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觀點 > 國醫大師可以“遠程醫療”嗎?

    國醫大師可以“遠程醫療”嗎?

    如果說“個性化治療”“精準治療”是偏重描述當代醫療內容的熱詞,那么“遠程醫療”“互聯網醫療”就是偏重描述醫療形式的熱詞。尤其是后二者,天生帶著很強的科技范兒,吸引眼球,激發人民群眾去體驗的沖動。

    科技對生活的改變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比如國醫大師李濟仁老爺子去美國休假,樂呵呵興致勃勃地學習手機拍照發微博、微信。老爺子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兩個:第一,這個好玩——對八十多歲的老人而言,還能激起學習的興趣,因為它操作簡單,界面友好;第二,這個好使——有用,對于遠在異鄉的老人,確能滿足及時、全面、形象溝通的需要。

    于是,國醫大師李濟仁學會了使用微信,身在美國,假如此時皖南醫學院附屬弋磯山醫院中醫科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來了一些病人,想請老先生給號個脈,開個方。這些病人可能是復診的——之前已經看過幾次,可能是初診的——第一次掛老先生的號(當醫師不在場時,弋磯山醫院估計是不會讓掛號的),可能是輕癥——不太急切,可能是險癥——相對風險較大……客觀來說,國醫大師李濟仁老先生利用視頻音頻遠程通信工具,是可以異地問診,并給出解決建議的。這就是傳說中的“遠程醫療”嗎?

    身為一貫偏重研究傳統的學人,對“遠程醫療”這樣的潮詞兒,確有必要先學習一番。通過文獻查詢,“遠程醫療”好處有:“提高了邊遠地區的診斷與醫療水平、提供醫生更好的第三方的醫療咨詢和建議、縮減了醫療費用、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醫療水平、醫學設備共享、醫學教育資源共享等”。

    仔細分析以上“好處”,會發現其背后有環環相扣的邏輯推理:首先,“邊遠”或者別的什么區域的醫療服務是落后的,患者的痛苦是不能及時得到救治的,其次,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醫學設備、醫學人才等資源的沒有被“共享”,最后,如果醫療資源能夠超越空間、時間,被“共享”,“邊遠”或者別的什么區域的缺乏就能夠解決,客觀上,沒有增加資源投入,卻解決了問題,所以就“縮減了醫療費用”。

    如果承認這樣的邏輯,也就承認了我們現在有相當的醫療資源的使用是不飽和、不充分的,存在資產閑置、人員尸位素餐的問題。也許部分符合事實,但我們只是可以肯定地說:中醫的名老中醫們不太可能存在工作量不飽和的問題,他們的工作已經非常忙累了,“遠程”不大可能開發出他們更多的勞動力。

    如古人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中的“移動醫療”或許真能讓我們感覺到一些可能的改善,比如北大國際醫院,其移動醫療體系的目標有三:第一,縮短患醫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即找最合適的醫療,而不是盲目求醫;第二,省去繁瑣、冗余的就診環節,即排隊、掛號等信息技術可以解決的事就不要讓人來做了;第三,管理者可根據需求動態、高效、合理配置資源。

    一句話,實踐中的“移動醫療”,把某些原來人(或許國醫大師也親自干過的)的活兒交給了“科技”,高效準確完成,人能更好地做好只能由人來做的活兒——看病、處方,哪怕國醫大師李濟仁老爺子身在美國。

    (來源:東方早報)

    標簽: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遠程醫療健康大數據移動醫療

    發表評論

  • 野花视频