統,可連接無線網絡,安裝的攝像機和屏幕可實現醫患實時面談。“小白”還能行走,通過360度旋轉攝像頭近距離觀察病人。在十幾公里外的浦東醫院,醫生使用手機或iPad即可遠程遙控巡診。

    如今,以浦東醫院為主導、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的業務緊密型浦東南片醫療衛生協同網平臺已日趨成熟。龔旻表示,在現階段的試點后,“小白”將逐步擴展至11個街鎮,切實解決居民就醫的“最后一公里”障礙。

    “小白”服務應列入醫保

    “小白”做助手,讓專家、社區醫生與患者之間搭建了醫—醫與醫—患互動模式,不僅節約了醫療衛生資源,也促進了社區醫生的專業訓練。浦東南片醫療衛生協同網總負責人、浦東醫院院長余波認為,它最大的貢獻是從源頭上實現了“基層首診、向上轉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理念。

    余波說,“小白”還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協助醫生完成“危險地帶”的特殊醫療,如對發熱門診、傳染病區患者進行遠程咨詢診治;可更深入居民家中,為腿腳不便的患者“站崗放哨”。據了解,浦東醫院現階段正在篩選病人,比如造口患者。“如果‘小白’入戶,既可提供造口護理指導,也能進行心理疏導,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回歸社會。”

    “小白”是醫生的助手、是患者的朋友,以后機器人是否會取代醫生的作用?余波表示,“小白”僅能作為醫療輔助手段,診療的主體仍是醫生,因此無需將它的功能“妖魔化”。他向記者展示了機器人腰身內側的卡槽插口,“如今我們只能稱之為‘小白1.0版’,未來,還將加入如血糖、血壓等生命體征測量甚至情緒的察覺模塊,為社區居民帶來更豐富實用的醫療幫助。”

    余波坦言,“小白”的使用解決了不少居民的看病難問題,但仍有許多地方值得改進。“雖然機器人可以把患者留在社區醫院進行診療,但缺醫少藥的問題讓他們最終還是得去一次大醫院,而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他呼吁,擴大部分藥品在基層醫療機構的使用,才能真正實現“大病進醫院,小病康復在社區”的分級制度,從而將更多的患者留在社區。同時,通過醫療機器人進行的遠程診療項目也尚未列入醫保范圍,應出臺相關政策,保證遠程醫療的合法化,讓“小白”物盡其用,也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能力。

    (來源:解放日報)

    標簽: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健康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